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161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巷学案教师版.docx

雨巷学案教师版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文学常识积累:

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

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刘海涛教授语)”。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二、【基础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心huángjuáng(惶惶 ) 彷huáng(徨 ) 辉huáng(煌) 冠冕堂huáng(皇)  

liáo(寥)若晨星    纰miù(缪 ) 未雨绸móu(缪 )(谬)miù论(惆)chóu怅纺chóu(绸)(稠)chóu密

3、解释词语

(1)彳亍:

慢步走,要走不走的样子。

(2)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寂寥:

寂静、空旷。

(4)惆怅:

伤感、失意。

(5)颓圮:

毁坏、倒塌。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读了这首诗后,给你一种怎样的总体感受?

明确:

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朦胧、含蓄、空蒙的情调)

2、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

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

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

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

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2、3)。

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而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

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

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思路:

一 (1-3) “我”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二 (4-6)“我”遇见丁香姑娘,并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课内探究

一、【文本探究】: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几个典型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小组讨论)

1、第一个是油纸伞。

(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油纸伞?

油纸伞有什么特点?

)特点:

美丽、古朴、朦胧。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同时,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第二个是雨。

(由雨你想起哪些诗文?

)特点:

朦胧、轻柔、忧愁

朱自清先生的《春》: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浣溪沙】词中这样描绘春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

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3、第三个是雨巷。

特点:

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4、第四个是篱墙:

(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第五个是“我”:

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

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6、重点探讨:

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丁香和丁香姑娘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存在吗,为什么?

明确:

不存在。

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即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化抽象为具体,极大的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多体现在一篇或一段之中。

明确:

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显得虚无缥缈。

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可以象征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板书归纳:

意象               特征

油纸伞        美丽、古朴、朦胧

细雨 朦胧、轻柔、忧愁

雨巷             悠长、寂寥

 篱墙             颓圮

我                 冷漠、凄清、惆怅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象征意义:

  追求的恋人、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等等。

二、【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试做归纳?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

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

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

“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5.诗歌的用词特色。

①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②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③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三、【鉴赏方法归纳】:

请同学们回味总结一下我们诗歌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以后再学习鉴赏诗词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探讨后明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诗。

2、理解诗歌,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体会思想感情。

3. 分析诗歌的形象及特征、语言、表达技巧。

四、【拓展延伸】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

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

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

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1:

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

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例2:

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

”(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

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3)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附:

雨巷邂逅

一个雨夜,我独自彷徨。

一个女子从远处走来,她撑着淡紫色的油纸伞,白色的纱裙上点缀了雨的精华。

她是如此的姣美,而又带着点点忧伤。

她步履姗姗,有着丁香一样的芳香,带着寂寞的秋的情愁,她眼神迷离,有着蔷薇一样的可爱,又带着蝴蝶的泣诉。

她清丽秀雅的脸上没有美丽的笑容,却带着那辽远的海的思念——-尽是忧伤

她走近了,没有目光的对峙,没有长时间的注视,只是一瞥。

她未曾回眸,却像一股暖暖的春风漾起了我心海里爱的波澜;她像一片轻柔的云彩,俘获了我多情的视线;她像那沾满露珠的花瓣,给我带来一室的芳香;她像那划过蓝天的白鸽,给我带来心灵的静远和追求。

我心中感慨,她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像一首朦胧的诗;她是那样的纯洁,纯得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石。

从她梦一般的眼神,我捕获了凄婉、迷茫。

她娇丽未残,芳时恰在,可如今却结着愁怨。

她远了。

微雨飘落在她的鬓边,像水晶碎落在鲜花丛中,闪出神秘而娇美的光。

我想彳亍在她身旁,无奈她已飘然远去,我便成了相思病的又一患者。

在深深地海底,在悠悠的长夜,静静地呼唤她。

静静默默地,长远长远地,无法走向遗忘。

爱的呼唤,在我心底响起。

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走到了那颓圮的篱墙边,最后消失在雨中。

这雨似乎也成了紫色——她的油纸伞的颜色。

从此,我便常去那个雨巷,期盼逢着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忘不了她那双忧伤的眼睛,忘不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

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五、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

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课后训练

1、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

浙江杭县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    》,因此有“     ”之称。

此外还有《    》、《    》、《  》等。

1950年在北京病逝。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和祖国一起长大的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演出,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还需要学习雷锋呢?

2.(答案D。

A“祖国”已有千千万万年,这一代人也有千千万万年了吗?

这不合事理逻辑了。

改祖国为“新中国”。

B、“日前”是“前几天”的意思,这与“正在”不合逻辑了。

C、“不到一小时”与“一小时里”,既可以说是句式杂糅,也可以说是不合逻辑,重复矛盾。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为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省交通厅去年11月专门出台《河南省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业绩信誉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旨在用“阳光作业”遏制“暗箱操作”。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3.答案:

C。

(C、“暗箱操作”指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

A、“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句意不符。

B、“一挥而就”多形容写文章时,文思敏捷,笔法娴熟。

此处应为“一蹴而就”。

D、“表里山河”形容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地势。

此处应为“冰山一角”,即指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答案:

C(应为象征派)

5、对《雨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代表美丽、忧愁。

B.“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

D.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而为一,构成一个凄美的意象。

答案:

B

6、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答案:

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7、对《雨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是诗人就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走,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诗歌体现出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采用重叠反复手法,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C.全诗写得朦胧恍惚。

“我”似乎怀着满腹心事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D.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虽然诗行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答案:

A(《雨巷》不只是实写,也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8、下面对《雨巷》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姑娘的神态。

B.“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把丁香一样的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愁u,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解的追求而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意境。

C.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独自”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彷徨”“悠长”“寂寥”点出了环境的阴郁。

答案:

B(“凄凉悲惨”不对,应为“空濛幽深”之类。

9、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雨巷》这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雨巷》这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雨巷》中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令人回味不尽。

答案:

B

课外阅读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献给贝多芬

郑敏

人们都在痛苦里哀诉

唯有你在痛苦里生长

在一切的冲突矛盾中从不忘

将充满希望的主题灿烂导出

你的热情像天边滚来的雷响

你的声音像海底喷出的巨浪

你的心在黑暗里也看得见善良

在苦痛的洪流里永不迷失方向

随着躯体的聋黯你乃像

一座幽闭在硬壳里的火山

在不可见的深处热流旋转

于是自辽远的朦胧降临

你心中

神的宏亮的言语

霎那间千万声音合唱圣曲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从“痛苦”“矛盾”“黑暗”“聋黯”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身躯的残疾和内心的苦痛。

B.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写人们生活的苦难和贝多芬在痛苦中奋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C.第二节中的“善良”“永不迷失方向”是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动力和航向。

D.第三节中的“旋转”“降临”“霎那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过程。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深沉隽永,而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又给读者以诚挚亲切和热情洋溢之感,全诗充满了崇敬和赞美之情。

B.第一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贝多芬对待挫折和不幸的态度,不仅超脱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