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619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docx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20**年12月4日至12月10日,遵委领导指示,产业政策处与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包装技术协会负责同志等一行六人,赴浙江省对该省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

期间分别与浙江省经贸委、浙江省经协办、XX市经贸委、XX市经协办以及浙江省水泥协会、罐头协会、医药协会、企业联合会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

  一、浙江省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

  浙江省地处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内,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人均14550元,均居全国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65元,首次超过广东省,跃居全国第一。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是浙江经济显著特点。

2002年国家工商联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占170家,总量高居全国第一;有5家企业进入中国十大民营企业排行榜,且有4家跻身前五位。

民营经济促进了行业协会的发展。

浙江是全国行业协会工作开展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浙江省行业协会数量多,覆盖面广。

截止2002年12月,全省工商领域行业协会共有2060家,其中省级的140家,市级的555家,县(区、市)级的1365家。

以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各类协会、学会共104家。

其中,轻工20家,机械10家,纺织10家,商业及物资流通14家,石化9家,建材、冶金、煤炭9家,医药2家,其他30家。

  协会产生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机构改革后,各工业厅局组织或行政公司转制,约占60%;二是企业自主发起成立,约占40%。

  协会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是有政府财政支持,有固定的经费、人员编制。

这种类型的有食品协会、包装协会、交通协会、政策研究会、企业联合会6家;二是依靠理事长单位发展,由理事长单位提供办公场所、主要经费,这种类型的协会大约占总数的70%;三是独立发展型。

协会有自己的办公地点,经费主要靠会费和组织活动的收益,这种类型约占总数的20%。

  浙江行业协会在为政府、行业、企业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效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浙江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总的来说,浙江省行业协会总体实力还相对薄弱。

主要体现在:

一是经费不足,有40%的协会会费收取率低于50%。

二是专职工作人员薄弱,60-70%是离退休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活力不足。

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比例小。

三是许多协会办会条件简陋,少数协会没有专门固定的办公地点,甚至几个协会合在一起办公。

四是会员单位的覆盖不广,不能覆盖整个行业。

平均会员数在140家左右,会员数超过300家的协会非常少。

  二、浙江省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行业协会的凝聚力、增强行业协会的活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浙江进行了很多新的实践和探索。

  

(一)增强社团意识,显现协会的民间性。

自发性与民间性是协会的两大特征,浙江省在这方面进行了推进。

在今年协会换届工作中,协会均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和秘书长。

有的协会在换届时,还采用了差额选举方式。

如毛纺协会、罐头协会就是通过竞选方式产生理事长。

浙江罐头行业的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通过竞选方式成为罐头协会的理事长后,对协会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协会大力支持。

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曾到该协会调查研究,对该协会的工作和成绩表示肯定。

  

(二)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协会结构调整。

在行业上,积极推进新兴行业、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行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协会体系。

在地域上,大力推进在产业比较集中的市县建立省级行业协会。

如浙江电机协会设在绍兴的县级市上虞。

这样既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便于行业信息的采集和交流,而且在当地建立省级协会,就没有必要再建立市县一级的行业协会,避免了行业协会的重复建立和职能交叉。

  (三)积极推进向行业协会委托授权。

浙江省经贸委与统计局联合将行业统计职能授予46家协会,同时积极研究在质量认证、信息交流、培训、行业标准制定、生产许可证发放等方面向协会授权的可行性。

  (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大力开拓为政府、企业、行业服务的新领域。

浙江省行业协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大力开拓为政府、为企业、为行业服务的新领域,既拓展了协会的功能,又增强了协会的活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是参与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行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如食品工业协会组织力量对浙江省食品工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加快浙江食品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经省经贸委上报给省委、省政府,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浙江省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充分肯定。

  二是抓行业自律,及时反映行业呼声,维护会员共同利益和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如水泥协会得知外省大型水泥生产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争夺省内同行市场,立即组织召开协会常务理事会议,及时向企业通报了信息,共同商讨研究对策,并主动以协会名义向省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反映。

皮革行业协会为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避免皮革行业不正当竞争,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实施了《浙江省皮革行业维权公约》。

  三是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新挑战。

浙江省行业协会主动组织有关企业人员进行wto知识的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研究,组织企业应对外国的反倾销调查。

如2000年欧洲打火机制造商协会鼓动欧盟贸易当局,对来自中国温州的打火机实施反倾销调查。

温州烟具协会一方面及时向我国主管部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反映,一方面提供大量数据资料,证明温州的打火机生产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没有得到任何政府补贴。

同时积极联络欧洲的打火机进口商,指出这是不公正贸易歧视行为。

由于温州打火机企业的积极应诉和我国政府的干预,欧盟最后撤诉。

又如,省罐头行业协会针对西班牙要求欧盟对中国橘子罐头实行特别保护的提议,主动派人配合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参与赴德国与进口商、消费者协会进行交流沟通,争取他们做好当地政府工作,并视情况组织人员赴欧洲游说。

为此还建立了行业风险基金,以保证活动的经费。

  (五)把协会的党建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浙江省是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试点省份。

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曾亲自调研协会党建工作。

省经贸委成立了行业协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中共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党委关于加强委管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试行意见》,《意见》规定:

要根据协会组织结构和党员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类合理设置协会的党组织,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

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单独组建党支部。

协会专职人员中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要按党章规定,成立党支部。

目前,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协会有14个,其中3个已建立了党支部。

二是联合组建党支部。

专职人员中正式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协会有49个,根据业务相近、办公地点相邻的原则,有27个协会拟联合组建党支部,其党组织关系隶属有关理事长单位管理。

三是挂靠或委托管理。

目前条件尚不具备联合组建党支部的协会有22个,其党员的组织关系继续挂靠业务主管部门或委托理事长单位党组织管理,明确参加一个党支部活动。

四是建立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

对40家专职工作人员中没有党员的协会,根据具体情况,指派相关部门的党员作为党建工作的联络员,加强联系与指导。

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对协会党建工作做了重要批示:

“省经贸委党委自觉加强协会党建工作值得肯定。

建议省委组织部把省经贸委作为加强协会党建试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为全省加强社团组织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发展十分重视,多次到行业协会进行考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和省长柴松岳多次对行业协会的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这些都推动了浙江行业协会的蓬勃发展。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浙江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行业协会,是行业协会发展的基础。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行业协会的建立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从浙江省来看,行业协会发展好的是那些当地具有行业优势,企业比较密集的行业,如罐头、毛纺、纽扣、烟具等等。

从我省来看也是如此,如家具、玩具、涂料、装饰材料、陶瓷、服装服饰、医药、纺织等等都是我省的特色行业,这些领域的行业协会非常贴近市场,发展势头很好。

今后在行业协会组建和结构调整中,要从市场导向出发,发展市场迫切需要的行业协会,同时重点扶持这类行业协会的发展。

  

(二)塑造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者的新型关系,是拓展行业协会的发展空间的前提。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只有充分发挥为政府、企业、行业服务的职能作用,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受旧的传统体制影响,以往政府包揽过多,限制了行业协会的发展空间。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主动加快调整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三者的关系。

浙江省对行业协会的委托授权还是很初步的,但其探索对塑造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者的新型关系是有益的。

建议继续在我委的职能范围内,加快对行业协会的委托授权工作,同时推动各有关部门加快对行业协会的委托授权。

  (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新领域,是保持行业协会活力的关键所在。

浙江省行业协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大力开拓为政府、为企业、为行业服务的新领域,既拓展了协会的功能,也增强了协会的活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促进我省行业协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开拓服务新领域。

尤其要根据我国加入wto之后的新形势,促进行业协会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尤其是在开展行业自律、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起诉、应诉、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名牌带动战略以及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四)显现行业协会的民间性,是增强行业协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浙江在这方面的进展较快,步子较大,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我省新建行业协会由企业家担任理事长的比例在提高,行业重点企业参与行业协会建设的比例也在提高,行业协会民间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议在总结医药行业协会由企业家轮流出任理事长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部分新成立的协会和今年换届的协会中探索由骨干企业的领导任理事长,鼓励行业骨干企业进入协会领导层。

同时,积极推进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协会领导。

  (五)加强行业协会的党建工作。

建议参照浙江省的经验,制定委管行业协会党建工作意见。

  3月5—8日,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郭有明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直管市负责人一行,赴河南学习考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考察团与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了新型农村社区、中心镇和相关产业园区15个、行政新区2个及XX市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

  一、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定位

  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和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河南在“三化”协调上面临着尖锐的挑战。

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城镇化水平低是发展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聚焦点,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

这一切都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压力,必须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两不三新”)的路子。

这既是中央的要求,又是从河南实际出发的历史选择。

  省委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基层和群众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农村新型社区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探索。

实践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顺应了农民对新生活的新期待。

在第四轮农村建房高峰兴起之时,有效避免了过去“有新房无新村”的散乱脏格局,变“一代人建三次房”为“三代人建一次房”。

二是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6000万农村人口都进入大中城市不现实,在农村分散村落基础上撒“胡椒面”投资难见成效,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能承载城乡一体化的更加集约节约的载体。

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三是提高了土地集约化水平,为三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空间。

四是有利于形成持续增长的强劲内需。

省委领导明确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化农村为城镇,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结合点。

省九次党代会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要求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探索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的路子。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河南开始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共进的城镇化。

第一,它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形成了全新的五级城镇体系。

而传统城镇化只有四级,是将广大农村排除在外的。

第二,它将农民转移的重心放到了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实现了“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近转移和市民化;第三,它构建了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效平台,使新农村建设向着城镇化的高度实现了质的提升,又使城镇化的平台向农村有了新的延伸。

河南省将其概括为是着力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着力于农村的城镇化,是着力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经验

  2010年以来,河南全省上下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32字方针,将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的农村城镇化迅速推向高潮。

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地大胆探索、规范运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典型,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

由于“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由于农村城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综合协调的力度很大,既需要多方面改革突破,又需要务实实干、规范有序,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开始就是“一把手”工程。

河南省委主要领导直接拿在手上,从调研总结到形成战略方针,从工作部署到重点政策,都是亲自抓。

在省领导的带动下,各地市县乡都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工作格局,保证了整个进程推进有力。

在我们考察所到之处,各地一把手谈到新型社区建设都是了然于心,有问必答,研究深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也成为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政策,强化引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成为群众自觉拥护和参与的过程,政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河南鼓励各地各部门立足本地实际或自身职能,不断研究出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政策措施,全省出台各类文件427个,其中省直部门出台文件14个;省辖市出台文件162个,县(市、区)出台文件251个,初步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政策体系。

如为了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少地方对农户实行拆旧宅补偿,有的达到每户5—8万元。

多数地方对进入新社区的农户颁发土地证和房产证,并明确住房可抵押、出租、转让;有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向新社区倾斜,使农户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住进新社区。

针对困难农户财力不足的问题,XX县专门制定了保障房和廉租房政策。

对拆旧建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XX市的XX县按20万元/亩,XX市按15万元/亩拨付给乡镇,用于农户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和困难群众安置等等。

这些既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农民财产权益。

不少地方的农户催着政府加快新社区的建设进度。

  (三)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河南坚持以科学规划作为龙头和先导,各地立足长远,以农民为本,普遍做到了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理念新。

以城市化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着力于集约用地、强化功能、完善设施和服务、提升品位,使农民不出门就能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

各地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四规合一”,通盘规划,一并实施。

我们考察中看到的每一个社区都是基础设施过硬、配套服务完备、生活环境优美,有的甚至比城市还好。

二是起点高。

不少地方请来国内一流设计单位,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XX市就聘请的是清华大学设计院。

三是有特色。

河南强调结合各地特点优势,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避免千区一面。

各地普遍将所有行政村规划集并为若干个新社区,并对社区人口规模提出要求,如平顶山提出,山区的社区不得低于3000人,平原不低于5000人。

粮食主产区XX县的中鹤社区,走的是依靠龙头企业整镇推进路子,全镇46个村集中到一个规划目标6-8万人的社区;XX县锦和新城则是依托产业集聚区,将33个村集并到一个规划5.4万人的新城中。

四是强约束。

“不能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能盖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的“两个不能”已在河南各地成为共识。

XX市还为每个村都配备了规划管理员,由村支书兼任,坚决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的行为。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59个县(市区)已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今年底全省将全部完成。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资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投资,不用农民花一分钱。

河南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

省财政2011年筹措18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提高到32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5亿元、转移支付17亿元。

各地财政普遍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的专项资金,如XX市每年不少于2000万,XX市则为5000万,都要求县市区1:

1配套。

县一级的XX县每年安排1000万。

XX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

各地着力在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上加大力度,XX市就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

二是力争金融支持。

各地积极协调银行机构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贷款力度。

XX市与省农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计划在未来5年累计向相关农户提供30亿元建房贷款。

XX市利用每年省市县财政投入约5亿元的规模,向农发行融资19.74亿;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组建建设投资公司,提高融资能力。

三是用好土地收益。

各地都明确规定新增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收益必须全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补偿农户。

XX市探索各县(市区)农村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在市里统一交易,每亩地最低保护价13万元,最高成交价15.9万元,目前成交总额8948万元。

XX县产业集聚区将腾出的5000多亩土地指标以每亩30万元的价格转换为国家建设用地,筹资15亿,约占锦和新城整个建设投资的一半左右。

一般县市增减挂钩指标可获收益10万元/亩左右。

四是引导社会投入。

XX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全村351户农民不花一分钱就能入住近300平方米的别墅。

XX市在条件较好的城郊XX县乡政府所在地,积极探索以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先期参与土地开发。

XX市用b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中鹤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就是中鹤集团与政府以bt方式合作的。

  (五)产城互动,产业支撑。

乐业才能安居。

河南各地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个新社区都有相应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让农民“搬得进”,还能“住得起、稳得住、能致富”。

我们考察的XX市五个社区,个个都有鲜明的产业特色:

张庄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九龙和六合苑两个社区主要依托市产业集聚区的大工业;柏都社区依托尹集镇的商贸大市场。

XX县中鹤新城则依托中鹤集团这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12万亩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粮食精深加工的现代工业、100亿粮食储备转运的仓储流通业,全部建成后可吸纳就业4万人。

XX市强调“一区一业”,在每个社区培育一个主导产业或高效农业园区,至少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市规划建设的27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46平方公里,辐射了全市1/3的行政村,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0家,吸纳52.5万农民就地就业;同时建设了27个重点农民创业园,已吸纳农民5.8万人。

目前全市新社区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从过去的49.8%提高到79.1%。

  (六)农民主体,确保权益。

河南坚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

一是尊重群众意愿。

各地严格遵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是社区规划、名称、拆迁、户型设计、建设模式等涉及农户的事,都必须经由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同意才能确定,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才能启动建设,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

二是强化社会保障。

进入新社区的农户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可自愿选择加入城镇社保体系,XX市率先在全市实行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保,试点将中心社区的农民纳入养老保险,逐步实行城乡一元化管理。

三是提升财产权益。

通过拆旧补偿和颁发新社区土地证、房产证,不仅实现了农户土地房屋权益的资产化、价值化,而且普遍实现升值。

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除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外,还继续享受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

四是创新集体产权制度。

各地探索将社区经营性资产新增耕地由社区统一管理,所得收益用于社区管理和补贴;不少地方将腾出的土地按户计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发展产业,收益按股分红。

  三、农村城镇化的显著成效

  在找到新型农村社区这个途径之前,农村城镇化可谓困难重重。

一旦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所有的矛盾瓶颈就开始一一破解,“一把钥匙打开了重重关锁”,带来了“三化协调”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农民权益的大幅提升,带来了城乡面貌的翻天覆地。

  一是从根本上破解了土地这个最大的瓶颈。

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并村庄建设,节地率一般都在50%以上。

据测算,目前河南农村人均住宅占地248平方米,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减少到200平方米,能够腾出400多万亩土地。

XX市首批369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6万亩,目前已腾出3.7万亩,复耕2.5万亩。

全省产粮第一大县XX县规划实现后可节约土地15—20万亩。

  二是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空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腾出了土地(指标),另一方面实现了人口和劳动力的相对集聚,这就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支撑。

各地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商贸旅游流通业蓬勃兴起。

中鹤社区规划粮食精深加工园,已入驻企业16家,投资33亿,带动5000人就业。

XX市腾出的1596亩建设用地指标,使七个工业项目顺利落地。

新社区规划全面完成后,XX市将节余建设用地4.33万亩,可满足十年的建设用地需求。

届时XX市产业集聚区的面积将翻番,主营业收入将达750亿,就业可达8万人。

XX县产业集聚区的建成面积已达27.9平方公里,去年实施超千万项目125个。

全县入驻新社区的群众就业率较以前提高了30%以上。

新社区和产业集聚区的“产城互动”,又大大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显著提升了城镇化的质量。

XX市通过土地置换,不仅带动了中心镇建设,而且还高标准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行政新区。

河南省提出,到2017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2%以上,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

新型农村社区的迅速发展无疑将成为主要动力。

  三是有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通过农村人口向社区集聚,大大促进了土地流转。

XX市土地流转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6%,参与流转的农户近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8%,亩均效益是原来的3倍左右。

XX县中鹤集团通过建设中鹤社区,使全镇9万亩耕地全部实现规模经营,而且通过整理还增加了3万亩耕地。

为此,集团与农民共同组建了全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各地建设的高效农业园区,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四是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农民从散乱脏差的旧农村一步进入了城市化高标准的生活环境,还拥有了与城市一样甚至比城里还好的全新房产,财产性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了“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转移不离土,就地市民化”,可以享受与城镇一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并继续保留原有的权益和政策,收入持续增长,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有人说甚至比城里人还过得好。

XX县古固寨镇富康社区农民与旧村相比,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500元。

2012年,新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12元,增幅14.6%,超出城镇2.1个百分点。

河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其中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