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662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22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目标:

能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空气阻力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对运动的物体会产生阻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探究空气秘密的兴趣;意识到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阻力是研究影响物体运动主要因素之一。

教具准备:

录像片:

撑伞奔跑的人。

实验材料:

小车及改进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显示)有一天,小明撑着一把伞在郊外散步。

突然,他眼前一亮。

啊!

一个巨大的湖出现在他的面前,水是那么蓝,阳光跳跃在湖面,一闪一闪的,多美呀!

小明急忙向湖边奔去。

2、提问:

像他这样撑开伞奔跑,会有什么感觉?

3、学生交流。

二、预测空气对运动的物体有阻力

1、提问:

小明为什么会感到很吃力呢?

2、学生交流。

3、小结: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是空气影响了物体的运动,空气对运动的物体产生了阻力。

【评析】这里通过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来感受、体验、发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生活经历,从而把这种旧知迁移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把经验知识纳入到了一个完整的新的体系中,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了旧知。

三、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1讲述:

那到底我们的假设正不正确呢?

我们该怎么办呢?

2、学生提出检验假设的方法:

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3提问:

我们该如何来设计实验呢?

4、学生一时难住了。

5、讲述:

老师来与大家一起想办法吧!

我待会儿给每小组提供一辆电动小车(出示),并且预备给你们三张硬板纸。

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刚才的假设呢?

6、小组讨论。

7、各小组汇报交流。

8、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用硬板纸给小车装上不同形状的“车厢”,研究当不同形状“车厢”的车跑起来时,空气对它们有无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评析】讨论中,激发了集体的智慧,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让大家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9、学生再次讨论:

在此实验中,应该保持哪些条件相同?

惟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10、学生讨论、交流。

相同的条件是:

使用同一辆小车;小车跑的路程一样长;在同一个地方实验等。

不同的条件是:

只有小车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

11、学生预测:

不同外形“车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12、学生讨论行动方案。

四、动手探究

学生先动手制作“车厢”,然后进行实验研究。

【评析】科学课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交流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讲述:

刚才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现在不妨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吧!

2、学生交流记录的数据。

3、讲述:

科学家在收集了资料之后,常会坐下来想一想,看看这些资料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今天也来当个小小的科学家,分析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看看能证实些什么。

4、学生分析资料。

5、学生交流。

6、学生得出结论:

空气影响着物体的运动,而且对不同外形的物体所产生的阻力是不一样的,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小空气对它的阻力。

7、提问:

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六、减小空气阻力的实际应用

1、讲述: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空气的一个秘密,是什么呢?

2、学生回答。

3、讲述:

人类早已把这种发现运用到了生活与生产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人们是怎样对这一发现加以巧妙的运用的?

4、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七、拓展延伸

1、谈话:

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2、学生交流感想。

3、你们是不是也有美好的愿望,愿意把“流线型”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呢?

4、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美好的设想。

5、讲述:

今天这堂课,你们还有问题吗?

6、总结:

是的,只有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那我们的学习才会有进步。

教学片断赏析

制定研究空气有阻力实验计划的教学环节

师:

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先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来实验?

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来看看哪一小组考虑问题最周到。

(学生讨论)

师:

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信对于这次实验一定有许多好的建议吧!

让我们赶快来交流交流吧!

生:

我们可以这样做:

先给小车安装上不同形状的“车厢”,让小车跑起来,再分别记录它们的时间。

师:

要给小车安装怎样形状的“车厢”呢?

生:

第一次安装上像门板一样直的高大的硬板纸;第二次安装上比第二次硬板纸矮一半的硬板纸,我们只需将第一次的硬板纸向后折过来就行了;第三次将硬板纸弄成一个弧线形,再来实验。

师: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点什么呢?

生:

我认为要让小车行驶较长的距离,因为如果路程短的话,有可能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很难测量时间,误差较大。

我们可以到走廊或室外的水泥地上去做。

生:

小车的“车厢”应该先固定好,而且要弄牢,不然跑了一半会掉下来的。

生:

我认为可以用胶带纸等物品来固定硬板纸。

生:

小车每次跑的距离应该一样长。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如果小车每次跑的距离不相等的话,就没法比较了。

师:

对呀,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除小车每次的行驶距离必须相等外,我们还必须控制哪些条件也要相同呢?

生:

每组要使用同一辆小车。

生:

小车在同一个跑道上运行,不能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到了那儿。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如果选择的地点不同,也许地面的粗糙程度就不同了,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的。

师:

你说得真有道理!

生:

还有,或许换了一个环境,受到的风的影响也不同了。

师:

你考虑得真周到。

生:

我建议最好在无风的环境中实验,或者选择走廊和教室里做实验最好。

生:

如果这样的话,大家都挤在教室里或走廊里,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大家不如自己找个避风一点的地方,如围墙的一侧等等。

师:

真不错,你真会思考。

生:

还有要做好记录。

师:

是啊,搞科学研究要及时地把第一手资料收集起来。

生:

小组成员要分工好,一个人作记录,一个人喊口令,一人看时间。

生:

我补充,看时间的人很重要,因为如果看时间的人不会看,那可不行,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认识钟表的人,还有看时间的人看时间一定要与喊口令的人喊“开始”、“停”同步进行。

师:

是的,大家都要配合好。

生:

大家都要仔细观察,要细心。

生:

还有要反复多做几次实验,要有耐心。

师:

刚才大家对空气对不同形状车厢的小车的影响的实验提了不少意见。

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了,那就让我们开始行动起来吧!

课后小记:

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

通过这种师生“对话”的方式,不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控制实验的因素,而且学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即要细心、耐心等等。

让孩子主动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为活动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孩子,并不是要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他们怎样去了解、怎样去弄明白身边的科学问题,如何去获取知识,我们要教给他们捕鱼的技巧。

美国学者巴特勒也认为:

“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

”因此,此交流环节既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又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具有繁衍的生命力。

本文有胡萝卜电影网www.huluobo.cc编辑转载请注明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3、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

2、提问:

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新课

1、过渡: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

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

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

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

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

三、评比

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一、导入新课

  上几节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

二、新课

1. 提问:

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

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

3. 讨论:

(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

(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

4.提问:

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总结

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

认识并绘制地图

一、导入

1.地图有什么作用

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

二.新课

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

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

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

4.绘制校园地图

(1)准备:

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

(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

(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课后小记: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有胡萝卜电影网www.huluobo.cc编辑转载请注明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3、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4、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4、情感态度价值观:

5、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6、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7、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2、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教具准备:

温度计、尺、测量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

(谜底:

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

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 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

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 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

你们画过影子吗?

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评析:

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

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

注意:

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讨论:

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

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

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

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 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 影子比人长(注:

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

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 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 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 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

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 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

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 寻找:

哪些物体有影子?

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 观察:

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 比较:

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

(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

(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

你画的是什么影子?

有哪些发现?

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

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

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 分发学生材料。

2、 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 操作记录杆影。

评: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 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

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

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

朝哪个方向动?

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

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

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

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

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

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

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

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 有什么发现?

说明什么?

(2) 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 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评:

学生的发现,这里涉及到了光的对比。

阳光强烈,反射光也增强,因此,影子的对比色也增强。

学生虽然现在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但他们能够注意到这种现象,已经是不简单的了,相信他们以后会弄明白的。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猜想:

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

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 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 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 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 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 量出杆影的长度

(2) 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

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 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 讨论:

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方向、高度)

3、 讨论:

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

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片断赏析:

(学生在水泥地上互相合作画好自己的影子后,围坐在一起)

师:

刚才画影子的时候,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

我发现影子和太阳分别在人的两侧,无论人怎么动,它们都在人的两侧。

生:

影子的颜色是一样的,都是黑色的。

不管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

颜色的深浅有时不同,阳光强时,影子就会黑一点。

生:

人站在那里,影子是与人相连的。

生:

影子比人长。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我刚才睡在那里比过了。

(众生笑)

评:

学生只要有这种精神,这种热情,还有什么难题能够难倒他们呢?

生:

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

影子的形状与物体外缘的形状一样。

(学生再次观察影子后,不断飞奔向老师汇报他们的惊奇发现)

生:

老师,影子真的变了。

生:

影子向东移了。

生:

影子也变短了。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边跑边喊“老师,影子的形状变了。

”其它人,一脸质疑。

他又解释道

“刚才楼房的影子是斜的,现在正一些了。

师:

那你猜猜看,过一会儿,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

可能变正了。

生:

我也发现了,刚才从树上漏出来的光斑,我用粉笔圈了出来,现在变得小一些了。

师:

这和你们刚才的猜想一样吗?

生:

一样。

生:

我不一样,刚才我还以为太阳越厉害,影子越长越大呢。

师:

那现在呢?

生:

不这样认为了。

面对孩子们的喜悦,我也感到无比欣慰,我不断地向他们点头微笑,以示肯定。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悦。

这时,教者的身份就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可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倾听太少了,往往是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

师:

过一会儿,影子又会怎样变化呢?

生:

还会向北移。

生:

还会变短。

师:

是不是一直变短呢?

生:

是的。

一生反驳:

不是的,下午又变长了。

师:

那到了傍晚,影子会在哪边呢?

生:

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在东面。

课后小记

1、宽松的学习氛围,详合而又热烈的学习气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倡: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在这节课中,没有讲台,没有黑板,没有课桌椅,甚至没有老师。

有的只是愿易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喜悦的大朋友。

教师是忠实的听众,学生有了发现,可以随时向教师汇报,大家也可以随时去观察。

所有的学生都坐在草地上,课像闲聊一样,但又的的确确在搞科学研究,学生都有所收获。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教学不再以知识为载体,否则将会进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科学教学以活动为载体,教者所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反映,以期达到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学生以自己的影子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观注过自己的影子。

画自己的影子,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同时让他们获得真切的体验。

3、 经历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科学学习过程

学生画好影子后,对自己的影子动有一个猜想,那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猜想,通过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对下午的影子,傍晚的影子又作出了合理的推论。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随时注意到自己的影子,谁又能说这不是科学课的功劳呢?

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的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

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所说“学校教给学生的,那应该是在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

”本文有胡萝卜电影网www.huluobo.cc编辑转载请注明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

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

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

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

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

象吗?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

(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

(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