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992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docx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

区域位置

区情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原管理区,位于碧波万顷的洞庭之滨,美丽的汨罗江和湘江东西环绕,因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投江殉国而得名。

区境远古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夏商时,属荆州。

春秋时,隶罗子国。

《水经注》载:

“汨水又西经罗县北,本罗子国也”。

国治在境内今河市镇古罗城村马头槽。

战国属楚,奏置罗县,县治古罗城。

西汉隶长沙郡。

南北朝宋元微二年(479)始为湘阴县,县治为境内今琴棋乡的琴棋望。

隋开皇九年(589)隶巴陵郡。

唐武德六年(623)改为岳洲。

自五代至1961年分立建置前,隶属湘阴县。

1958年为湘阴县地方国营屈原农场。

1961年改为湖南省辖,始称国营屈原农场,辖9个农业分场和1个水产分场。

1966年8月10日更名为汨罗江农场。

1969年9月22日改隶岳阳专署。

1979年9月10日复名国营屈原农场。

1986年2月,岳阳撤地并市改由岳阳市辖。

1994年8月,撤场设立屈原行政区。

1995年12月,恢复国营屈原农场建制。

2000年12月,撤销国营屈原农场,建立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作为岳阳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全面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职能,管辖两镇三乡一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12万。

屈原管理区沃野平畴、物产丰饶。

境内有广阔的淡水资源、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肥沃平整的土地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猪、茶叶、特种水产、湘莲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饲料之乡”、“养殖之乡”的美誉。

屈原管理区产业兴旺、发展强劲。

先后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场、全国生猪标准备化示范县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小区。

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湖南省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

正虹科技是全国饲料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屈原管理区生态优美、风光宜人。

境外内有“绿色长廊”尚磊路,有“生态茶园”凤凰山,有“碧波万亩、天然氧吧”荞麦湖,有“湘江终结的地标性景点、潇湘八景‘洞庭秋月’所在地”磊石山,节能减排,一颗璀璨的“洞庭湖畔生态明珠”正熠熠闪光。

屈原管理区民生殷实、和谐安康。

“五大保障”应保尽保,社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新增扩面人数、社会保险7项指标征缴数据排全省前列,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民调工作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前列,信访、安全工作排全省前列,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省“平安县市区”称号,计生工作连续九年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县市区。

屈原管理区文化灿烂

屈原管理区是龙舟故里,端午节的发源地。

区境东西承湘汨两水,北靠浩淼洞庭,内展坦荡湖乡,集湖光、山色、水韵于一体。

境内有揽洞庭水色特立于重湖之东、与君山遥相对峙且有诸多神话故事的磊石山,春秋之际,大水茫茫,登高眺远,“不见洞庭水,来登磊石山。

谁云八百里,却在举顾间”;有轩辕黄帝南巡见凤凰十二鸣集此山而得名且风光秀丽的凤凰山;有并蒂荷花的荞麦湖湿地保护区。

境内自古就有先民在此生聚繁衍,耕稼渔猎。

《汉书·地理志》载:

“楚文王徒罗子自枝江居此”,今河市镇古罗村为罗子国国都,奏置罗县,县治古罗城。

南北朝宋元微二年(479)始为湘阴县,县治设境内琴棋乡琴棋望。

境内罗渊系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石沉江之处,历代迁客骚人,多于此流连凭吊。

数千年来,人民的智慧、先贤的足迹在此留下了诸多文物、胜迹。

屈子庙。

位于凤凰山西坡、屈原潭东岸。

原屈子庙,北锁磊石之烟,南引汨罗之水,西伏屈原潭,东拥凤凰台,前收洞庭一湖万千之景,后著古木修竹,映翠摇风,水绕山环,景物幽邃。

庙分上、中、下三栋。

下栋是戏台,其屋面为八角亭,木雕龙凤于其上。

中栋为“信芳亭”。

上栋为神殿。

“楚三闾大夫屈夫子之位”居其中,东西两侧各悬钟鼓。

庙内周围墙壁上留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文人诗歌,以吊屈原。

1969年,庙谱被焚,仅存遗址。

境内与屈子相关的遗址还有南阳寺、屈潭、沉沙港、晒尸墩、笔架山、土星港、钓鱼台、琴棋望。

古罗城遗址。

座落在河市镇古罗城村马头槽。

据《元和郡县志》载:

“古罗城,亦有土城,凡七门即夹城、长乐、故城、城江城、白茅城、黄华城、赤竹城。

七门四向,城墙高可二丈,围不三里许”。

经发掘,其城垣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墙基宽14米,高3米,黄土夯筑而成。

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墙脚砖等。

1956年和1982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穆寺。

位于营田镇西南靠湘江口,建于南宋末年。

寺前为一字墙,分三门进,中门顶上书有“岳忠武庙”四字,左书“经天”,右书“纬地”。

前栋建有戏台,两边台柱悬有匾对一幅:

“忠萃一门,笙管有声皆热烈。

功成七日,湖湘无处不讴歌”。

庙中有麻石铺成的戏场,有木质结构的栏杆科楼,后堂神殿有岳飞的神位,钟鼓悬于东西两侧,具古寺庙建筑特色。

1969年,寺庙被烧,仅存遗址。

2002年,当地百姓集资重修。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屈原管理区自2010年8月4日跨入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的“五化”目标要求,围绕生猪、粮食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了现代农业综合效益的较大幅度提升。

一是推进规模化生产,形成集群效益。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生猪生产上,规模化比重居全省前列,单项指标和商品率居全省前列,有些指标居全国首位。

在以正虹科技为龙头的饲料产业和以福润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产业的带动下,2012年,全区出栏生猪74.9万头,加工生猪35万头,全区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197户,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6个,正虹种猪、岳阳美神、三星养殖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现代化猪场的建设标准。

生猪规模养殖比重91%以上。

优质稻生产上,加快土地经营流转,促进经营田向大户集中。

2012年,全区30亩以上的大户1234户,1000亩以上的大户4户,大户种植面积达32.3%,良种率达100%,优质率达85%。

致力搭建与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平台,10万亩优质稻基地和隆平高科成功对接,联合湖南农大、隆平种业开展高产攻关技术研发和集成研究。

超级稻示范片亩产900公斤以上,大面积示范推广在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实现新的突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临基地指导并题词“屈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实现亩产一千公斤”。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品牌效应。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区制定水稻种植标准36个、生猪养殖标准47个、饲料生产标准545个、肉食品生产标准4个、珍珠养殖标准2个,实现规模化种养业和加工企业全覆盖。

目前,全区共有4个产品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产品实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产品实行了绿色食品认证;4家农业企业通过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认证。

三是推进机械化生产,形成产能效应。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区共有各类农机总功力1.95万台套、23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93.1%以上,机耕、机收、机运程度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98%,居全省前列。

养殖全面实行自动喂料、自动饮水系统、高位产床、限位栏、产仔栏、水帘降温系统、畜禽舍空调、电视监控系统。

沼气工程及沼气发电等机械设施居全省前列。

2011年,开始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目前已建设“2000型”育秧大棚5个、简易大棚120个、自动化播种流水线10条,全区农民购置插秧机312台,实现早、晚稻机插秧面积5万亩。

2012年8月17日,无人植保飞机的引进,改变了以往人工防治病虫害的历史,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

四是推进产业化生产,形成带动效应。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全区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落户农业上市公司5家,年销售额达60亿元以上。

目前,区内2家农业企业授予“中国驰名商标”,10家授予“湖南省著名商标”。

坚持走“市场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全区11个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4个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共连接基地11万亩、养殖户3270户,带动临近县市农户3.7万户,形成了三条产业链:

①饲料→生猪→肉食品加工。

以正虹科技为龙头的43家饲料企业年生产销售饲料160万吨,其产量占湖南省总产量的20%;美神种猪、正虹种猪、福润肉食品加工在业内均有较高声誉。

②优质稻生产→优质米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湖南天下洞庭屈原粮食购销公司、昕祺科技淀粉加工等6家粮食加工企业有效推进了粮食产品深加工;凯迪电厂充分利用稻谷壳、秸秆进行生物质能发电和有机肥加工,有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③特种水产苗种场→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特种水产品加工厂。

以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湖南农业普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年产水产品1.2万吨,产值达3亿元。

五是推进信息化生产,形成网络效应。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体现。

全区实现农村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居民电话通话达98%,农村百户农户电脑拥有15台,广播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100%乡镇通宽带,100%行政村具备上网条件。

同时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电子显示屏为终端,达到“区有中心、乡镇有站、农村有点”的农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当前,根据种猪场、养殖大户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正在委托湖南省农业厅信息中心设计建立网络连接平台,今年已完成信息化猪场建设12个,网络平台的建立,将使省市农业部门可以直接了解、监控每一个生猪养殖点的情况。

2012年,科技部将我区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业物联网县级试点单位(全国仅两家)。

营田片区两型社会建设

屈原管理区自2008年部分地域(72.19平方公里)纳入滨湖示范区以来,坚持“两型”发展理念,通过几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区域发展规划不断完善。

编制完成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屈原营田片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和《滨湖示范区屈原营田片区总体规划》,确定了“双轴”、“双带”、“一区三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同时,以此为“母规”,投入300多万编制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二五”总体规划》、《屈原管理区村镇体系规划》、《营田镇总体规划》和《营田镇控制性详规》。

二是片区产业定位基本确立。

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将屈原营田片区产业定位调整确立为“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好生猪、优质稻两个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航运物流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产业定位更贴近营田片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更加锲合我区的整体发展目标,更能促使营田片区凸现产业特色。

三是“两型”工业稳步成长。

一方面,顺应国家调整再生资源行业政策的发展大势,对主导产业—再生资源行业作出调整,让其逐步淡出屈原的主导地位;同时逐步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能项目。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传统产业,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

如:

凯迪电力两台机组投入发电,主要利用稻壳、秸秆等“再生能源”作为燃料发电,其灰渣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生物质—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昕祺科技利用碎米、糙米提炼葡萄糖,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省实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打破了地域界限;创建湖南省目前唯一的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成功启动,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了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实行了全民创业免费培训、担保贷款、政府贴息,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建湖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

2011年,我区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创建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

示范区创建两年多来,我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创建实施、强化舆论宣传,各项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就业态势向好,城乡就业环境转优,创建工作成效凸显,新增城乡就业10917人,城乡登记失业率由6.69%下降至3.2%。

一、就业制度建设

制定了《屈原管理区城乡一体化失业登记制度》、《关于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的若干意见》等二十余个文件,建立起一整套涉及劳动力市场、劳动社保制度、技能培训、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框架,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年多来,我们多次率先在全省创新城乡社会保险统筹机制。

2011年在全省率先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二为一,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2012年又突破现行政策规定,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二为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全覆盖;2013年制定了《屈原管理区城乡居民失业保险实施细则》,率先全省将失业保险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层面上的城乡一体化。

二、准化服务平台建设。

在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将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延伸到村组(社区),变大规模招聘为个性化“一对一”服务。

全区75个行政村(社区)村村建立起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与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对接联网,村民不出村就能了解就业信息,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

三、全民劳动素质提升。

突破部门权属,在全省第一个将涉及就业再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教育“合三为一”,培训上做到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补贴,管理上做到统一下达计划、统一安排资金、分部门实施、分部门考核。

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办法,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了以机械、计算机、电子、饲料加工、特种养殖、肉食加工、纺织等职业(工种)培训为特色,层次多样、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采取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的培训模式,实施定向培训、定单式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本形成了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带动培训的良性机制。

目前,全区共有培训机构2个,两年累计培训各类职业技能人员7955人;普及农业知识21656人、培训农业科技骨干1100人。

通过培训,各类就业人员就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就业成功率由过去的47%提高到68%。

四、创业带动就业。

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扶持创业实施方案》,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创业门槛,为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实行创业项目论证、项目开发、资金扶持、开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提供了指导支持;建立天问创业街道等创业平台,给予减免租金、税费和水电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推动创业者集中创业、规模创业,为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持;成立小额贷款贴息中心,落实小额贷款贴息,成功为465名创业者提供贷款832万元、贴息35.91万元,为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开展免费创业培训,两年共培训1615人,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465人,创业成功率达28.8%,带动就业1322人,为创业提供了培训支持。

目前,创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2011年以来新增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的1023户,年递增42%,个体企业登记注册为103户,年递增20%。

五、公益性岗位开发拓展。

深入开展“一乡镇(街道)一特色、一村(社区)一品牌”为主题的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各村(社区)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目前已成功创建21个充分就业社区(村),帮扶就业7371人。

同时,投入1000多万元,安排1086人从事环卫、交通协管等公益性工作,其中:

配合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每个村至少安排2名以上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环卫、绿化等公益性工作,真正做到了公益性岗位向农村居民延伸,解决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六、产业吸纳就业。

大力加强和现有企业的对接、合作,通过企业内延外扩新增就业岗位9340个,充分发挥了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专业经营大户300个,吸纳1000多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每年举办招商洽谈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商业步行街、粮食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将增加就业岗位2000多个。

七、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建设。

建成了区、乡镇、村(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全区5个乡镇、1个办事处各配备3名就业服务人员,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就业信息员,全区共配备93名就业服务信息员。

建立健全失业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在全区建立1个区级监测总站、6个乡镇级监测点、15个村级监测点、10个企业监测点,同时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企业岗位信息库、企业用工信息库、产业发展数据库、公益性岗位报备数据库,形成一套覆盖全区的监测网络,监测充分就业情况,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及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为研究制定相关劳动就业政策,调控失业和促进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今后管理区的建设思路

一、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三区”、“三化”相统一(“三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全省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三化”: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坚持做大和提升“饲料-生猪-肉食品加工”和“优质稻生产-优质米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实施“年生产销售饲料百万吨,年出栏生猪百万头,年屠宰加工生猪百万头”的三百万工程,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实基础,做活机制,做美生态,建设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更多品牌、特色和亮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总投资2.5亿元的商业步行街、总投资3100万元的正虹西路提质改造、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主街道综合提质改造、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等工程全面启动。

大力支持岳望高速建设,协调推进S201连接线建设,筹划芙蓉北路北延,着手启动天问大道和工业大道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以“整洁、秀美、文明”屈原为创建载体,围绕“五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管理规范化),抓好“五边”(路边、屋边、堤边、渠边、身边的保洁工作),实现“五无”(无裸露垃圾、无污水乱流、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停乱摆),做到“五到位”(宣传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奖惩到位),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环卫整治、节能减排、湿地保护、生态文明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等,全力打造城镇化的乡村和乡村化的城镇。

四、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的民生改善和管理。

扎实办理各项民生实事;以创建“全省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农垦危房改造按照“现代文明、湖乡特色、惠及群众”的要求完成7000户;计生工作确保省市先进;确保“平安县区”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调在全省保十争先,安全生产保持全市先进,做好防汛保安,确保安全度汛。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实现区经济的总量、质量和增量的突围。

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围绕“现代农业产业、文化产业、航运物流业、生态环保、城镇建设和配套建设”五大类型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