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648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docx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doc

 

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重庆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探索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思考教育必须跳出教育,研究区域教育必须把它放到与经济社会结合、互动的层面。

在“成渝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回波效应”,就必须建立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首先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

  关键词:

城乡教育统筹;探索与实践;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体系

  Abstract:

Promotingbalancededucationdevelopmentandeducationfairnessisboththelong-termbasicideaofeducationworkandanimportanttaskforexplorationandpracticeofChongqingoverallurban-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Designingeducationmustconductitoutofeducationandstudyingregionaleducationmustputitontheinteractivelevelbetweeneconomyandsociety.AttheinitialperiodofChengdu-ChongqingEconomicZoneandOneHourEconomicCircle,inordertoavoidandreducetheBackwashEffect,thesystemandmechanismofoverallurban-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mustbeestablishedand,atfirst,overallurban-ruraleducationplanandpracticemustbemade.

  Keywords:

overallurban-ruraleducation;explorationandpractice;opportunityandchallenge;regionaleducationsystem

  

  一、背景

  

  2007年春天,“314”发展目标、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新平台、新视野……这些关键词如一道闪电划过,给我们揭开了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

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重庆下一步到底该如何定位并实现新一轮跨越?

作为教育,在建立新的经济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谋求共赢格局的背后,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就本市看本市、就教育看教育的视角,用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来观照教育自身的发展空间,来给教育发展重新定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新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重庆应该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围绕抓好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和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发展要素,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实现城乡互动,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口市民化,让城区从农村的广阔空间中“长”出来,市民从农民转变过来。

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对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他强调,要重视解决群众最牵挂的诸如上学、看病、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最近,重庆市委汪洋书记在同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会谈中说,在所有工作中,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龙头地位。

重庆教育要率先在城乡统筹问题上走出一条路子,为重庆实现“加快”和“率先”的目标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局中,要突出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与“十一五”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基本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在总结和分析城乡教育发展的经验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有关对策和建议。

  

  二、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既是我们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直辖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重庆推进城乡教育发展探索与实践形成的一个基本特征。

近年来,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强化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重庆市注重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加强城乡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互动,加快构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和科技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的步伐。

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努力让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受教育者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一)完善管理体制,提高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实现教育由人民办转为政府办,是推动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是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制度保证。

重庆各区县(自治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全面建立起以“国务院领导,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干部人事、教育教学都收到区县政府统筹管理,同时明确了乡镇政府的办学责任。

  

(二)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和适度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

2006年,全市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245.82元和1500.15元,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分别达到286.98元和363.42元,较之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投入168.16亿元,是1997年37.08亿元的4.5倍。

2008年前,争取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市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资金70亿元左右,这将有力地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育资源调控,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发展

  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控,拉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重庆市合理调配教育资金,着力实施“八大工程”。

  1.实施“两基”达标工程。

重庆市政府将“两基”攻坚纳入“民心工程”,通过市级教育经费存量调整、安排“两基”攻坚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确保了巫溪县、城口县在2006年顺利通过市级“两基”评估验收,使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提前一年达到100%。

同时,彻底还清了1996年以来“两基”攻坚过程中产生并核定的“普九”债务19.1亿元。

全市“两基”目标的实现和“普九”债务的清偿,为提高重庆市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2000年,重庆市进入中央危房库的危房有442.9万平方米。

到2005年底,已投入18亿元消除了365万平方米的危房,余下77.9万平方米的危房,虽然在2006年遭受到百年一遇的旱灾,但全市上下克难攻坚,通过多种渠道落实资金2.47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消除442.9万平方米库存危房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

从2007年起,每年新增的农村中小学危房,做到当年消除,不留隐患。

  3.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大力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二期义务教育扶贫工程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不断扩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面。

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累计投入资金2.424亿元,项目实施学校6937所,已覆盖34个区县,农村中小学覆盖率提高到70%,初步形成了面向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卫星教育网络,受益学生近300万人。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中小学,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基本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4.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为了切实改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住校难的现状,重庆加快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建设速度。

通过强化项目管理,落实责任制,确保了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截至2006年底已完成投资2.7亿元,累计竣工土建项目学校170所,竣工校舍面积达49.6万平方米,全市寄宿学生由2003年1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8万人。

  5.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006年,全市投入教师培训经费4000多万元,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教师参培率达到100%。

组织师范院校学生到边远地区学校顶岗实习,替换在岗教师离岗参加培训。

在2006年招聘农村中小学“特设岗位”教师771人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招聘农村中小学“特设岗位”教师1390人,农村中小学教师量少质弱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的改善。

  6.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

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从教学、师资、物资、招生就业、经费等方面与农村学校开展帮扶、协作与支持,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目前,市区40多所高等院校与20多个农村贫困区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2006年,教育科学院等7个单位开展“送教下乡、扶贫支教”活动,共组织送教教师达900多人次,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350多场,献课、说课、评课近1000节,培训受援地区教师达40000多人次。

  7.基本建立起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制度。

关心和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教委与市财政、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困难家庭学生入学救助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给予生活补助等,确保不让一名农村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2006年,对19万农村学校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对43.3万贫困女童实行了“零收费”入学,妥善安排9.1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271所中小学就读。

结合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管理,特殊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三残”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2%。

  (四)完善教育职能,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教育培训

  重庆市出台了《2003—2010年重庆市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明确了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的目标任务、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推进工作的措施,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职成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000年以来,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3万人、第三产业急需人才培训15.4万人次、下岗职工培训8万人次、企业在岗转岗培训10万多人次。

  (五)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优化了义务教育发展环境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重庆市教委出台了推进素质教育、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九条规定”。

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学科性“奥赛”活动,停止义务教育阶段示范小学、示范初中的创建评选工作,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制工作,重点中学“掐尖”、中小学周末集体补课、举办“校中校”等违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

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群众和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自身问题分析

  

  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发展战略的确定,既为重庆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一)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

  1.“314”发展总体目标和任务的确定,赋予了教育更加艰巨的任务。

3月8日,胡锦涛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寄语重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概括起来就是明确了“三大定位”:

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提出了“一大目标”: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交办了“四大任务”: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称之为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重庆城市发展目标的拓展,经济形态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事业的高度发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改变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统筹城乡教育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的构建,对统筹城乡教育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2006年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打好“直辖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使最初的大重庆城乡统筹的构想逐渐清晰化,特色鲜明的“1小时经济圈、两翼发展”的大城市发展框架已正式确立,无疑将改写重庆发展的历史。

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是:

以中心市区为起点的1小时车程通达地区。

这一区域包括主城23个区县;幅员2.86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1600万人,接近全市的60%,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00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60%;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GDP的70%左右。

在这一区域内快速积聚生产要素,能够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乘数效应,并以此为平台带动重庆其他地区的发展。

“战略平台”的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构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真正的意义不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的空间搬迁,而是生产要素的集聚、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文明的普及的整体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力要素的提高,这对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合格的劳动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使城乡教育统筹迫在眉睫。

4月2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并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

根据该协议,川渝共同确定重庆23个区县和四川14个地级市进入“成渝经济区”的范围。

成渝经济区占西部面积的3%,人口占西部的25%,GDP占西部的26%,实力高于大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

到2020年,GDP总量可以达到4.8万亿元,可占全国GDP的8%,仅次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将是最有条件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板块。

建立“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这就需要建立区域教育交流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及时交流各方的教育信息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交流合作的有关事项,加强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把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形成。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教育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好农民家园,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全体农民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多样化发展。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目前,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带来了诸多新的结构性矛盾。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发展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5.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教育的质量、层次提出了新的需要。

据统计,直辖之初,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92元,而2006年则分别达到了11570元和2874元,老百姓的钱包鼓了一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学龄人口减少,家庭的教育消费(包括自身培训的费用和子女的教育费用)逐渐成为家庭的重要消费支出,而且也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导向的理性投资行为。

教育需求由标准型、单一型转向个性化、多元性,教育对象不再限于学龄人口,逐渐扩大到家庭所有成员。

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的教育需求,让所有受教育者共同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为民、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应当清醒地看到,把重庆教育放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上述大背景和框架中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检视和反思当前重庆市城乡教育发展还存在和面临着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形势、新的目标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对此,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教育优质资源短缺与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大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重庆市新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是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直辖前,重庆市是一个四川省辖的城市,10年后的今天,变为现在的19区21县建制的中央直辖市。

但在城市区域和空间变大的过程中,教育总量相对不足。

据统计,现全市每10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生271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3070人低354人,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147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614人低139人,每100万人口中拥有的普通高校数为1.12所,低于全国平均1.38所的水平。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划不匹配,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落后,相对于人口的集中和学龄人口的增加,教育设施规模较小,优质教育缺乏的矛盾突出。

各区县(自治县)在城区不断扩展、农民渴求让子女接受相对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形势下,也普遍出现城区中小学规划设计规模少,用地、校舍紧张,班额较大等问题。

  2.行政管理体制壁垒与区域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市19区21县已经初步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在依法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

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特别是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如何打破区域界限,实现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同时,政府职能宏观管理、公共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待增强和改进。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区县在行政管理中“用会议落实会议精神、用文件落实文件精神”的管理方式依然存在,热衷于评比、检查、表彰和达标,不能扎扎实实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3.教育综合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是教育本身与“农科教”结合不够。

农村教育服务能力欠缺,现有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比较缺乏农村特色,其他类型的教育如短期实用的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则供给不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在城镇谋生融入城镇的能力的教育服务不足。

二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水平还有待提高。

“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11”、“985”工程建设学校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数量较少,高校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原创能力有待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是农村教育服务能力欠缺,直接导致了农村家长和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观意愿不强。

在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民普遍认为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过高,教育的收益不可预期,风险过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家长和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意愿。

  4.教师整体素质结构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目前,教师队伍还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教师职工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39%、98.49%、96.70%、85.66%,还有一部分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

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村小学。

“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整体推进。

  5.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而重庆教育发展在西部经济和社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