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844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docx

走进文化名人写作素材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与写作——走进文化名人

 

专题一——文天祥

文天祥千秋祭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

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

他生于公元1236年。

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

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

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

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

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无一丝一毫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

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

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

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

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于是,同年10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卑劣的劝降,漫长的幽禁,没有摧折文天祥刚直的傲骨,一首《正气歌》从他的胸腔喷薄而出。

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

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

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写完最后四句,文天祥掷笔长啸。

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

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

 

名垂青史文天祥

空谷幽兰

蒙古的铁蹄踏碎了那如柳絮的山河。

你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坚定地说:

“我有四个愿望,一是斩首,二是剐死,三是煮死,四是腰斩。

”让元军将领目瞪口呆。

  你如浮萍一般身不由己,可却高喊“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

面对着惶恐滩头令人惶恐的国破家亡,零丁洋里令人零丁的身世浮沉,你却高呼一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宛若金石之声,直冲云霄,响彻天宇。

  这是兰之声,只有兰才能有这样的坚定,这样的豪情。

  你的一腔热血名垂青史,你是一朵独处空谷的幽兰。

零丁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国河山沦陷的无限愤慨与悲怆,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你像那天边孤独的云无处着落。

河山万里依然故我,你低头回望,满眼是百姓流离,尸骨遍野,无限感伤涌上心头。

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宁死不降,一行热泪洒江天,成为零丁洋中的千古绝唱。

 

壮哉!

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忠魂的浇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好一句“天祥为大宋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你宁做大宋忠魂而不为元朝宰相,你用你的忠魂昭示了了个民族的灵魂,你用你的傲骨顶起了大宋的脊梁。

于是才有那百姓跟着囚车,奔走相告,为你送行;于是才有了那零丁洋中泛起层层细浪,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才有了民族不屈的忠魂。

你的丹青留于汗青,你用忠魂浇灌了一江零丁。

看!

今年零丁花胜去年红,因为它记得天祥的忠魂。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眼底是滤去了悲哀的从容,慷慨而无畏。

你身后是残破山河,是劳苦大众,是多舛而蒙昧的时代;身前是金戈铁马,是十万兵骑,是势不与共的仇敌。

我该怎么描摹你呢?

你形容憔悴,衣衫褴褛,出没在江南的泥淖里,你是那样狼狈不堪,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凭你微薄之力,如何能扶住将倾的南宋大厦?

但你屡败屡战,直至被俘,知其不可而为之,你用你文弱之躯,践行了孔圣人为理想而不屈的战斗情怀!

兵败被俘,你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威逼利诱,漫长的幽禁,没有摧折你刚直的傲骨,一个不屈的灵魂从砧板上幽幽站起,于是,宇宙间便充塞了一股浩然之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你指挥的兵马,没有能气吞万里,但你的凛凛正气,却黯淡了星辰,光润了日月,在华夏儿女心中塑成了屹立不倒的中华魂。

于是,我看到了戚继光抗倭的大旗,看到了史可法如炬的目光,看到了林则徐焚烟的火把;看到了台儿庄城头破碎的战旗仍迎风招展,看到了狼牙山为接住跳崖的壮士而残损的树枝……在你的身后,无数铁骨铮铮的英烈站成了一道又一道精神的万里长城!

你矫首高唱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敛眉低吟过“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无限遗恨的喟叹啊,挟带着穿金破石的风声辗转千年,却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暮秋的十月,在这静静的夜里,我听到了你来自天籁的声音,你依稀向我走来,形容憔悴,但襟袖间仍是一片清风朗月。

我的灵魂也便跨越770多年,走进了你。

啊,那一抔黄土,那一座孤冢,你的躯体葬在这最卑微的泥土里,你的灵魂却早已氤氲在天地之间,你天天吟咏着的《正气歌》,令山河惊悚,令乾坤变色!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770年如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我看到,你崇高的灵魂卓立于天边,升华成史册上一抹灼月的墨辉。

鲁迅先生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你,文天祥,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让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天地之间高昂起不屈的头颅!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专题二——沈从文

[名人素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4岁时,他从军行武,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为了追求理想,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报考大学没考上,于是走上了自学写作之路。

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和一点泡咸菜后,便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住处。

他接触新文学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

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

  他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

“耐烦”。

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他的“耐烦”,意思就是契而不舍,不怕费劲。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

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

他常流鼻血。

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

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我不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痕迹的手稿。

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

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

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文革后,记者采访沈从文。

沈从文一直都微笑着,他说他那时被安排打扫女厕所,他说:

对我老头真信任嘛!

他当时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被他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的说,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他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

当时讲究门第学衔,理所当然受到“学院派”的白眼相加。

在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跟同学讲:

“沈从文居然也评上教授了。

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元钱,我刘文典一毛钱,他沈从文那教授值一分钱”。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

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写作示例】

负重前行

  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在于勇敢承担各种责任和面对各种磨难。

  无知到不识标点符号,艰苦到只有馒头和咸菜。

那时你的生活阵地就是京师图书馆。

没有文凭,生活艰难,但你依然踏上了自学成材之路。

  你负重前行,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革迫害,你不在意。

你用你的责任心去化解别人对你的攻击;你用微笑去迎接侮辱的挑战。

你那时被安排打扫女厕所,你说:

对我老头真信任嘛!

当时的你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被你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的说:

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你负重前行,让历史告诉未来。

  院派对立,你不争。

你用你的沉默去迎击反对者的诬蔑,让历史去做最公正的评判。

你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

学院对立,讲究门第学衔,你理所当然受到“学院派”的白眼相加。

更是被别人嘲笑为“只值一分钱”的教授。

而你知道时间可以说明一切。

  你负重前行,用坚韧不屈来对待生命。

  你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

“耐烦”。

耐烦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

你用“耐烦”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你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你用滴水穿石、无坚不摧的精神,用山里人倔强的性格去回击生活对你的磨砺。

沈从文在负重下,牢牢扼住生命的咽喉,用坚强的心创作出美丽的“湘西”世界。

  这样,一个传奇式的文坛巨人就诞生了。

  人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负重的人生,让你磨难重重、伤痕累累,但却可以成为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拓展生命的韧性。

而就是这样的磨难、这样的生命,让沈从文的名字不断闪耀在文坛的上空。

  

  或许是上帝对他的眷顾,或许是上帝对他的嫉妒,沈从文的一生,都在寂寞中行走。

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

自小离家的他,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记员和税收员。

郭沫若痛斥他为“反动作家”;鲁迅、丁玲都曾误解过他,甚至连他的妻子张兆和也不理解他。

或许,正是这种寂寞,更加历练了从文骨子里的坚韧。

  无论生命的重,无论生命的苦,只要坚信,只要坚持,生命的重荷也会变成生命的精彩。

沈从文说,他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正是因为他耐住了孤独与寂寞,行走在通往哲思的路上,才看到了一直向往的美丽。

正是因为他顶住了生命的重负,将挫折提升到另一种境界上,才会在历史发黄的诗卷上投射下自己那长长的身影,才最终书写成一个不朽的文学传奇。

走进沈从文

  犹记得黄永玉先生说过,文革下放时,他与表叔沈从文擦肩而过。

正是在那条乡间小道上,从文先生说了三个字“要从容”,我感动了,为那平淡的三个字里传出的力道。

  这就是沈从文,看似柔弱,却又坚韧不拔。

正如沈先生所说:

“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易就范。

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却无坚不摧。

”他就像来自湘西深处的一条溪流年,经历艰险,最终汇入海洋。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就使他一生的写照。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对他笔下的湘西这块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一条小巷里。

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作家汪曾琪说: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                        

沱江静静地把凤凰两岸的民居公开,又不时用桥将它们联接起来。

进入凤凰的第一座桥是凤凰大桥。

站在凤凰大桥南望,碧绿的江水蜿蜒而去,两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和高耸的东、北门城楼共同营造着浓浓的古意。

下游江水弯寰处建有三孔石拱桥,用当地开采的紫红岩石砌筑,取名“虹桥”,有红岩和长虹卧波双重含意。

桥建于明洪武时期,是凤凰最大的古桥。

在凤凰大桥的虹桥之间,还有一道平桥横立江面,桥一米多高,十多个桥墩立于水面,上面用木柱并排铺架而成。

看去虽简陋却是儿童们嬉水玩乐的好地方。

夏日凤凰人消暑的办法就是下河游泳,是时人满河滨,儿童们穿梭于平桥上跳水嬉戏,热闹极了。

平桥右侧百米处耸立着北门城楼,建于清康熙年间,与下游的东门城楼遥相呼应,飞檐临空,古意盎然。

东北门城楼之间,沿江建有高大的城墙,纯用紫红砂石砌成,墙体厚达三米,既可挡兵又可防洪。

岁月沧桑,凤凰城四座城楼和周围城墙保留下来的只有东、北城楼和这段城墙。

随着战争的平熄,这段城墙也多有毁损,部分地段还被改建成民居和店铺。

如今凤凰人意识到保护古代文物的重要性,已拆除店铺恢复城墙古貌。

斜阳下民工们正奋力在高高的墙体上劳作,锤钻声和挑担巨石的号子声不绝于耳。

东、北城楼下均有石砌拱门,连通城内街道,街道四米多宽,全用石块拼筑,年深月久,石面已被踩踏得很光滑。

东门城楼连通东正街,沈从文故居就在东正街的一条支巷里。

    

故居为一座小巧的四合院,有正房三间,厢房四间,前房三间。

沈从文的儿童时代是在故居里度过的。

有着苗族血统的沈从文从小就与自然亲密无间。

常与伙伴们到城外嬉耍,捉蟋蟀、抓螃蟹、逮蚱蜢,有时还邀约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子里的李子、枇杷和红萝卜。

当然,童年时期的沈从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堂里度过的。

学校位于城南虎尾峰下,离他家有好一段路程,还要爬一个缓坡,原为文昌阁旧址,清末,凤凰留日学生田星六归国后在此创办“蒙养学堂”,后改名“模范国民学校”,如今叫文昌阁小学。

学校傍山而建,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凤凰县许多杰出人物都在此受过教育,著名画家黄永玉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永玉的父亲黄玉书是沈从文的表兄,沈黄两家关系亲密。

黄玉书是学音乐美术的师范生,与妻子杨光慧恋爱时,许多情书都是求长于文笔的沈从文代写的。

这段逸事凤凰县许多人都知道。

黄永玉十三四岁时就离开了家,到处漂泊,历经磨炼,终于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

他在虹桥下游河水拐弯处的右岸边,建了一座“夺翠楼”,采用传统的古建方式,风格与两岸的吊脚楼相协,却又高出于民居之上。

屋顶多层重檐,具有巧妙的空间组合,置于青山绿水之中,如诗如画,堪为凤凰一景。

凤凰不仅出文人画家,民间美术也很发达。

在东正街我们到过几家蜡染作坊,那里销售的蜡染制品,有许多画面展示的就是湘西的吊脚楼和老鼠娶亲等民间图案。

其中一家,主人叫熊承早,是黄永玉的亲侄子,土家族,他以绘制蜡染人物头像见长,他制作的齐白石头像,曾经获得一个博览会的金奖。

离此不远的另一家蜡染店,女主人叫张桂英,是个精明能干的苗族妇女,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颇善于应对。

她以制作针扎染为主,店铺前的招牌幌子采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形式,蓝底白字,写着“张桂英针扎染店”,远看像一只蓝风筝。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写的是湘西一条河边,一个摆渡的老头和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狗)的哀乐故事。

八十年代著名导演凌子风把它拍成电影,重现了作家笔下优美绝仑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

来凤凰之前,我们曾想到要亲自看看翠翠和她爷爷的那条河和那个渡口。

一问,果然有这么一条河,但不在凤凰,而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洞乡。

我们赶到茶洞时已是下午。

好一条清澈幽静的河!

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野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

茶洞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

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

渡口边停着一只大木船,可容六七十人,有钢筋横越江面,船顺钢筋往来穿行摆渡过客。

船上有位老船工,鬓须早白,背微佝偻,却面色红润身子硬朗。

老人叫蒋宗来,今年89岁,在河上摆渡了大半辈子。

我们问他知不知道沈从文,他抬手一指,渡口旁边的岩壁上灼然刻着“边城”两个朱红大字,落款为“沈从文”。

我们坐到船上,一边与老人闲聊,一边看他往来渡人。

他坐在船头一角,拿根小木棒,卡在钢筋上,搬动木棒,船便划动,左搬右行,右搬左行。

因为经常用劲,虽近九旬高龄,双臂依然劲健,一点不显老相。

他的身边放着一架收录机,播放着很土的民间歌谣。

我问是不是湖南民歌?

他一面回答说是贵州那边松桃人唱的山歌,一面扭过头去吼偷偷从水里爬上船来的孩子,他一吼,那些光屁股的孩子纷纷嘻嘻哈哈地跳入水中。

孩子乐,老人也乐。

他笑着回过头来,继续解释说,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洞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

他指着对岸河滩的一片沙洲说,那里是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

老汉说他以前是那边(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

难怪他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第二天黎明,我们走向蒋宗来老汉的渡船。

白河很安静,对岸的山、树、房屋在水中留下鲜明的倒影,江边三五只渔船解缆起动,听得见长篱入水的叮咚声。

对岸等着过渡的女人、孩子说话的声音很响很清晰。

蒋老汉的渡船早已无声地往来了好几次。

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就来到船上,开始一天的劳作。

他一生从没离开过水,跟翠翠的爷爷一样。

在那片“三不管”的洲渚上,不知谁雕塑了一尊翠翠,坐在岩石上向远方凝望,身边蜷伏着那条忠实的黄狗,似在等候她的心上人。

我们不知道沈从文心目中的翠翠是个什么模样,但我们可以凭借小说去猜度,像雕塑家那样。

至于翠翠经历的生活,凝聚了沈强烈的爱憎哀乐,我们更可以从他质朴秀野的文字中深切地触摸到。

沈有一段名言说: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段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可以看成他的内心独白,解读他作品的钥匙。

沈从文的墓在凤凰县听涛山麓,墓碑是一块云菇状的天然五彩石,离此不远的树荫下,有黄永玉夫妇所立的五尺碑,上面镌刻着黄永玉刚健的手书: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走进沈从文

  见过沈先生的照片,他面容亲和,略带笑意,前额看上去很端正,头发很理顺。

浓眉下是细长的眼睛,仿佛是想看尽人间实事。

而一副宽大的眼睛架在鼻梁上却没显出什么不和谐,反倒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气质。

  七十年前,沈先生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可能是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我未必能看懂的小书大书,书中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学作的很美丽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大概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和梦想,让人不由地走近,走进……

  走进他的世界,我感受到他的情感是如此的细腻,细腻如水。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思索方式。

沈先生认得书本识得字,是从私塾小学开始的,而他识到书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

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的所有,丰富自己。

  水也给了他执著柔韧的性格,而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他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那么从容。

  他曾经讲过: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不禁湿润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中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很多年,我们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可是我们不懂得。

溯水西行十多里,有一座古城,在离桥不远的半山。

公路上,足迹纷纷,观光者众多,怀古人稀,却不知这里是凤凰的根,是沈老的根,。

而他已经如一颗明星陨落了,离我们而去了。

但我们仍能走进他,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笔下的乡土古城。

 

专题三——王昭君

昭君的选择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如同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

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

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

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

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

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动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

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

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

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

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

官员失望了,哀叹着预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思……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

“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专心去做,专心去选择,谱一曲漂亮的生命之歌。

不朽的昭君

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

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

———题记

  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

那,又何妨?

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

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

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

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

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

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

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

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

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

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奉命怨恨曲中论”来写你。

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

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塞外的羊群长得更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叫的更响……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不朽的昭君。

怀想天空

塞外风雪,漫天尘沙,此时我情感的触角如水鸟,俯首、萦回,可纵使我万般怀想,那座汉室宫阙已远,只落得身后渐行渐远的片片桃花……

我本是汉室的一名宫女,世人都叫我昭君。

在那个看似威严的皇家大院,我勤勤恳恳地侍奉着我的主人。

多少欺凌,多少愤恨,在这钩心斗角的地方我受尽了侮辱。

像其他宫女们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