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93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docx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剖析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写作指导

第一章教研论文的选题

一项科学研究的完成通常分三个阶段:

选题,研究,以及论文撰写。

其中选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学术论文的选题建立在科研选题基础上,它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科研选题,但却与科研课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般说来,论文是以整个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作为撰写对象的;一个课题完成之后,研究者可以撰写一篇论文,也可以由此课题衍生出几篇论文,只是论文的选题在内涵及外延上均不超过研究课题的内涵和外延。

选题是一项十分复杂、困难的工作,对论文写作意义重大。

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还有一个是“写得怎样”。

选择论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主要是解决具体写作问题,侧重于写作技巧;而“写得怎样”则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同样,对学术论文写作而言,选择好研究课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

如果抛开写作本身,从论文产生的效果和所起的作用来看,选题,也就是“研究什么”显得尤其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培根也说过:

“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

”从这个意义上说,论文的价值并不在于写作的技巧,而在于研究工作本身,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课题,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选题不当,后续的一切工作及努力将徒劳无功。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老师说,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写?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介绍教研论文选题的原则、策略、途径和范围。

一选题的原则

(一)科学原则

所谓科学原则,就是指我们在选题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必须符合已经为人们所认识的教育规律,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

例如,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就是一条已得到公认的教育规律,而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则已为心理科学的有关研究所揭示。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课题:

“培养初一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研究”,就违背了科学原则。

因为已有的研究告诉我们,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初一学生辩证思维刚开始形成,水平低,还谈不上用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有理论价值又要有实用价值,一方面对我国的教育科研成果积累起添砖加瓦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参考意义。

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必须统一,不能互相割裂开来,否则就没有研究的必要。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

“没有理论的经验是盲目的,没有经验的理论是空洞的。

”如“学科问题解决及思维训练”这样的选题就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好课题。

(三)可行原则

选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价值原则,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仅仅从客观需要上来考虑选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主、客观方面考虑是否具备展开研究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课题。

可行原则是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行性。

从主观上讲,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知识面、教学经验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选题;从客观上讲,手头资料、实验条件、经费、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制约课题的选择。

一般来说,要考虑以下方面:

(1)现实可能性;

(2)有浓厚的兴趣;(3)能发挥业务特长;(4)课题的大小适当;(5)有占有资料的条件;(6)能得到指导;(?

)要考虑限定的时间、计划的篇幅;(8)对课题加以限定。

如此,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否则将会半途而废。

(四)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指要选择有新意的课题。

这里的“新”有三层涵义:

一是全“新”,指他人没有研究过或很少研究的课题;二是“半新”,指他人虽研究过但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三是“推陈出新”,指他人已研究解决过的但仍可深化发展甚至相悖的课题。

创新不仅指研究内容的创新,也指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创新。

发现了新的问题,采用了新的方法、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等等,均是创新。

创新还体现在选择的课题有发展前途,具有生长点,可持续发展。

即选择的课题不只局限于解决课题本身,而且还由于该课题的解决,可能导致又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对该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在相邻学科也产生连锁反应。

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已证明是可行的,这一结论不仅对数学这门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甚至语文,都有启发意义。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也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价值如何。

“文贵创新”,选题时要见人之未见,想人之未想,特别突出“新”字,切忌人云亦云,步别人后尘,重复他人的工作。

二选题的策略

(一)选题的思维策略

所谓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这是研究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

所谓思维策略就是指在发现新问题时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是带有原则性的思想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发现新问题的思维策略。

1.质疑。

质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的合理性作出并非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质疑必然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在原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问题。

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质疑的地方越多,实践越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

目前,中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的科学水平不高,在这个领域内,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上都可以通过质疑发现新的问题。

质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是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的。

质疑的依据主要有两个:

一是事实和经验,二是逻辑。

作为质疑的事实和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的。

如现在教育界都说学生的负担重,事实上深入思考一下,并非完全如此。

现实情况是重的地方重,轻的地方轻,具体表现为记忆负担重,理解负担轻;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左脑负担重,右脑负担轻。

又如不少理科教师盲从于“熟能生巧”,布置大量习题、作业供学生做,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由此我们可提出质疑:

“熟”一定能生“巧”吗?

此处“巧”指的是技能,而技能又分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熟能生巧主要指的是操作技能,对智慧技能并不一定有用。

再如不少人认为思维定势对学习起消极作用,其实这并不全面。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在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定势思维就起着定向(思路)、定法(方法)、定序(顺序)的积极作用。

逻辑是检验理论的合理性的有效工具。

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部分基本概念认识模糊,如“目标教学”和“教学目标”。

前者是一种教学理论,而后者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

又如“心理障碍”、“思维障碍”和“认知障碍”,不少人将这三个概念等同。

其实“心理”范围最大,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意过程和个性心理特性,而“认知”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因而“心理障碍”范围最大,“认知障碍”次之,“思维障碍”最小。

再如“教学法”和“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在特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所有方法的总和;而“教学方法”则是这些方法中的个别方面或个别部分,如课堂提问法、实物演示法、互改作业法、课堂讲座法等。

2.转换。

转换就是变换思考角度,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

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和完善,变换思考角度能发现许多新问题。

例如我国近二十年教育研究的重心从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为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又从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发展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教育科研也要随之不断地变换角度以发现新问题。

思考角度的变换有多种类型。

一类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方面,如从重视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从重视继承学习到重视创新学习,从重视理论学习到重视实践学习,从“减负”的正效应到“减负”的负效应,从重视优生学习到重视差生学习,从重视男生学习到重视女生学习(尤其是理科),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角度转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另一类是两个不同层次间的转换,如原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研究都是用定性思维的方法,而现在可用定量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水平测量出来,这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又如从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转移到如何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

第三种转换角度的类型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转换点)。

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不同阶段间的转换点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源泉。

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如小学常识教学与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与高中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此外还有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问题,如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系等等。

3.比较。

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其异同,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比较是发现新问题的常用策略。

比较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如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大纲的比较属纵向比较,我国中学数学教材与外国中学数学教材的比较属横向比较。

比较又分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目的在于“同中求同”、“同中求异”。

“同中求同”即同类的相同点比较,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如“关于差生问题的研究”,“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研究”都属同类比较。

异类比较就是“异中求同”,其结果明显,有利于鉴别和分析。

如“关于差生在不同条件下(教师指导监督和课外五指导监督情况下)作业效果的比较研究”;又如“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评定方式不同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们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常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如将“应试教育”学习观与“素质教育”学习观进行对比:

“应试教育”学习观“素质教育”学习观

被动性学习主动性学习

认知性学习情感性学习

继承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静态性学习动态性学习

封闭性学习开放性学习

孤立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机械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4.类比。

类比就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例如,运用现代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已成为教育科研中的一个热点。

人们发现教学具有系统的特点,因此可用系统论来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构建教学理论,如课堂教学的优化控制和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结构分析法在教材分析中的应用等。

又如,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测验等教学领域研究,使教育教学研究由定性研究逐步过渡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5.扩展。

扩展就是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对选题进行横向扩展,以发现新的选题。

古人云:

“一树梅花万首诗”,面对同一写作素材,不同的作者由于论题的角度不同,论述的着眼点也不同。

因此,对同一选题,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

如研究教学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看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发展过程;从结构主义学说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发现的或认知结构的不断构建过程;从系统科学观点研究教学过程,认为它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即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从美学角度研究,则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

例如图2—1:

6.延伸。

如果说扩展强调的是选题的横向扩展,那么,延伸强调的就是选题的纵向深化。

延伸就是对一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从而发现新的问题。

在原有问题基础上进行延伸研究的优点在于:

对该问题内容熟悉,清楚来龙去脉,具备研究的基础条件,研究起来既省时省力又有连续性,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与完成。

如从对学生解题中常见错误的研究→对产生常见错误之原因的研究→关于消除解题常见错误之对策的研究。

又如从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学生学法指导理论研究;从学科教育研究→学科教育方法研究→学科教育方法论研究,等等。

7.探究。

探究就是直接面对教育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

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要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就像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阿基米德提出浴盆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那样。

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

“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人们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容易产生求知欲。

我们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面对大量的教育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师为什么要备课?

教师为什么要提问?

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

学生作业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等等,通过深究弄明白教与学的一些内在机制。

对于教学实践中一些一直未能解决、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应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如在物理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常常反映听得懂而题目做不出?

为什么理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直未解决好?

为什么我国学生创造力不强?

通过深究我们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发现不良现象中存在的某些合理因素和必然因素,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要善于捕捉和深入分析,如知识经济对学科教育带来了什么影响?

平时要留心意外之事,对于一些特殊的、偶然的或者反常的现象不要轻易放过,如“差生”的突然变好,“优秀生”的突然变差,某次全班学生考试成绩偏离正态分布,等等。

对家庭离异学生学习的研究以及对富裕家庭学生的研究等一些有关非常事件的研究,也会帮助我们认识普遍与一般向特殊反常转化的条件及两者之间的临界线。

(二)选题的具体策略

以上介绍的是选题中的思维策略,具有战略性;涉及到具体选题,则因操作性较强,富有战术性。

下面介绍已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体选题策略,笔者将其主要概括成以下几“点”。

1.追踪热点。

在每个历史阶段,教育领域都有一些热点问题。

所谓热点问题,应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问题,如现在的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创新教育问题以及课程改革问题均是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

对热点问题,我们选题时要紧紧抓住不放。

2.反思冷点。

热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会变冷,冷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完全放弃;对冷下来的东西我们若静下心来作深层次的反思,往往也能发现新的选题。

如关于目标教学,20世纪80年代曾轰轰烈烈了一阵子,现在已冷却下来,但我们仍可以思考一下在现在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和发展目标教学理论。

3.重视弱点。

在任何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教学研究均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们选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问题,如理科中的实验教学问题,学生课外活动问题,学生的右脑开发问题等。

4.发挥特点。

选题时要考虑个人的业务专长和兴趣爱好,要扬长避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根据自身特点选题。

如对现代教育理论比较有兴趣可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题;如对教学改革感兴趣可考虑与之相关的选题;如有解题特长可考虑解题研究课题;如平常爱好动手改进实验的则可选择实验研究选题。

5.抓住小点。

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是刚开始涉足教育科研的教师最容易犯的毛病。

刚开始时,课题一定要选得小,要以小见大,小题大作。

正如古人云: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在选题中要对课题加以限定,把研究的范围缩小至容易把握。

例如:

创新教育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学生

无问题意识研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创新教育研究课堂创新教育研究课堂教学

方法创新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又如有这么一个选题: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中学应对初中还是高中加以限制;物理教学可分知识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须加以限制;思维分硬思维和软思维,硬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收敛思维,软思维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也需加以限制。

如果都取某一方面,选题的切口就较小了,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中实验教学还可以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课外实验,因此选题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如“在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6.攻克难点。

教育实践中常常有一些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在选题时也可加以考虑,看看能否有所突破。

如果条件具备,应有知难而进的精神。

难度越大,创新要求越高,选题的价值就越大。

如关于素质教育的评价问题就是一个教育界和学术界公认的难点问题,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7.开发盲点。

所谓盲点往往是一般人未曾发现或很少有人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呈隐性状态,常人不太容易发现。

如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会不会影。

向学生的心理发展?

又如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决策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等,研究的人也很少。

三选题的途径

选择研究课题的基本途径主要有间接和直接两条。

(一)间接途径

1.在理论学习中选择课题。

教育、心理领域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学习理论不仅可提高理论水平,也可激励科研;通过理论的学习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往往可发现大量问题,从而找到选题。

如通过学习认知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再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

特别要重视新学科、横向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如系统科学、混沌理论、行为科学、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等。

2.在阅读文献中选择课题。

平常要经常阅读有关的教育期刊、报纸,明确哪些问题已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以及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有利于找到研究的起点。

如科学教育领域现在探讨较多的是有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而对科学精神、科学的社会价值等人文意义不太注意,这样就可选择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课题。

3.在相互交流中选择课题。

平常要注意多与同行交流,凡是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人都应多多接触,多多交流。

在交流、讨论中,尤其是在热烈争论时的思维交锋中,思维的火花可得到撞击,产生脑力风暴,其结果不是两种设想或几种设想的相加,而是相乘。

肖伯纳说过: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集体讨论是一种较好的交流思想的方式,它能有效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引发创造性思维。

(二)直接途径

即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积累问题。

中学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会有许许多多非常规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并加以搜集,及时进行整理归类,便会从中发现问题以至找到课题。

如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教师思路、教材思路与学生思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三序合一(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的问题;数学教师发现学生解题困难,可探索其原因并提出良好的对策;鉴于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个别差异大,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状况,有人提出了“初中课堂学科分层教学研究”的课题,即按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分层次教学;还有教师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艰苦朴素状况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艰苦朴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四、选题的范围

选题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中学物理教师而言,以下这些内容值得广大教师的关注:

1、新课程理念与物理教学改革

2、物理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

3、物理学史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4、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5、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包括模式、评价、资源等)

6、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7、物理教学与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8、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研究

9、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0、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11、中学物理网络课程开发研究

12、物理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章教研论文的写作

一教研论文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一)教育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是作者在写作上的布局、谋划和安排。

不同性质、内容的教育研究论文在表现手法上虽有差异,但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

一篇完整的教育研究论文通常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部分。

下面谈谈其主要部分的要求及写法。

1.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标签,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论文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编制索引、查阅文献的重要线索。

论文的题目应符合以下要求:

准确论文题目要准确地表达论文核心论点或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指明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如《数学能力的成分与结构》就显得准确、明了。

有一位教师的论文题目为《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这个题目把因果关系颠倒了,就不够准确。

题目要符合内容,不能过大、过泛、过虚。

若用形象手法叙述,则比喻要合适,如《以素质教育为“圆心”,以课堂教学为“半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这样的题目就不合适了。

题目用一个标题表达还不够充分,也可用小标题。

小标题通常是大标题的延伸、补充或具体化。

如一篇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文章,大标题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观》,小标题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探析》;又有一篇关于浮力知识点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章,大标题是《初中物理课堂素质教育初探》,小标题为《以浮力为例》。

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均是主题观点明确,副题补充范围,两者相得益彰。

简洁学术论文的题目必须简洁,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切忌文字繁多、冗长。

一般一个题目的字数不宜超过20个。

美国数学学会要求数学论文的题目不要超过12个词。

一个过于冗长的题目反映作者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概括,不能提纲挈领,这自然会给读者留下不良的第一印象。

新颖学术论文的题目不仅应准确、简洁,还应新颖、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引人关注。

给读者以视角冲击、引入注目的题目不仅吸引读者去阅读文章,也使读者产生经久难忘的印象。

所以可以这样说: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题靠新装。

例如《发现法的再发现》,《非数学问题的数学分析》等,题目就较新颖,使人过目不忘。

便于分类从题目能容易判明论文内容从属的学科领域和方向,既便于资料情报部门收录,又便于读者查阅。

如《英语言语控制与课堂教学效率》是关于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是有关数学教育内容的。

而题为《机遇与挑战》的文章,就不知是从属什么专业领域的论文了,因为任何领域中都会遇到与之相同的论题。

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它要;求把文章讨论的主要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果作明晰的交代,使无法:

或无时间阅读完全文的读者读后能获得大致全面、清楚、明了的信息与印象。

摘要的语句最好不要与前言或结论部分雷同,以免给人以重复之感。

摘要部分的文字一般为正文全文字数的5%0左右,我国报刊杂志通常要求摘要为200—300宇。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便于文献索引的制作而从论文中选出的最核心的专业性概念或词语。

通常一篇论文要求3—5个关键词。

这3—5个词一般分别用分号隔开,不要求连贯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也不必考虑语法结构。

关键词一般来源于论文题目或摘要,也可来源于论文内容。

4.序言。

序言也叫引言、前言、绪论等,是放在正文前面的短文。

有些论文在开头部分并不列出绪论或前言小标题,只是一个开头段或标出序码“一”,但这部分内容具有绪论性质。

序言主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研究,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当前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如何;进而说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提出问题是序言的核心部分。

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不要与摘要雷同。

摘要重点讲述研究结果,而序言重点讲述研究的背景、动机、方法、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