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043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YAL)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的观点(填空)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的描述和实验的分析阶段。

2)我国社会心理学相应于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

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扩展时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简答)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4、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可能为论述)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ervational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1)优点:

A、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B、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2)缺点:

A、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B、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二)档案法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1)优点:

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2)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

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

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1)优点:

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

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2)缺点:

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

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1)现场研究(fieldresearch)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

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更容易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

缺点:

一方面,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研究情境。

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偶发因素容易冲击研究过程,使研究难以系统化。

另一方面,现场研究在时间、人力与钱财资源上需要较大投入,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2)现场实验(fieldexperiment)是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naturalexperiment)。

优点:

使研究具有可控制的特点,可以缩短研究周期,摆脱研究的被动性。

且现场实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研究,因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高。

缺点:

研究可能受到干扰。

现场实验中自变量的操作也较为困难

(五)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experiment)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5、个性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个性又称人格,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

一般包括两部分:

1)、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2)、个性品质倾向(决定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6、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论述或简答)

(1)生理性因素

包括遗传、体格、体形、性别以及肌肉与神经系统、体内各腺体的发育水平。

例如:

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有进取心;体格弱小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

男性好强,争胜,有表现欲;女的温柔、体贴、心思细密。

过度补偿:

为克服自卑心理而做出的过度反应。

(2)环境因素:

①家庭 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

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离婚、独生子女、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偶然的情景因素等等。

②学校。

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

③社会文化。

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

④职业。

医生的镇静和不动声色;政治家的不怕挫折;科学家的好奇喜研究;律师的重视公平;会计的谨慎、严谨、刻板等。

7、什么是社会化(名词解释或填空)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8、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简答)

1)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

9、社会化的类型(论述或简答)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二)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当对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的时候进行的。

(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又被称为“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所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10、自我概念的定义(名词解释)

自我概念,亦称自我(或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1、自我的结构(填空)

自我结构包括: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12、帮助学生改善自我概念(简答)

1)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提高能力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杨长避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13、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简答或填空)

1)平均法则

在印象形成中,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对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子:

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她们的品质进行评价。

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

乙除了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你对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根据平均法则:

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根据叠加法则:

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

2)叠加法则

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

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14、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名词解释或填空)

首因效应:

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

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15、社会知觉的效应(偏差)(简答或论述)

1)积极性偏差

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bias),也称“宽大效应”(1eniencyeffect)。

2)证实偏差

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

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3)后视偏差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

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

4)虚假一致偏差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falseconsensusbias),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5)自我中心偏差

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bias)。

16、印象管理的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简单说是指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17、归因的定义(名词解释)

所谓归因,又称行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和推导其原因的过程。

18、态度的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9、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简答)

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20、态度的功能(简答)

(一)态度的认知功能(知识功能)

(二)态度的情绪情感功能

(三)态度的动机功能

1)适应功能。

(效用功能)

2)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21、态度改变的方法(论述或简答)

(一)劝说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某个角色对占据这一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通过团体规范和准则来对个体施加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是团体影响法。

(四)团体讨论法

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的实验研究。

被试是美国的一些家庭主妇,当时由于二战期间食物短缺,政府希望人们多用动物内脏做菜。

他向第一组被试讲解用动物肝脏做菜的好处,并赠送没每人一份烹调菜谱;而对第二组被试,勒温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并由营养专家亲自实验烹饪。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只有3%的人改变态度,而第二组被试有32%的人改变态度。

勒温指出,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

(1)“解冻”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

(2)建立起新的态度;(3)“凝固”了新的态度。

(五)活动参与法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研究

找一些彼此不认识的黑人和白人做被试,在第一种实验情境下,他让白人和黑人一起做纸牌游戏;在第二种实验情景下,让白人和黑人一起观看别人做游戏;第三种实验情境下,白人和黑人同处一室但不组织任何活动。

在上述三种实验情境下,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态度的人分别为66.7%、42.9%、11.1%。

实验结果证明,共同活动的状况影响着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即共同活动越积极,白人对黑人的态度转变就越好。

22、沟通的意义(简答)

1)有利于个人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力。

例如:

感觉剥夺实验

2)沟通能给人提供社会信息。

3)沟通能促进人的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

4)能缓解个体衰老的过程。

5)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23、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目的)(填空或名词解释)

1)有意沟通:

有目的、有意识的沟通

2)无意沟通:

没有意识到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

24、人际关系的概念(名词解释)

广义: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记住广义即可)

狭义:

指人们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25、人际关系的原则(简答或论述)

1)、交互原则

北京的某一路公共汽车上,一位优秀售票员请别人给抱小孩的人让座有一非常成功的绝招。

她先将抱小孩的人引到一位坐着的年轻小伙或姑娘面前,引导孩子先说“谢谢叔叔”或“谢谢阿姨”,紧接着再说:

“请您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

唉,谢谢。

”研究者跟踪观察售票员请人让座的方式,结果这位售票员的方式竟然屡试不爽。

而另一位售票员看到抱小孩的人上车后也同情地大声喊:

“请哪位给抱小孩的让个座。

”可真正得到让座的机会却不多。

2)、功利原则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之间所有活动都是交换,一种准经济交易。

当与他人较为能够时,希望获得一定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

交换中个体是自利的,试图使自己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确保交易结果是正的净收益,不吃亏。

交换东西广泛,物质或社会的信息、金钱地位、情感服务。

评估收益和贡献(相当,公平)公平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

存在不公平、不舒服。

权利大,收益多。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尊重)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4)、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5)平等原则

萧伯纳有一次写作休息时,和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当送小女孩回家时,他对小女孩说:

“知道我是谁吗?

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萧伯纳。

”小女孩天真的回应说:

“知道我是谁吗?

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佩丝莱娅。

”大文豪听了,不禁惭然。

后来,对朋友谈起此事,感慨到“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好最重要的一课。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6)、相容原则

笑话: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

“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有人说:

差异带来繁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承认差异,悦纳他人。

做到求同存异。

7)、互利原则

物质互利“来而无往非礼也”

精神互利精神上得到别人支持和理解,渴望自我表现的舞台以及物质精神兼利

互利性越高,双方的关系越稳定和密切;互利性越低,双方的关系越容易疏远。

26、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简答)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艾根(G.Egan,1977)的SOLER模式:

S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E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

2)主动交往(自信是前提)

(1)随机两个互不认识的同学互相注视对方的眼睛30秒,很肯定的看对方,不要躲闪。

(2)请同学写下自己的优点(每项至少一点)最喜欢自己哪些事情或特点对什么有把握。

3)移情(换位思考)

(1)在街上碰到熟人,当你向他打招呼时他却视若无睹,这时你会怎么办?

(2)有急事需打电话,但是宿舍的电话老被一位同学占着,一直在和男友煲电话粥,这时你会怎么办?

4)帮助别人(诚心帮助别人)

 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

“猪!

”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

“你才是猪!

”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5).善于沟通(沟通的方法)

谈话符合别人兴趣,避免评论,积极反馈,学会倾听,提高说话技巧

27、侵犯概念(名词解释或填空)

侵犯,即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属于反社会行为。

28、亲社会行为定义(名词解释)

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29、价值观的概念(名词解释或填空)

价值观或人生观,就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观点。

30、群体的特征(简答)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1、社会惰化的定义(名词解释)

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32、竞争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简答)

其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其二,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

其三,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

33、冲突的类型:

人与人冲突(填空)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34、合作的含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不同个体或群体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协同活动而使共同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意向和行为。

35、合作的功能(简答)

1)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2)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合作能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4)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

5)合作的副作用

36、从众概念(名词解释)

从众是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7、从众的原因(简答)

1)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更具有参考价值。

从众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2)偏离恐惧

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

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人际适应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人的自我价值感首先来自于社会支持。

38、从众的类型(填空)

根据从众行为与个人内在态度的一致性,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

1)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均与群体保持一致。

2)权宜从众:

行为上与群体表现一致,但是内心并没有完全认可。

3)不从众:

不从众是由个体内心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

4)假不从众:

指观点与团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不一致。

39、从众的条件(影响因素)(简答或论述)

1)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

A、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

B、最高的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增加。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A、阿希及莫里斯(1975):

当群体中出现个人观点的支持者时,人们更容易抗拒群体的压力。

B、莫罗夫(1962)及艾伦(1971)的研究发现:

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3)群体的凝聚力

A、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

B、如果群体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群体中个人的从众行为就会大大下降。

2)情境因素

情境的模糊性较大,任务难度较大时,会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

3)个体因素

(1)个体特质差异:

一般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2)性别差异

(3)年龄差异

(4)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

(5)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对于个人自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

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使人们倾向于作不从众的选择。

4)民族文化

40、服从(名词解释或填空)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服从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

41、非权力性影响力(名词解释或填空)

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又称人格魅力,它与法定权力无关,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作为所形成的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