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996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docx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

作者:

吴慧娟

  [摘要]本文对地震高发地区如何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震;农村房屋;抗震能力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4-0030-02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陆6~9度地震区占国土面积的80%。

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具有发震频度高的特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略农村、农民,尤其不能忽略自然灾害高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

现就提高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我国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一)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低。

  农村房屋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与城镇相比相当脆弱,地震易损性高,地区分布差异大。

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阻碍了抗震性能好的现代结构类型房屋在农村地区的采用,使得农村地区房屋总体较差,抗震能力低。

二是农村缺少抗震知识、工程建设缺乏管理,即使抗震能力好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由于传统习惯的不当施工做法,使得房屋存在许多抗震薄弱环节。

  

  

(二)我国目前村镇抗震管理和震后重建工作已有一定基础,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仍需加强。

  一是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政策。

建设部明确要求各地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时应重视抗震防灾,增加抗震防灾内容,村镇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中小学校、乡镇企业、三层以上的房屋工程应作为抗震设防的重点,必须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其他建设工程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

二是制定了基础性的技术标准。

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抗震技术标准除了适用于城市各类建筑外,对土木石等农村常用的结构类型也提出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措施要求。

三是很多省市在村镇抗震管理和技术推广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总体来看,力度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抗震能力建设工作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为解决目前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抗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贯彻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思想,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着重抓紧地震高发地区农村的抗震建设工作,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抗震能力。

建议如下:

  

  

(一)农村抗震管理要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推动农村抗震建设工作的发展。

  1.要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重视抗震防灾工作,尤其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结合村镇规划管理对农村地区的抗震建设进行综合管理。

坚持监督和服务并举的原则,在宅基地审批时,加强对农民的建设管理和抗震技术指导,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并配套相适应的鼓励和监管措施。

农村地区的建设管理要与现行的村镇行政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等自治机构的作用,配以相应的巡查报告制度,而绝不能另起炉灶,自成体系,加重农民负担。

  2.村镇抗震能力建设工作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措施。

原则上,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工作,逐步将农村地区的抗震建设管理工作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逐步强制实施抗震设防,抗震设防资金由建房者负担,政府采取相应的鼓励、引导措施;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坚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指导思想,抓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中小学校和统建住宅等的抗震管理;对于一般农居,通过进行抗震示范工程的推广建设,提高农村建房的抗震设防自觉性,抗震设防费用可采用以个人负担为主,政府对于积极开展抗震设防工作的应给予一定鼓励,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抗震能力。

  3.建议推动村镇抗震防灾示范工程建设。

可以抗震防灾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三种形式进行试点。

示范区宜选在地震部门确定的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域(西部地震高发区)内,可结合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征地安置、灾区重建等规模建设工作统一规划进行。

  

  

(二)完善村镇抗震建设技术标准,加强抗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抗震技术服务体系。

  1.组织编制一系列的有关村镇规划、设计、施工的技术标准,重点针对不同地区特点,促进抗震建设标准图集的编制工作。

图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地农民的生活和使用习惯以及当地的建材、经济状况和习惯做法,要针对农民工程建设知识缺乏的特点,标准图集要简明扼要。

配合标准图集的宣传工作,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向农村地区普及抗震技术。

  2.依托建设、地震部门和规划、设计与施工单位的抗震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抗震知识宣传技术培训和服务,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地区抗震技术服务体系。

抗震技术培训的重点是农村建筑工匠,建立农村建筑工匠的抗震建设培训制度和施工上岗许可制度;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图纸阅读,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基础开发、墙体砌筑、楼板屋架安装、砂浆混凝土搅拌、防水层施工等重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常识等。

另外,可结合各地特点,设立固定性或流动性的村镇抗震技术服务站,逐步完善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可通过建立志愿抗震技术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地区抗震技术水平。

  

  (三)农村抗震设防要因地制宜,以求实效。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村镇建筑在结构类型、建筑材料、民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村镇建筑抗震设防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简单有效、经济合理。

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的防御目标应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要考虑农村建房的主体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农牧民,可以有地区差异,可根据不同建筑用途分类制定相适应的设防要求,不必强求统一。

(1)重点和公共建筑、统建住宅、重要的生产性建筑(如有次生灾害源点建筑,重要的供电、供水、供气工程设施等)必须做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

(2)农民自建住宅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应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强制实行现行抗震设防要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本着“以人为本”、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标准,同时考虑不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根据各地特点重点考虑设置简单易行的基本抗震技术措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抗震能力。

  

  (四)制定各项经济激励政策措施,提高农村地区抗震设防水平。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解决农村地区抗震建设资金的筹措,政府投入重点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众房屋抗震能力建设。

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抗震资金补助和筹措方式。

同时,政府在制定抗震补助办法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监管和服务的需要,注重鼓励引导。

结合抗震技术服务,近期应把以下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1.加大对农村抗震建设的基础投入,一是考虑到农民自建住宅一般规模较小,无法按照现行技术标准进行场地勘察,由政府部门统一出资,结合村庄规划,在选址勘察时,按照抗震要求进行,统一进行地震地质和场地环境条件的评价,提出房屋建设的抗震防灾要求,作为农民建房的技术依据;二是政府加大农村抗震建设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经费支持,政府制定农村抗震技术要求和抗震建设图集,结合农村建设管理向农民无偿提供抗震技术服务,可在建设审批时指导农民选用合理的住宅设计并提供配套基础形式或基础设计。

  2.建立引导农民进行抗震建设的激励制度。

一是制定鼓励农村群众建房时采用规范抗震设计施工的政策,对于经济条件差者可考虑一定的补贴措施,补贴可以采用抗震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形式,同时可采用签订技术服务保障协议保证抗震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对农村进行抗震建设制定奖惩政策,对积极按照抗震要求进行建设的群众明确提出奖励的措施和方式,鼓励引导农村建设逐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3.政府出资定期组织农村建设人员的抗震培训,组织规划、设计、施工等抗震技术人员向农村地区进行巡回抗震技术服务和咨询宣传,组织抗震志愿服务,可把农村工匠的施工上岗许可证制度逐步纳入农村建设管理中,提高抗震建设水平。

  (本文作者: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刘学侠

  

采取措施加强预防意识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能力

(2010-12-07更新时间:

10:

12)

  “5.12”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牵动了中国和世界每一个人的心,灾区同胞的生离死别,祖国人民的感同身受,中央政府的极力救援,世界各地的纷纷捐助,整个互联世界的哀悼灰色,无不令平凡的你我心灵震撼。

最近一段时间来,各电视台、电台都全天候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城镇的房屋建筑在此次灾难中损坏是空前的,那压在废墟下的无数生命无不让人揪心的疼痛。

从5月20日起,国务院就在温家宝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召开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汶川大地震后的各个地方连救援连把灾后重建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

  破坏性地震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构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大震时还会引起地面隆起或塌陷,山崩、地裂、滑坡等,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同时地震还会衍生次生灾害,如大震时造成的河水倾溢、水坝崩塌等引起的水灾,易燃、易爆物、剧毒品等设备受损引起的燃、爆、污染,以及细菌传播,水源污染、瘟疫等。

强烈地震还可能导致某些机构的瘫痪,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灾难已经是事实,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着,以复兴家族、地区和国家。

每一次强震或灾难,都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代价。

灾难无情,重在防范,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搞好城镇规划工作。

特别是针对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的现状,应加强防灾减灾规划。

常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突发公共事件是谁都不敢肯定或者保证不让它发生的,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有效的措施可以减轻灾害损失。

  人类社会朝向文明的努力,必须把对灾难的预警、设防与救助体系的建设作为标志之一。

   一、农村住房抗震现状令人忧

  1、农村居住环境差。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居住环境较差,城市一般位于地势平坦的平原或盆地中,而农村则多地处地形复杂的深山老林中,特别是我国西南诸省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多数村民对地震、地质灾害知识一无所知,居住地常常位于陡崖边、不稳定的斜坡上,一些村民甚至居住在古滑坡体、古崩塌体或断裂带上,对地震后的危险程度浑然不知。

发生地震后,地表位错、滑坡、崩塌、滚石、水库溃坝等灾害直接威胁着广大山区农村地区。

  2、农村建筑质量差、结构简易。

农村住宅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部分农村,土木、砖结构的两坡水瓦屋顶和砖平房居多。

土木结构的房屋由于生土建材不具备抗震能力,历次地震中先是外墙闪出,接着屋顶塌落。

二是当前农村的房屋纵横之间无必要的拉结,纵横墙不同时砌筑;墙角处无拉接钢筋;檐口无过梁,不设圈梁、构造柱;墙体的整体性很差,地震时墙体不倒即裂,难以继续使用。

三是农村住宅,通常把划分的宅基地建满,左邻右舍靠的很近,破坏性地震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前已述及,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居住习惯的影响,多数农村住房没有设防,建筑材料差,结构简易,抗震性能很差,地震来临时破坏自然严重。

此外,农村建筑缺乏规划,道路狭窄,建筑分布不合理,女儿墙等突兀的建、构筑物较多,物什堆放过高,地震时较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灾害以其瞬间致灾性,使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简陋而不抗震,一般一个5-6级地震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有些农民倾其一生所建造的房子毁于一旦。

他们痛心疾首,怨恨地震,殊不知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的根本原因,不但是地震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建房时没有采取任何抗震措施。

可以说,这也是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目前,我们不仅仅是四川山区农村房屋受灾严重,我国大部分山区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十分薄弱,村镇规划未考虑地震安全问题,农村住宅基本不设防,农村住房的抗震性差。

据调查,农村住房建筑结构类型包括木架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土坯房、砖混结构等。

农村房屋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民族风俗等影响,在地基选择、房屋结构形式选用、建筑材料选取以及建筑方式、屋顶处理等方面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隐患。

在农村,往往6度的地震就可以对住宅造成相当数量的破坏,7度地震时有大量的严重破坏和倒塌,8度地震时则大部分民房会遭到严重破坏或倒塌,房倒屋塌则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资料表明,在2006年7月22日云南省盐津县境内5.1级地震,极震区只有6度,造成22人死亡,13人重伤,101人轻伤,1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51168人,毁坏房屋总计201223平方米,失去住所人数约20606人,部分学校、乡镇办公用房受损严重,通讯设施、水利设施、过镜公路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此小震级的地震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震中位于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突兀的峭壁和滚石到处可见,自然会对地震灾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该地区人民经济贫困,房屋以土坯房为主,该类房屋的土墙没有与柱、梁连接,而且质量差、重心高,再加上贫困山区经济条件差,房屋年久失修,导致土坯房破坏严重,部分砖混结构房屋为混凝土空心砖墙承重,地震中亦极易倒塌和破坏。

此次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大部分是由于房屋倒塌、滚石坠落所致。

  二、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能力的措施

  “不设防”的土地,必然多灾多难,而对提高农村防灾能力的呼唤,归根到底是建立全社会更加完备的风险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

日益多发的灾害性天气,以及我们正在进入的,一个由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构成的“高风险社会”,则表明这样的一种体系,因迫在眉睫而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

在灾难面前,需要全社会休戚与共,共同面对,而建立完善一个风险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各级政府自然责无旁贷。

    建设部在2007年防灾减灾与抗震工作要点指出,各地要深入贯彻《防震减灾法》和《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配合做好《防震减灾法》的修订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

同时,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办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号),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提高村庄和集镇防灾能力。

组织《村庄和集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和相应图集的培训,抓好农村民居抗震示范工程。

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和农民房屋自建和灾后重建技术指导工作、鼓励和督促有条件的地区编制实施村镇综合防灾的专项规划,加强灾害多发区村一级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在灾后重建时,山区农村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城镇以老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为重点,合理规划,尽快编制恢复重建规划。

此外,还要求水利、电力、城建、交通部门要加紧做好水库、道路、民房等方面的排查除危,确保灾区安全。

    1、建设房屋选址是关键。

选址必需远离地震带,山坡。

私人建筑也必需严格管制。

安全标准要高于一般的房屋。

国家可以借鉴三峡移民的方式,建同一的小区,安居灾民。

这可以让散居的农民变成城市人,提高居住标准和生活标准;道路建设同样要重新设计,增加抗振和滑坡的能力;道路和铁路都要建设网状结构,以便一段被破坏,可以绕到进行。

尤其是铁路干道,一定要有辅助的网状铁路系统,级别可以低于干道。

那样,一旦铁路再中断,可以调度到低级别的铁路系统,绕到运输,不致于发生铁路瘫痪。

越是重要线路,就越要有辅助路线,否则一处中断,整个灾区就会瘫痪;经济重建可以借鉴唐山和日本的经验教训,高水平地建设城乡经济和基础设施。

重点是抗震,抗水淹,同时要做好环保。

这样,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让灾区的文明水平上一个台阶,甚至变成四川最发达的地区也未可知。

  2、加强房屋抗震知识宣传教育。

一要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二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抗震施工的技能技巧,按设计高质量进行施工;三要教育村民及时进行危旧房屋的修缮加固。

对屋架腐蚀,墙体裂缝等房屋要及时拆除,以免酿成灾祸。

  3、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民房的抗震性能。

一是重视墙体的整体性。

选用不低于M2.5的水泥砂浆或石灰砂浆砌墙体,砖要浸水,砂浆要均、饱满。

房屋的纵横墙连接处采用咬槎砌筑,在房屋四角设置构造柱,或在房屋四角沿高度每0.5m设2Φ6拉接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米。

有条件时,在每层房沿外墙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

门窗洞口最好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也可采用钢筋砖过梁,但不宜采用砖砌拱过梁。

二是提高木屋架、木檩条屋盖的整体性。

屋架的垫木与墙体采用螺栓连接,檩条与屋架上弦除了用大铁钉钉牢外,还要用大扒钉加固。

屋架的各弦杆和腹杆间及屋架与垫木间也要用大扒钉加固。

两端房间的木檩条通过螺栓锚固在山墙上。

这些措施可大大提高整个屋盖的刚度。

  4、地震、建设、土管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定期对村民盖房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监理单位,要深入村镇,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监理,以确保民房抗震措施的落实。

  5、村镇建设要合理规划,适当调宽民房之间、房路之间距离,可将震害损失大大降低。

  这些措施公增加总投资的5%-10%,不仅在技术上是有效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只要切实采取以上措施,就一定能减轻震害损失,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6、我们在争分夺秒进行灾后重建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地震避难广场的建设。

过去大家对山区城镇建广场不理解,认为山区城镇寸土寸金,周边有森林,生态环境较好,本就不多的平地,应该用来建房或耕种。

但这次地震灾害表明,山区其实更需要避难广场,因为它不仅供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更重要的是在灾难降临时,群众能迅速逃生。

从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来看,在村民出门最多不超过500米的任一方向,便能找到一个避难广场。

二是避难广场的构建应以疏林草地为主,便于集中搭建帐篷和安置更多的人员,也有利于救援及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不应是密林、灌木林和月季等木质花卉园地。

三是地震广场应该出入通畅、地势平坦,不能有水面和绿篱阻挡。

四是广场内不应栽植有毒、有刺植物,以免人们受害、受伤。

五是广场内应有水电设施,能提供应急照明和方便生活用水取用。

  

  山区如此,大城市更是如此,四川汶川、北川等“5.12”受灾的县城和集镇在此次灾难中的情况可见一斑。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担心的不是什么时候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来时该往哪儿跑。

现在很多城市小区都是高楼林立,空旷场地很少。

有些小区附近有广场,主要用来供人们休闲、健身,道路硬铺装过多。

一旦地震来临,倘以此场所避难,搭帐篷钉个楔子也费劲。

何况硬化的路面在地震中也容易造成破坏,既影响受灾群众入住,又容易伤及受灾群众。

  三、农民建房着重应该注意的九个方面

   1、建房成本投入是农民的血汗钱,钱来的不易,所以在开支上,也是精打细算,谨小慎微。

但是建一回新房,舍不得投入,什么都将就,是留下致灾隐患的祸根,假如新建房在一次中等地震中遭到毁坏,那么再重新翻建,这样的重复投入是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说农民建房要科学投入,既不浪费,又能发挥真正效益。

从阿旗8.16地震农村牧区倒房户看,倒塌的都是投入少,结构简陋的房子,而投入适当,注重安全,讲究质量的房子只受到轻微破坏,丝毫不影响居住,也使这些农民得到了安慰和实惠。

增加必要的建房成本,首先是要在设计上科学合理,吸取地震损毁房屋的教训,增设必要的抗震构件。

其次是在施工过程,对易受破坏的部位,增加防震抗震保障措施。

第三,屋顶要经济合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屋顶,都要与承重墙连接好,使之浑然一体,经久耐用,不因地震而遭重创;

  2、农村工匠普遍都是从泥瓦工过渡过来的,凭经验盖房,没有现代意识和减灾意识,他们只注重出苦力,干快活,对于抗震设防几乎是一无所知,又因为农村工匠廉价,无挑剔,所以,农村建房的主体是这些土生土长的,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工匠。

从地震倒房看,大多数都是这些工匠的“杰作”。

要想从本质上改变农村建房的致灾隐患,就必须大力培训农村工匠,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资质,持证上岗,对所建造的房子,要签订保修期限,承担一定的责任。

同时有关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指导和监督。

以此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3、质量是农村房屋的根本,讲质量,首先要选择好的地基,避开河道、古河道,避开构造断裂带和土质松软、液化、砂化地带。

其次是垒地基时,切莫干砌石,不灌浆,或者黄土泥砌筑。

第三是灰浆要合理配置,灰号要够。

另外,地基上面打圈梁,门窗口打圈梁,墙角处要多放几层拉筋,屋顶要采取坚固材料,要轻,房屋间距要科学,相互依托,相互支撑。

  4.千万不能在地震断裂带和交通险隘的山谷间重建房屋,1555年左右,距离汶川北川不远的陕西华县也发生了八级地震,当时死亡82万.从历史上看,大地震都出于此.其他七级以上地震也发生在宁甘陕川。

  根据自愿原则,全国其它非地震带,特别是人口不多的中小城镇来接纳灾区的移民安家就业。

对于不愿离开的,应重新考察地貌地形,避开泥石流、滑坡、水坝下和深山内等极端地带,而在安全的非地震断裂带组织好家园建设,合理规划乡镇小区。

  5.建议发展适合山区地震带的民用建筑,每个地震灾区家庭房、学校、教室、医院等,可以采用新型抗震材料和实用抗震技术,比如轻型活动钢材房,一定要达到合适的抗震标准,不能有半点豆腐渣工程现象出现。

同时避免瓜皮帽建筑,不要建一字形建筑,建房材料不要用空心预制板,楼房不超过2层,楼梯间要宽阔等等。

飞龙希望有这方面的专家出现,专门研究人类未来的防震防火防水建筑,以造福世人。

  6.而且,最好能配备一间十分闹靠的抗震间,与宿房、客厅、厨房、卫生间、猪舍一起,成为地震灾区必备房间。

最好抗震间与其它每个房间能在10秒内转移。

具体设计制造,还需根据抗震科学由专业人士来研究,由专家来建造,当然里面筹备吃喝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提议呢?

因为把所有房子都建成抗10级地震,那成本太高,但做一间抗11级地震的抗震间,相对成本较低。

还有这个抗震间就像飞机的黑盒子,哪怕被埋深土,只要抗震间还在,人就在。

  7.建议地震灾区每家每户门前有宽敞草坪空地,房子多开些门。

这为了方便来不及到抗震间,而离门较近时从门飞速逃离到避震逃生的空地。

当然,也可以合理规划乡镇小区,注意街道宽阔,有紧急避难场所。

  8.学校和家庭房间里的家具,不仅要坚固好用,而且在地震发生的特别紧急情况下,就地就近防震时候,能把他们比如沙发作为紧急防护伞,形成紧急生存空间,比如学生宿舍用床、沙发等。

飞龙希望有家具专家对抗震家具进行探讨研究。

  9.地震灾区的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地震自救互救课程,平时搞好演习,而且,应该把它作为必修课程,直接与升学率挂钩。

这为了让震区同胞学会预防地震灾害,自救,救助他人,减少突袭灾害的生命财产损失。

特别提出,无论是震后救助还是灾后重建,不要抱怨,不要等待,不能仅依靠外力援助,一定要抓紧时间自救自强。

  四、加强村镇规划,深化管理力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务院把多震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提到议事日程。

早在2005年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国80%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民居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地震灾害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居住安全和生命安全,农居房屋的地震破坏也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要把农村民居的防震抗震工作,作为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措施,稳步推进。

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有关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