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618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西藏拉萨市十校联考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体现诗人及时行乐的观念、豁达自信的性格的诗句是“______,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2)《过秦论》中告诫后人应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的句子是“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

(4)《赤壁赋》中,苏轼感叹生命短暂和人的渺小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答案】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故答案为:

(1)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重点字:

意)

(2)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重点字:

鉴)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重点字:

博)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

粟)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

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劝学》中的名句辑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没有运用到到表现手法为______

A.欲扬先抑

B.寓情于景

C.以静衬动

D.虚实结合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A

【解析】

(1)B.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C.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D.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所以“欲扬先抑”在诗歌中无体现。

(2)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出诗人对国家战乱不安的担忧,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

(1)A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译文: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赏析: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突出惜别之意。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

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

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

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①看作者选取的意象。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选用了暗含凄清愁苦的“梧桐细雨”等意象。

②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

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③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

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7.0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不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难度时,我们便面临更(  )的思考了。

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那么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  )有趣之极。

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  ),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  )我一边散步,一边留心着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峦那迷梦一样的紫色,冬天的枝干的绝妙的边线,以及遥远的地平线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

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这一切。

好比一个人看着一群人,只会说“人可真多啊!

”一样。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广阔 新鲜 光彩 美妙绝伦        B.广阔 光鲜 色彩 美妙绝伦

C.广泛 新鲜 色彩 美不胜收        D.广泛 光鲜 光彩 美不胜收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

B.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

C.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

D.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

【答案】C;B

【解析】

(1)广泛:

方面广,范围大;广阔:

广大宽阔,此处指思考的范围广,故:

广泛;

新鲜:

(事物)出现不久,还不普遍;光鲜:

明亮鲜艳,光彩,此处指以前没有注意,刚发现,故:

新鲜;

光彩:

颜色和光泽;色彩:

颜色,此处指不同的颜色,故:

色彩;

美妙绝伦:

用来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此处指看不过来,故:

美不胜收。

(2)A.“是”与“艰苦”动宾搭配不当;B.正确;C..“是”与“艰苦”动宾搭配不当,句意改变,感到选择有困难与下句的“我们便面临广泛思考”矛盾;D.句意改变,感到选择有困难与下句的“我们便面临广泛思考”矛盾。

答案:

(1)C。

(2)B。

(1)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2)考查辨析病句,要熟记病句类型,结合句子准确辨析。

辩析同义词方法指点

1  、辨析词义的轻重程度

“哀求”是哀告请求,“恳求”是恳切请求:

“哀求”语意较重,“恳求”语意稍轻。

“懊悔”指做错后,省悟到不该这样做,于是感到懊恼:

“后悔”指在事后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悔恨自己不该那样做。

“懊悔”的语意比“后悔”重。

“悲痛”表示内心充满悲伤的情绪,侧重指内心的悲伤和痛苦,比“悲哀”的语意重些:

“悲哀”侧重于内心的哀愁,语意稍轻。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2  、相异的语素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

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3  、辨析词的感情色彩“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

4  、辨析词语的使用对象(语体)

“病人”是生活用语、口语,“患者”是医疗专业用语、书面语。

“措施”是针对某种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办法,多用于较大的事情,书面语:

“办法”则指一般的方法,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但多用于口语。

“表扬”可由上级组织提出,也可由个人提出,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表彰”只能由组织领导部门提出,多用于书面语,有庄重色彩。

“吓唬”是口语,“恐吓”是书面语“黎明”是一般用语,“拂晓”是特殊军事用语。

5  、辨析词语的搭配关系

“爱好”可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集邮”,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比如“和平”;“喜爱”只能用于具体的事物。

“摆脱”掉的可以是人和事,后面常与“状态”“羁绊”“灾难”等:

“解脱”的只能是事,后面常和“苦难”“厄运”等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搭配:

“挣脱”掉的是物,后面常与“枷锁”“束缚”等表示禁锢、捆绑意义的词语搭配。

“辨别”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

“鉴别”只用于物,不能用于人。

“履行”与条约、合同、义务等词搭配:

“执行”常与命令、任务、协定等词搭配。

4.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图书编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亲爱的编辑老师:

您好,您今天专程来拜访我,我万分感激。

但是我今天日理万机,实在是没有时间与您会面。

明天我会抽时间光临您的寒舍,并带上我的拙作请您拜读。

【答案】

(1)拜访,访问(带有敬意),不用于别人对自己,改为:

看望;

(2)日理万机,一天之内要处理成千上万件的事,形容政务繁忙(多用于高级领导人),不用于自己,改为:

事务繁忙;

(3)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不用于自己,改为:

前往;

(4)寒舍,谦辞,指自己的家,不用于别人,改为:

家中/宅邸;

(5)拜读,敬辞,指自己读别人的作品,不用于别人,改为:

指教/指导/阅读。

答案:

(1)拜访-看望

(2)日理万机-事务繁忙

(3)光临-前往

(4)寒舍-家中/宅邸

(5)拜读-指教/指导/阅读

【解析】考查表达得体,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

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5.你十分想要拥有一件物品,但你的零花钱不足以购买,还需要向父母寻求资助,请你选择具体的物品,按照以下框架,向父母提出合理诉求,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向父母寻求资助时需要诉求合理,可以从所选物品的用途、感受、价格、需求和价值等方面进行。

如选溜冰鞋,可以从选溜冰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格怎样等说明购买的原由。

注意表达时要内容完整,准确连贯。

答案:

爸爸妈妈,我想买一双溜冰鞋,价格在一百五十元,我很喜欢溜冰这项运动,因为它可以锻炼身体和胆量,也可以放松紧张的学习。

请我爸妈支持我的请求。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图表与文字转换解题方略

(1)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兼顾图表中的各个要素:

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图示内容的变化。

这是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重视图表中一些提示,如图表下的“注”等。

(4)审清考题要求。

根据考题要求和提示性语言进行答题。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8.0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答案】B;A;D

【解析】

(1)B.“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

白居易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一名年青女子的难以忘怀并为其命运担忧的情感;欧阳修表现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的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的情感。

(2)B..“时间先后顺序”“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C.“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

D.“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原文第六段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3)A.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

B.逻辑关系错误,文中第三段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D.“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最后一段为“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答案:

(1)B

(2)A

(3)D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

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

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

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

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

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

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

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

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

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

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

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