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24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docx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

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背景

第一节立项的必要性

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油田面积广阔,开发时间较长,保持原油稳产5000×104T/a以上已持续26年。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地方工业的迅速崛起,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如土地沙化、盐渍化、沼泽化、草原退化、地面水污染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

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此省国土资源厅做出了对大庆及大庆周边地区因油田生产造成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进行治理的总体安排,选择重点区域进行勘查治理示范,旨在通过对大庆油田重点区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全面系统的研究,科学地评价区域地质环境质量,找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和地质灾害,加以评价、评估,提出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科学对策,并进行综合治理,达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资源,高效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目的,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庆油田经过四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及油田、城市建设,原生的生态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产生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沙化、盐渍化(盐碱化)、沼泽化及土壤、地表水体污染,导致耕地、草原退化,大部分地区盐渍化与沼泽化伴生。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详述如下:

一、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剧

由于石油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的土地在受到油田大型施工机械的碾压、施工作业后,地面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差,雨季慢慢形成积水洼地,排水不畅,使地下水中的盐碱成分通过毛细作用慢慢上升,而干旱使洼地又变成裸露地块,盐碱的积累使之逐渐形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碱斑。

地面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和碱斑的形成,使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随着降雨的减少,干旱的频繁发生,反过来又影响了地面植被的生长,恶性循环使得裸露地块逐渐扩大,经长年风蚀,逐渐沙化。

全市212万ha(包括所辖四县)土地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03万ha,占全市总面积的48.6%,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70万ha,盐渍化面积33万ha。

近20年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7.78万ha。

大庆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域内有8大沙丘,二大荒坡,其中小林科沙地面积近1万亩,直接对县城内龙虎泡油田、敖古拉油田造成直接危害,大有沙进人退,埋没油田之势。

沙化以每年500—1000米的速度推进,距离让胡路中心35千米,距离萨区腹地足50千米。

2001年4月7日的沙尘暴及2002年3月份几次尘暴天气,严重危害大庆市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对沙化土地必须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工作。

二、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

草原是大庆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资源。

全市现有草原面积68.9万ha,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草原类型主要是草甸草原类和草本沼泽类,目前亩产干草50kg左右。

油田开发前,大庆的自然植被基本是草木,盛产弛名中外的优质羊草,属于“蒙古植物区系”。

据1982年普查资料统计,全市天然草场面积84万ha,大部分为可利用天然草场,且牧草品种繁多,天然草场野生植物达300多种,草质优良,平均亩产干草181.3kg。

油田开发过程中,修建油田路、埋设各种管线,挖掘引水渠,建筑油水泵站及厂矿等,占据了大面积草原,加上因之产生的土地荒漠化的侵蚀,使得20年间草原面积净减少15.1万ha,并且仍在逐年退化减少。

现有草原极度退化4.71万ha,退化总面积47.18万ha,占草原总面积的71.8%,而且草原“三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杜尔伯特自治县境内由于沙地植被的破坏,已形成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风蚀坑。

三、林地面积小,布局和树种结构不合理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9.3万ha,其中用材林6.5万ha,防护林10.86万ha经济林1.14万ha,薪炭林0.8万ha。

森林覆盖率为9.1%,低于全国16.55%的7.45个百分点。

现在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而主要风害方向西北部杜蒙一带林地较少,中部油田开采区、城乡结合部、松嫩两江堤岸等重点部位仍然缺林少树。

主要原因是,在这些地区,由于油田开采引起的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地面积较大,造林难度大,成本高。

大树种结构方面,寿命短、防护效能高的针叶林少,只有0.67万ha占3.5%。

这种结构不合理和分布不均衡使防护效益发生区域性中断,降低了森林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使市区扬沙和浮尘天气明显增多,局部地区出现“白风暴”天气。

四、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大庆市湿地资源丰富,经卫星遥感测定,现有湿地面积56.3万ha,其中沼泽、苇地等14.43万ha,水域41.87万ha。

主要分布在肇源县、杜蒙县、林甸县和市区。

湿地类型属河流及河漫滩沼泽湿地、湖泊及周边沼泽湿地、草甸沼泽湿地。

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为24.9万ha,占湿地总面积的44.2%,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面积位于大庆的杜蒙、林甸县境内。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兽类13种、鱼类13种、鸟类176种。

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

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污染排放物加剧,“落地油”及钻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池、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

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大面积污染,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

五、地面水环境进一步恶化,地下水超采严重

全市地表水域面积41.87万ha,其中:

湖泊面积17.57万ha,占水域面积的41.96%,水库面积4.2万ha,占10%。

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每年9.6×108m3。

由于石油生产、石油化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大庆地区地处闭流区,地面泡沼水迳流条件性差,致使地表水遭到较为严重的污染,主要表现为高锰酸钾、总磷,非离子氨和PH值、矿化度、化学耗氧量及生化耗氧量超标,出现石油类物质。

由于采油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在大庆长垣附近已产生两个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面积分别为4500km2、1600km2(包括林甸、杜蒙、安达部分),中心水位降分别为36.00m、44.00m。

由于漏斗范围内承压含水层压力减小,含水层释水压密,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现已发现了输油管扭曲破裂和油井井管断裂等现象。

由于开采漏斗的存在,深层地下水已发现局部污染现象。

六、地方病

该地区除原有地方病,如氟斑牙、氟骨症、碘缺乏症外,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主要为烃中毒。

烃是石油中的化学成分,也是致使癌症高发的主要因素。

肇州是地方病的重病县,同时也是我省西南部主要干旱县份,病情、旱情十分严重,病情主要是氟中毒病。

氟中毒病区遍布全县18个乡镇场,182个村,737个自然屯,患病人数19.83万人,患病率达46.99%。

氟中毒分为氟斑牙和氟中毒两种类型,8岁以下氟斑牙患病人数约19万人,占检查人数的绝大部分,其中8—12岁人数为28万人,13—17岁的患病人数为32万人,占患病人数的31.58%;氟病患者3325人,患病率为7.88%,是我省氟病最重的县,氟中毒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轻者破坏牙齿,生长发育迟缓,免疫能力下降,重者四肢变形,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背柱弯曲,以致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病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查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不同目的用水,应合理开采不同层次的地下水。

对深部水质良好的含水层提出保护措施,使当地居民饮上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七、地面沉降区域性

地下水位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庆油田采油区。

大庆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水源地、开采井及开采量逐年增加,到1993年底,共建各类自备水源地46座,共有生产井649眼,其中位于市区的水源地39座,生产井584眼,开采量3.9×108m3/a,且数量及开采量逐年增加。

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大庆市区已形成了两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自1972年大庆长垣西部第四系承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到1992年已发展成长约120千米、宽约40千米的大面积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其平面形态为肾状,长轴呈南北向,北起林甸县向前乡(7303井),南到大同区高台子镇(6410井),西起绿色草原三合屯(7405井),东到南二水源东部的泰康组含水层(大庆长垣)边界,面积4500平方千米。

漏斗剖面上呈北陡南缓、东陡西缓的形状,漏斗中心约在八百垧水泡子带,1972—1992年地下水位下降到36.87米,降深17.2米,下降速率约0.86m/a。

扩展速度为112.5km2/a。

1972—1976年漏斗发展迅速,到1976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29.5米,比1972年下降了9.88米,面积扩展了2倍以上,这是因为在此期间该区地下水源地由3座开采量达2.15×108m3/a,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增到34.24m。

1988年开采量减少到1.975×108m3/a,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增到33.28m。

1990年后地下水开采量又持续增加,水位也随之下降,到1992年开采量达2.4×108m3/a,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增深36.87m,而漏斗平面范围基本未发生变化,仍保持在八十年代的影响范围内。

说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规模直接受开采量大小的控制,水位的变化与开采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当地下水开采量保持一定时,漏斗水位则保持相对稳定。

大庆长垣东部由于超量开采白垩系明水组承压水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平面形态为鸭梨状,长轴亦呈南北向,约为55km,短轴东西向约40km。

北起大庆水库(黑鱼泡水库),南到安达市升平镇北约10km,西自大庆长垣东翼,东到安达市区、中本镇一带,面积约1575km2。

1970—1984年地下水平均开采量为3168.82×104m3/a,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32—33.5m之间,为基本稳定时期。

1984年以后开采量达3775.4×104m3/a,漏斗中心水位持续下降,水位埋深已达44m(局部最深已超过50m),下降速率约1.25m/a,扩展速率为65.6km2。

八、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农药、化肥的残留,“三废“排放在土壤中的溶滤残留,“落地油”、钻井施工中的化学泥浆,含油废水等对土壤的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落地油”具有比重小,粘度大,不易溶于水的特点,其淋溶、渗透深度大部在10—30cm土壤中,而此深度正是大部分农作物吸收养分、水份的深度,可使土壤中酚类、总烃、芳烃含量增高10—100余倍。

被污染的土壤可使农作物减产一半以上,重者达到绝产,并且农作物中总烃、芳烃、酚类含量随原油污染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高。

“落地油”的污染可使草原植物的有机物含量及酚、Bap含量高于未被污染地区10—80倍,超过土壤背景值的71.8、84.95、0.66、67.28(以农田土壤为标准)倍。

众所周知,草原是牲畜主要放牧及饲草来源地,通过食物链可影响畜产品质量,从而影响为类的健康状。

钻井施工中的化学泥浆,含油废水可使土壤中的金属元素、有机物含量随污染的加重而增加,在淋溶、聚集作用下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生长同时使农作物产生毒害,危害人体健康。

大庆市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这不仅给大庆市本身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地区构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

首先,大庆市周边地区均是我省商品粮主产区和畜牧业发展区,土地荒漠化已使大庆市20.95万公顷的农田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风沙危害,而且这种危害正以每年0.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周边地区蔓延,对周围边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

其次,松花江和嫩江是东北平原上两个主要水系,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松嫩两江周围植被破坏严重,致使大量的泥沙流入松花江和嫩江,使河床升高,洪水肆虐。

因此,治理大庆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松嫩水系的全程治理至关重要。

第三,大庆市境内及周边地区,拥有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广袤湿地。

治理大庆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治湿地的旱化和沙化,有利于我市及周边地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有重要作用。

最后,来自大庆西部沙地的沙尘暴及扬沙,已经危及到了大庆市和哈尔滨市这两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因此,治理大庆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大庆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可行性分析

一、生态环境分析

截止1999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继建立了十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部分草原实现了围栏封育、人工种草等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措施。

完成了盐碱地试验造林3000亩。

几年来在市政府领导支持下,各行业相继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环境现状资料,为本次立项、评价、治理工作提拱了基础资料,但详细的勘查评价工作还未发展,对某些生态地质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只有进行评价、治理,才能详细研究本区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生态因子系统,从而才能达到标本治理的目的。

二、其它条件分析

(1)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治理项目高度重视,示范区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大庆市全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规划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从而造福于子孙后代。

因此,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将给予大力支持与扶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环境。

(2)评价单位具有高素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具有从事该项目的经历,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