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722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docx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根的判别式定理及逆定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根的判别式定理及逆定理的运用。

教学关键:

对根的判别式定理及其逆定理使用条件的透彻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对

的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

作用,它是前面知识的深化与总结。

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学生对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已经有所接触。

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产生的过程;

 2、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

 3、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的简洁美;

2、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教学策略: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了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设计,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和体验获取知识过程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具体如下:

序号

教师

学生

1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争先恐后,欲解疑团

2

设计练习,创设情境

动手解题,亲身感知

3

启发引导,发现结论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4

引导学生,理论验证

阅读理解,自学教材

5

揭示定理内涵

加深认识理解

6

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7

归纳小结

整体把握

8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教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吗?

那么,现在章老师这儿还有一手绝活,就是:

我随便拿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我不用具体地去解它,就能很快知道它的根的大致情况,不信呀!

同学们可以随便地出两个题考考我。

【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编题考老师。

【说明】这样设计,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发现结论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设置练习,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我的绝活是怎么回事吧?

那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公式法解,以下三个一元二次方程;你们会很快发现我的奥秘。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用投影仪打出)

(注:

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

【学生】都在积极解答,寻找其中的奥秘。

【说明】这样设计,使学生亲身感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变“老师教”为“自己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启发引导,发现结论: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方程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

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之前,每题都是先确定了a、b、c的值,然后求出它的值——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会初步说出

的作用是:

它能决定方程是否可解。

【教师】

(1)由此可见:

在解

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然我们可以根据

的值的符号来判断

的根的情况,因此,我们把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读作delta,它是希腊字母)”来表示,即△=

我们说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遇到:

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一个数学式子的情况,同学们要逐渐适应这一点,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3)通过解这三个方程,同学们可以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

况有哪几种,谁能总结出来?

【学生】由于前面作了铺垫,所以学生很快可以答出结论。

【说明】:

这样设计

(1)是为了让学生明白:

的值的符号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根的判别式概念。

(2)是为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成功乐趣。

<四>引导学生,理论验证:

【教师】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果真有三种吗?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39的内容,书上从理论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会很认真地去看书,寻找答案。

【说明】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养成严格论证问题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五>揭示定理:

【教师】

(1)由此我们就得出了关于

若△>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0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2)我们说:

这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成立,即有如下的逆定理:

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

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0

若方程没有实数根,则△<0

(3)定理与逆定理的用途不同

定理的用途是:

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根据△值的符号,用定理来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逆定理的用途是:

在已知方程根的情况下,用逆定理来确定△值的符号,进而可求出系数中某些字母的取值范围。

(4)注意运用定理和逆定理时,必须把所给的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后方可使用。

【说明】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用数学语言来阐述发现的结论,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加深学生对两个定理的认识,为定理及逆定理的正确运用做好铺垫。

重中之重

<六>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个定理的应用。

例1:

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用投影仪打出)

分析;要判别方程根的情况,根据定理可知;就是要确定△值的符号,

(4)补充了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补充此题的目的是:

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此类题中△值的符号的判断方法,也为今后解综合性问题打好基础。

在练习中作了相应地补充。

分析:

我先提出两个问题:

(1)是谁决定了方程有无实数根?

(2)现在要证方程无实数根,只要证明什么就行了?

例2是补充的一个用定理证明的题目,它含有字母系数,它的证明实际与例1的第(4)的解法类似,但学生易于出错,往往错用逆定理来证。

注意;例1,例2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结:

(1)关于运用根的判别式定理来判断: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一般步骤以及关于△变形的一些经验,从而使学生真正搞清搞透。

小结

(1)关于运用根的判别式定理来判断: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一般步骤是:

①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计算△;

②用配方法等将△变形,使之符号明朗化后,判断△的符号。

③根据根的判别式定理,写出结论。

(2)注意关于△的变形;一般情况下,△由配方或因式分解后能变形成

等形式;那么△的符号就明朗了,即可判断其符号。

学生练习;

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学以致用

【说明】以上例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运用迁移及巩固的机会,同时也为了吸引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积极动脑,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中来,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

做以上练习时,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板演后如果发现有错或有其他解法,下面同学可主动上去纠正或写出自己的不同解法,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假设方程有实根,然后根据根的判别式的逆定理,得出△≥0,再由△≥0解这个不等式,从而求出a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出a的正整数解。

注意:

本思考题是我补充的一个用逆定理来解决的问题,以巩固逆定理的运用方法,本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只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七>归纳小结

(2)注意根的判别式定理与逆定理的使用区别:

一般当已知△值的符号时,使用定理;当已知方程根的情况时,使用逆定理。

判别式的情况

根的情况

定理与逆定理

△>0

△=0

△<0

【说明】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它在教材中的地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P39的内容;

2、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注(第3、4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说明】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

方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层层深入的问题,引起学生广泛思考和探索,

体验方差、标准差公式的合理性;逐步明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2.会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会用方差来估计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4.创设情境,留给学生探索空间,培养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1.方差公式的探索得出过程

2.方差公式;

3.会利用方差公式计算方差.

教学难点:

方差的定义及方差公式的推导.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情境设计:

显示打靶场面,提出问题1:

为了从甲、乙、丙三名射手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易行的选拔方案。

学生:

回答可分别计算甲、乙、丙三名射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谁的平均水平高,就选谁。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研究了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问:

它们分别是什么?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由“射击问题”引入:

当平均数相同时,如何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问题】

   问:

同学们,谁看过射击比赛?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看过。

接下来,要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关射击的问题。

二.  新课

教师:

提供甲、乙、丙三名射手的射击成绩如下:

甲:

10 7 7 7 7 7 4 7 7 7

乙:

9  6 5 9 8 5 5 9 5 9 

丙:

8  6 6 7 6 4 7 5 5 6

 学生:

①分小组计算甲、乙、丙的射击成绩;

        ②发现除丙外,其它二人成绩均为=7;

        ③思维第一次受阻

教师:

激活思维:

①问题2:

平均数相等,射击水平就完全一样吗?

                   ②观察数据特点。

                    ③可从数据的稳定性上考虑。

学生:

①小组讨论,得出甲、乙数据特点如下:

      甲:

波动幅度大,但波动的数据少;

      乙:

波动幅度小,但波动的数据多

      ②不能断定哪个稳定性好,思维第二次受阻.

教师:

①单看个别数据的波动幅度不能衡量一组数据的整体波动大小._

       ②问题3:

怎样才能衡量整个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③提供一种方案,供学生参看:

 将甲、乙两数据以点的形式标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然后用折线连接,确定7为中心线,从而观察波动情况:

  ?

.能比较明显地看到有多少数据在振动;

  ?

.数据偏离中心线的幅度有多少.

   甲                             乙

④结论:

?

必须确定波动标准(一般取数据的平均数);

      ?

每个数据对整个波动情况都起作用;

      ?

这种绘制图象的方法仍然是定性的综合印象

⑤问题4:

怎样定量地计算整个波动大小呢?

⑥对数据:

甲:

10 7 7 7 7 7 4 7 7 7

乙:

9  6 5 9 8 5 5 9 5 9 

学生:

计算偏差:

每个数据与标准数据()的差

甲:

3 0   0 0 0  0?

3 0  0 0

乙:

2?

1?

2 2 1 -2?

2 2 -2 2

教师:

问题5:

如何累计偏差?

学生:

①计算偏差的代数和,都为0(无法比较,否定此法)

教师:

问题6:

如何使正负偏差不互相低消?

学生:

讨论后得出两种方法1.给每个偏差加上绝对值后再相加

                                2.给每个偏差平方后再相加 

教师:

①通常采用方法2

        ②请你小结计算偏差和的步骤

学生:

①讨论后得出步骤如下:

?

.计算数据平均数

?

.计算偏差:

每个数据与标准数据( )的差

?

.计算偏差的平方和

②分别计算下列两组数据的偏差的平方和

 92.5 90 87.5

  92   89 92 88 91 88

教师:

①第一组的结果为12.5;第二组的结果为18,从计算可得出第一组比第二组稳定,但观察数据显然是第二组稳定.

      ②问题7:

观察和计算为什么矛盾?

学生:

因为两组数据个数不一样.

教师:

问题8:

在数据个数不一样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计算偏差?

学生:

计算偏差平方的平均数

教师:

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上述两组数据偏差平方的平均数

学生:

算出第一组为4.17;第二组为3

教师:

现在观察和计算还矛盾吗?

学生:

教师:

①我们把一组数据偏差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板书课题---方差

  ②请同学们总结计算方差的步骤

学生:

小组讨论后给出下列步骤

    ?

.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

.计算偏差:

每个数据与标准数据( )的差;

?

.计算偏差的平方和;

Ⅳ.除以数据个数

教师:

问题9:

对一般性的数据x1、x2、…、xn,设其平均数为,你能写出方差计算公式吗?

学生:

S2= [(x1-)2+(x2-)2+?

?

?

 +(xn-)2]

教师:

①S= 叫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②问题10:

你能说出用公式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一般步骤吗?

学生:

?

.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

.代入公式计算方差

?

.计算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标准差.

教师:

现在你会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1了吗?

学生:

①分别计算甲、乙数据的方差,=1.8;=3.4

 ②经过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知应选甲

教师:

问题11:

通过以上学习,你能讲讲方差的作用吗?

学生:

用来估计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方差越大,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教师:

①标准差是用来恒量数据波动大小的另一个数学量;

     ②方差的单位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而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

【方差公式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完整的计算一题。

问题二 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

毫米)

机床甲

40

39.8

40.1

40.2

39.9

40

40.2

39.8

40.2

39.8

机床乙

40

40

39.9

40

39.9

40.2

40

40.1

40

39.9

哪台机床生产的零件直径更符合规定?

1平均数

问题:

第一步求什么?

2差

 

3方

问题:

接下来求什么?

〖提示:

看着方差公式回答〗

4和

5均

 

 

 

∵,∴机床甲生产10个零件的直径比机床乙生产10个零件的直径波动要大。

【为了数据单位的统一,得出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另一统计特征量:

标准差】

方差的度量单位是原数据度量单位的平方,与原数据的度量单位不一致,有时使用它不是很方便,因此,我们想到将方差开平方,取其算术平方根。

 

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记作:

,这个公式叫做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问题:

标准差的作用是什么?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问题:

标准差的单位是什么?

(原数据的单位)

现在,大家来计算问题二中,甲、乙的标准差各是多少?

 

∵,∴机床甲生产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

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从所得结果看,采用方差和标准差,实际上效果是一样的。

这是因为 (都是非负数)

方差、标准差都可以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三.           练习

1.在样本方差计算中数字10和20分别表示样本    容量    和  平均数  

2.两名篮球运动员进行投篮比赛,若=0.081,=0.079,

由此估计  甲  的成绩比 乙  的成绩 波动大  .

3.一组数据的方差一定是(D)

A.正数  B.任意实数  C.负数  D.非负数

4.样本方差的作用是(D)

A.用来估计总体的数值大小

B.用来估计样本的数值大小

C.用于衡量样本容量的大小

D.衡量样本的波动大小以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

5.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样本数据与样本方差的单位一致

B.样本数据与样本标准差的单位一致

C.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的单位一致

D.样本数据、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单位一致

6.从甲、乙两种玉米中各抽取10株,分别测得长度如下(单位:

cm):

甲   25   41   42   40……

乙   27   16   44   27……

求哪种玉米的苗长的高应比较样本的 平均数 

求哪种玉米的苗长的齐应比较样本的 方差或标准差 

四.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          作业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