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522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

肺炎喘嗽(TCD编码:

BEZ020)

西医病名:

肺炎(ICD-10编码:

J18.901)

肺炎喘嗽是以肺气闭塞为基本病机,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病证。

肺炎喘嗽相当于西医学的肺炎,即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

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

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

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己,神昏澹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

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

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痰湿闭肺证:

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气急喘憋,胸闷纳呆,泛吐痰涎,困倦乏力,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指纹紫于风关。

4.毒热闭肺证: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搜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5.心阳虚衰证:

面色苍白,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间痰鸣,气急鼻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逐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或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风热闭肺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推荐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

治法:

清热涤痰,泄肺开闭

推荐方药: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萎壳、桑白皮。

(3)痰湿闭肺证

治法:

健脾燥湿,豁痰开闭

推荐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制半夏,茯苓,苏子,紫苑,冬花,白芥子,莱菔子。

(4)毒热闭肺证

治法:

清热解毒,泄肺开闭

推荐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桅子、石膏、甘草、知母。

(5)心阳虚衰证

治法: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推荐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

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

辨证选择小儿清肺颗粒、肺力咳口服液等。

(二)中药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

1.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2.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3.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4.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5.伏九贴敷疗法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三、护理

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

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

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

1.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

2.体征:

肺部罗音改善情况;

3.理化指标: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2)疗效判断

临床痊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显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无效: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小婴儿患肺炎时咳嗽反射较弱,常无力咳痰、痰多难除。

解决方案:

加强中医外治方法的挖掘、加强拍背与体位护理指导,促进排痰。

2.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疗程较长,单纯祛邪用药恐正气难支,不利抗邪,但扶正介入的时机何时为好尚无规律。

解决方案:

根据中医邪正相争的发病学说与小儿肺脾不足的特点(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探索早期外治敷脐护脾健胃,益气扶正,内治清热化痰祛邪并施的疗效。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实施小儿肺炎中医临床路径,以规范中医的诊疗行为。

2.外治法根据中医经脉穴位的理论,所用药物既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又不经肝脏解毒而产生毒副反应,虽用药量少,却可显著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及啰音的消失,积极缩短病程,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避免其致体内菌群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

此方法简便、经济、有效、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因而应进一步在药物、穴位的选择等方面改进以上所列外治法,并深入研究其他传统外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

小儿泄泻病(TCD编码:

BEZ120)

西医病名:

腹泻(ICD-10编码:

k52.904)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disease)。

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

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

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

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

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

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

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证:

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二、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泄泻证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

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2)湿热泄泻证

治法: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推荐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

枫蓼肠胃康合剂等。

(3)伤食泄泻证

治法: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推荐方药:

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

小儿化积口服液等。

(4)脾虚泄泻证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推荐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

醒脾养儿颗粒等。

2.推拿治疗

(1)伤食泻:

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泻:

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

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4)脾虚泻:

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七节骨等,每日1次。

3.外治法

(1)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

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

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

丁香、焦三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

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脚贴固定,每次帖敷6~8小时,每日1次。

(2)针灸疗法

针法

常规取穴:

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灸法:

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厘米,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15~20分钟。

分别灸神阙、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3)中药经皮治疗

(4)生物电共振治疗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

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摄氏度者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

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五、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

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有效:

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

无效:

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

2.评价方法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六、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非感染性腹泻具有极佳疗效,而且可选方法众多,如何科学规范的对各种方法进行最优化、最经济的组合成为以后临床工作的目标之一。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严谨规范的进行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完善治疗方案、发挥中医特色提供可信依据。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证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受凉、疲劳、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

起病急,咽痛,吞咽困难。

全身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

(3)局部检查:

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腐脓成片,但不超出扁桃体范围。

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

(4)其他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全身症状:

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食欲下降、乏力、全身不适、便秘等。

局部症状:

剧烈咽痛为主,常放射至耳部,伴有吞咽困难。

下颌下淋巴结肿大,有时感到转头不便。

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体肿大较显著。

体格检查:

急性病容。

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颚弓最为严重。

颚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显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成假膜,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证候诊断

1.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重;扁桃体红肿;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热毒炽盛证咽痛剧烈,吞咽困难;身状热,口渴,大便秘结。

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或未成脓;舌质红,苔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外犯证

治法:

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

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黄芩、赤芍、玄参、牛蒡子、桔梗、芦根、竹叶、薄荷、甘草等。

中成药:

连花清瘟胶囊、金莲花颗粒等。

2.热毒炽盛证

治法:

清热解毒。

(1)无脓者

推荐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

牛蒡子、黄芩、金银花、桔梗、板蓝根、马勃、玄参、升麻、柴胡、薄荷、僵蚕、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

疏风解毒胶囊、金莲花颗粒等。

(2)成脓者

推荐方药:

普济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化裁。

牛蒡子、黄芩、金银花、桔梗、板蓝根、马勃、玄参、生升麻、柴胡、薄荷、僵蚕、连翘、天花粉、薏苡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

黄氏响声丸、疏风解毒胶囊、金莲花颗粒等。

(二)特色疗法

1.吹药

选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粉剂吹于患处,每日数次。

2.含服

用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3.含漱

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煎水含漱,每日数次。

4.雾化吸入

可用清热解毒利咽的双黄连注射液,雾化吸入,每日1~2次。

5.针灸疗法

(1)体针

以合谷、天容、廉泉、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等为配穴。

每次取主穴、配穴各1~2穴。

(2)刺血法

咽痛剧烈伴发热,扁桃体红肿成脓阶段,可用三棱针在耳尖、耳背或十宣穴点刺放血,以泄热毒。

(3)耳穴贴压

扁桃体、咽喉、肺、胃、肾上腺等穴,每次取3~5穴。

6.推拿

咽痛剧烈、吞咽困难、汤水难下者,可用推拿法缓解患者咽部疼痛,得以服药和饮食。

(三)健康指导

1.慎起居,加强锻炼。

2.饮食有节,忌辛辣炙煿,禁烟酒。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治愈:

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积分减少≥95%。

好转:

咽部症状明显减轻,扁桃体脓点消除,积分减少≥70%,<95%。

有效:

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

根据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

各证型的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在治疗前、治疗第1、2、3天及治疗结束时进行评价。

急乳蛾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主症及体征

0分

轻(2分)

中(4分)

重(6分)

扁桃体大小

正常

Ⅰ°

Ⅱ°

Ⅲ°

扁桃体充血

淡红色

充血可见少量血丝

整个充血,大量布满血丝

分泌物

点状

压迫有少许脓液溢出

呈片状的脓苔

咽痛

咽痛轻微、偶有

咽痛但不影响吞咽

咽痛伴吞咽困难

发热

低热,但<38℃

高热,38℃~38.9℃

状热,≥39℃

刺激性咳嗽

偶尔

经常

频繁

阻塞感

轻微

明显

较重

腭弓充血粘连

粘连1/3部

粘连2/3

整个扁桃周围粘连

汗出

微汗出

汗出

汗出湿衣

口渴

偶有

口渴

口渴引饮

倦怠

稍有疲倦,不影响活动

倦怠明显,不愿活动

精神倦怠,卧床不起

泛恶

稍有恶心,不影响进食

时时泛恶,进食减少

恶心欲吐,不能进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