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030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1.在复杂并且迅速变迁的社会中,初始社会化的重要性?

2.随着男性挣钱养家角色的衰落,男人在家庭中有哪些新的角色?

3.如何减少卫生保健的不平等?

4.为什么有时候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医生和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之间对疾病的感知存在巨大偏差?

5.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残障的产生根源以及克服措施

6.为什么说不能消灭贫困?

7.产生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8.如何减少贫困?

9.穷国能够变成富国吗?

如果能,如何致富?

如果有障碍,障碍因素是什么?

10.一个游客对你家乡的看法与你有何不同?

11.家庭价值观是否正在衰落?

为什么?

12.如何使全国的卫生服务系统更能考虑到患者的文化背景?

13.为什么如此多的社会学家使用职业作为社会阶级的测度?

14.个体和家庭,哪一个是阶级分析的适宜单位?

(与26题相同)

15.利用生命历程理论解释养老保险存在的必要性。

16.教育能够克服社会不平等吗?

为什么?

17.简析福特制和泰勒制逐渐衰退的原因。

18.“坏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吗?

为什么?

19.增长有极限吗?

当西方已经完成工业化时,把“增长极限”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是否公平?

20.跨国公司真的比政府强大吗?

21.举例说明政府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22.自我认同和我们的社会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23.你了解郭美美事件吗?

你认为众传播在其中的影响作用有哪些?

24.终结全球贫困的责任是在富国民众还是贫困民众?

25.环境破坏应该归咎于科学还是归咎于社会?

26.个体和家庭、哪一个更适合阶级分析的方法?

(与14题相同)

27.是否有可能及是否有必要消除社会中的社会性别差异?

28.现代社会能否没有社会分工?

为什么?

29.你听说过社会断裂吗?

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30.距离说明环境风险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1.初始社会化的重要性——5

初级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发生在婴儿期和童年期,是文化习得最集中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并就此延续了后者的价值、规范和社会惯例。

正是在这个阶段,无助的婴儿通过与其他人接触,习得了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式,逐渐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并熟练掌握给定文化和环境的习俗,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根据米德的看法,孩童通过观察他人在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待自己而逐渐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

未经社会化的婴儿只拥有“主我”,是一堆自发需要和欲望的聚合。

社会化中介是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发生于其中的结构化的群体或者背景。

人的生命历程各阶段既是生物性的,又是社会性的。

它们既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也受到给定的社会类型中生活的物质环境的影响。

在所有的文化中,家庭都是孩童在婴儿期间主要的社会化中介。

其他影响还包括同龄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

初始社会化多局限于家庭这一社会环境中完成,且在初始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实现社会化,因此同时个体感情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方面,家庭有着其他社会主体都无法代替的地位与作用,在家庭中获得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个体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个体学习着各种为人处世之道,为将来个体在更大的环境中能够有更好的角色扮演。

同学的帮助和友好,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会使个体心理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以及挫败感。

就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学校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

2.随着男性挣钱养家角色的衰落,男人在家庭中有哪些新的角色?

——6

“朋友化”的父亲。

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导的家庭结构已经从几代人共同生活的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变为了一家三口的核心家庭。

在三口之家里,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权力中心也不再那么绝对。

现代型的父亲思想先进、能站在儿女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父子、父女关系更像是哥们儿、朋友。

父女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存在着冲突,父亲有时会受到子女文化上的“反哺”,子女甚至能站出来直接挑战父亲的权威。

“小男人”化的丈夫。

新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霸权男性已经不再是关注的焦点,“小男人”形象开始挑战着传统男权文化。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充实的同时,家庭规模也在缩小,小家庭观念重视的是自由平等,夫妻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都保持着独立。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被颠覆,“男女共主内外”的共同承担家务的模式成了新趋势,能和女性分担家务、疼老婆、又能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关系的“小男人”大受欢迎,成为很多女性们心中的理想丈夫。

北欧国家在推动男性角色改变上走在了前列。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北欧诸国以扩大父亲假和父母假权利的形式,把父亲纳入家庭照顾者角色之中。

瑞典于1974年最先实行父母保险法(parentalinsurance),该法案规定就业父母有权根据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相互分享6个月的父母假(parentalleave)来照顾孩子。

3.如何减少卫生保健的不平等——7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虽然某些健康状况具有一些生物学基础,但是健康和疾病的整体模式必须把社会因素和群体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考虑在内。

一些社会学研究揭示了疾病和不平等之间的密切关联:

比较贫穷的群体比较富裕的阶层平均预期寿命要短,并且更加容易染上疾病。

较富裕的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比贫穷国家的高。

一些人认为,像饮食和生活方式这类变化和行为因素可以说明基于阶级的健康不平等;其他人则把重点放在失业、不达标住房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等结构性因素上。

就个人原因造成的疾病和不健康而言,应当大力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禁烟倡议、健康饮食以及锻炼计划等等就是塑造公众行为的典型例子,这类运动劝诫个人对他们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来,却忽视了社会地位对人们潜能和选择的限制。

就工作原因导致的疾病和不健康而言,应当加强在工作场合的保护措施和健康监测,减少因为工作导致的突发的或慢性的疾病的产生几率,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就卫生保健服务缺失原因导致的疾病和不健康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减少卫生保健不平等的作用突出。

一方面,国家需要开始承担改善人口生活条件和卫生保健的责任。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不断切实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和大力扶持健康医疗公益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扶弱济困的功能。

如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世界健康组织公益联盟。

4.为什么有时候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医生和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之间对疾病的感知存在巨大偏差?

——7

1)医患双方各种不对称关系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例如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不对称,角色扮演不对称等等。

随着近代医学大量采用物理、化学等诊疗设备,医患之间的互动减弱,医患的情感联系弱化,从而导致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医患关系本身就是患者因健康的需求与医生之间建立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良性循环需要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来达到。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医生以职业眼光来看“救人”的过程,患者在医生的眼里仅仅是一个医学意义上的人体,而不是一个嵌入社会的“社会个体”;但患者作为社会个体,在求医过程中,希望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能够救治自己疾病的“工作者”,而且应是能够倾听自己倾诉的引导者,希望从医生那里能够了解到自己病情最全面的信息,也希望医生能够尽全力救治自己。

显然,医患双方的医患意识和诉求是很不相同的,其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所拥有的医疗专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患者所背负的传统伦理价值理念存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医患关系的不对称,造成了医患双方沟通不畅,从而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与升级。

2)媒体在报道评论尤其是进行舆论监督时,存在片面、失衡的现象。

媒体在关于医患关系和“举征责任倒置”规定出台前后的大量报道和评论中所表现的单向态度,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关部门的决策。

3)健康传播的缺失或者误导。

民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健康知识的正确认知,再加上广告中种种夸大、失实之词弱化了医学本身的诚信度,误导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愿望,一旦医治效果不理想,医患之间就容易失去信任,激化了健康需求无限性与医学责任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5.残障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措施P230——7

产生根源

残障的个体模型认为,个体局限是残障人士所体验到的问题的主要致因。

在个体模型中,身体上的“异常”被视为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残障或者功能局限,把一个人界定为“不健全的人”。

支撑个体模型的是以“个人不幸”的思路来看待残障的,残障的个体被视为某个意外事件的不幸的受害者。

残障的社会模型则将残障的致因定在社会之中,而不在个体。

导致残障的并不是个体的局限,而是社会对于残障人士充分参与社会所设置的障碍。

贫困、营养不良、卫生、饮用水、就业条件、战争及其后果(比如未清除的地雷)是造成伤残的重要原因。

解决措施

1)普及残障群体保护理念,树立平等观念。

为残障群体创造一个全面接纳、全力保护的社会环境;

2)健全残障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残障群体家庭津贴制度。

进一步整合残障群体保护行政资源和政策资源,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3)促进残疾人建立自尊心、自信心,融入社会。

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社会的关心、补偿和帮助,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样为社会作贡献。

就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使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才有可能进行平等地社会交往和沟通,从而对社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提高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

4)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残疾人从单纯的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仅关系到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实现,而且对解除残疾人亲属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5)强化政府职能,依法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6)加大对民间组织介入残障群体的支持保障工作,促进残障群体保护专业化进程

6.为什么说不能消灭贫困?

——ppt

贫困有两种表现方式。

绝对贫困指的是缺乏维持健康和有效的身体机能所需要的基本资源,被视为普遍适用的概念,在任何生活在该标准之下的人都可以被视为生活在贫困之中。

相对贫困则把贫困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通行的整体生活水平联系起来,是指评价一些群体的生活条件与大多数人享有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差距。

就相对贫困而言,我们是无法消灭贫困的。

在每个地方的人们的需要不都是完全相同的,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在同一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是不同的。

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相对剥夺感也不尽相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贫困被界定为生活在收入中位数60%以下的家庭。

此时贫困变成了一个相对概念,无法消除。

7.产生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ppt、9

贫困有两种表现方式。

绝对贫困指的是缺乏维持健康和有效的身体机能所需要的基本资源,相对贫困是指评价一些群体的生活条件与大多数人享有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差距。

穷人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处于弱势或者遭受歧视的人更有可能成为贫困者。

关于贫困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

1)一部分学者认为,穷人要为自己的弱势负责。

贫困是由于个体的缺陷或者病态造成的,穷人是一群没有能力的人,由于缺乏技能、道德或者身体方面的缺陷,缺少动机,或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而无法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莫里的福利依赖理论认为:

存在一个底层阶级,必须为自己的贫困负责,福利国家的发展削弱了个体抱负和自助的功能。

2)还有学者认为,社会过程制造了个体难以克服的贫困处境:

社会内部的机构性因素如阶级、性别、族群、职业地位、教育成就等塑造了资源配置的方式。

3)有关贫困的解释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思路第二种思路提出,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全球不平等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发展的文化和制度障碍可以说明低收入国家的贫困。

由此观之,要消除贫困,就必须克服宿命论的态度,终止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干预,鼓励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4)依附理论认为,全球贫困是穷国富国剥削的结果。

依附发展理论主张,即使穷国的经济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富国所决定的,但是在依附性资本主义内部,还是会有可能取得一定发展的。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希望领会全球不平等,就必须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整体而不是单个国家来理解。

世界体系理论关心核心国家、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关系,以及全球经济的长期趋势。

8.如何减少贫困?

——9、10

1)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全球不平等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发展的文化和制度障碍可以说明低收入国家的贫困。

由此观之,要消除贫困,就必须克服宿命论的态度,终止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干预,鼓励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2)依附理论认为,全球贫困是穷国富国剥削的结果。

依附发展理论主张,即使穷国的经济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富国所决定的,但是在依附性资本主义内部,还是会有可能取得一定发展的。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希望领会全球不平等,就必须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整体而不是单个国家来理解。

3)国家需要开始承担改善人口生活条件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责任。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不断切实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

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调动社会力量,为贫困群体送去支持和援助

9.穷国能够变成富国吗?

如果能,如何致富?

如果有障碍,障碍因素是什么?

——10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全球不平等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发展的文化和制度障碍可以说明低收入国家的贫困。

由此观之,要消除贫困,就必须克服宿命论的态度,终止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干预,鼓励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尽管世界体系往往变动缓慢,但是曾经强势的国家最终也会丧失其经济力量,被其他国家取而代之。

故我认为穷国也是可以变为富国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碍。

阻碍因素?

1)根据罗斯托的观点,低收入国家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妨碍了他们的经济效率,其中包括宗教价值观念,道德信念,对于巫术的信仰、民间传统和习俗、地方文化所持有的信念等等。

2)根据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观点,低收入国家之所以贫困,其根源在于富裕国家和以富裕国家为基地的跨国企业对他们的剥削,全球资本主义使低收入国家陷入了剥削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例如,跨国公司常常得到有势力的富国银行与政府的支持,在穷国设立工厂,使用廉价劳动力和便宜原材料,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而不受到任何的政府干预。

接下来,为劳动力和原材料所设定的低价使穷国无法积累起自身工业化所必须的利润。

原本有可能与外国企业竞争的本地工商业被限制住了手脚,从而穷国不得不向富国举债,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经济依附地位。

3)国民教育水平偏低,不利于产业的升级转型。

教育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这关键的角色,但是低收入国家的学校常常资金匮乏。

4)疾病、饥饿、灾荒等因素造成的人口流失和财产损失。

5)富国早期对其进行的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会影响穷国的后期发展

6)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如何致富?

1)根据国家中心论的观点,适当的政府政策并不会妨碍经济发展,反而能够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具体例子见P337

2)市场导向理论建议采取现代资本主义各项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各国要想在经济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放其边界以供贸易。

3)依附发展理论主张,即使穷国的经济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富国所决定的,但是在依附性资本主义内部,还是会有可能取得一定发展的。

4)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5)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义务教育普及

10.一个游客对你家乡的看法与你有何不同?

P127

(1)游客们由于“游客凝视”,会对自己在国外或者异乡的旅行产生期待;

(2)他们可能会对我的家乡特有的风俗或者习惯中获得乐趣,因为这与他们之前所经历和奉行的规则截然不同;

(3)他们还有可能因为我的家乡中的人事物与他们之前所经历或者习惯的不同而做出负面的评价;

(4)此外,所谓“家乡”,应该是一个由物质和文化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游客们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局限,缺乏深入了解家乡文化,与家乡中的人进行亲密接触和社会互动的条件,对家乡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的、单维度的、无情景性的层面,难以深入。

11.家庭价值观是否正在衰落?

为什么?

P204——6

我们必须承认,家庭价值观正在衰落。

但是这种衰落却不至于造成家庭的瓦解。

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也是一个评价家庭意义与目的及理想家庭的标准,并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

在过去十几年里,家庭发生着许多变迁。

比如:

对性的态度更加自由、开放,离婚率急剧攀升、普遍追求个人幸福而牺牲旧的家庭责任观念等。

相比于传统家庭的稳定有序,显然现代家庭价值观正在急剧衰落。

然而这一衰落的现象带来的不是家庭趋于瓦解只是家庭变得多样化了而已。

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多种多样的家庭形式和性生活,而不是认定所有人都要被压到同一个模子中去。

情感上的沟通,更确切的说关系的积极创造与维持已经成为我们个人和家庭生活领域的中心。

总之,那些影响着性、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为有些人带来获得满足与自我实现的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家庭价值观的衰落。

但是这种衰落尚不要紧。

但是我们必须要努力把我们大多数人在个人生活中愈益看重的个人自由,与同他人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关系的需要协调。

 

12.如何使全国的卫生服务系统更能考虑到患者的文化背景?

p239——7

(1)从患者的贫富差距来看。

(2)从饮食方面考虑

(3)从生活方式考虑

(4)从宗教信仰来考虑

(5)

13.为什么如此多的社会学家使用职业作为社会阶级的测度P253、254、257——8

职业也经常被用作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指标。

职业是研究一个人所属社会阶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线索。

由于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层次、专业特长、收人水平,因此,根据所从事职业可以大体确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倾向。

采用职业作为划分依据的困难在于对社会上的成千上万种职业进行分类并确定出等级并非易事。

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

学者戈德索普认为以市场或市场能力进行阶级划分依然不够清晰,由于社会的变化发展,职业的分类及差异在人们的社会性分割中愈显重要。

在他看来,人们的阶级位置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即市场状态、工作状态和身份状态。

市场状态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就业保障和附加利益体现的;工作状态指的是人们工作的自主性、受到监管的程度、是否与老板有直接关系以及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层次;身份状态是指社会对其的评价。

市场状态关涉到人们的经济状况,工作状态显示出人的自由程度,身份状态是其地位象征。

戈德索普由此提出以职业分类和市场状态结合起来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尤其认为职业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工作状态的层次,从而决定其社会阶级地位。

他选择职业阶级,旨在描述社会结构实际的存在形态。

这样分类的阶级反映的是“职业功能和就业身份的高度分化”。

由于职业反映着一定的市场能力和工作状态,这种构建的阶级分类构架是“融合了生产的技术关系和生产的社会关系两者来区分阶级。

”⑥虽然戈德索普混合了阶级的关系定义和等级定义,但是以职业分类来定义阶级,实质上是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

缺点:

职业阶级分类忽视了资本主义中作为最本质的社会分割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区分,它“掩盖和阻止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冲突,也隐藏了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内在的阶级对抗。

”⑦更为重要的是,依据职业分类人群,把那些不从事付酬工作的人排除在阶级结构之外了。

这不仅忽视了一个拥有财富的阶级存在,他们依赖财产的收入为主而不从事具体的职业;同时排除了整个社会中许多成年人口,包括无业者、失业者、临时工作者和靠福利救济为生的人等。

 

14.个体和家庭,哪一个是阶级分析的适宜单位?

(与26题相同)P271——8

家庭。

有人认为社会阶级应该基于个体独立从事的职业来评估,不需要特别参考其家庭环境。

但是这种视角是存在问题的,他没有考虑到那些没有参与有薪就业的人,不仅包括全职家庭主妇,还包括退休者和失业者。

后面这两类人可以根据其此前最后的职业加以归类,但是如果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这就很成问题了。

而且,这似乎有可能产生很大的误导,人们完全忽视家庭。

个体还是单身还是有伴侣,也会造成他们所面临的机会的极大差别。

15.利用生命历程理论解释养老保险存在的必要性。

P142、144、145、151、152、163

在工业化社会中,老年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共同体中,都往往缺乏权威。

一旦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就可能比此前一生中任何时候都要贫困。

P144

生命历程理论将老年化视为一生中的一个阶段,由生命历程中早先各年龄段发生的历史、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塑造。

因此,生命历程模型将老年化看成是一个由出生到死亡的延续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把老年时期可能遭遇到的物质缺乏的危机和风险转移到青壮年,即通过养老保险,在劳动年龄缴纳养老保险金,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

社会养老保险还可以起到社会风险共担,收入再分配的效果。

总的来说,老年人在物质上往往比其他人口中其他人群更加不利,老年妇女比其他男性同龄人更有可能承受贫困。

而少数族群的老年成员也更有可能比老年白人承受贫困。

当人们停止有薪劳动之后,阶级、种族和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常常会进一步加剧。

退休可能会导致收入的丧失,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在工作期间有多少能力积累私人职业养老金或者个人退休金,是决定养老金领取者中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养老保险则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降低这种风险;

人口的老龄化已经导致了“人口依赖比”的上升,由此引发了有关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资金问题的争论。

16.教育能够克服社会不平等吗?

为什么?

P581—604——16

我认为教育可以缓解社会不平等,但却无法完全克服,甚至在某种语境下教育会催生社会中的不平等。

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教育本身就存在不平等。

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教育起点上享受到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到的佳偶资源不均等、在教育结果上享受到的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具体来说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性别间、阶级间的不平等。

(课件P11-15)无论是在教学质量还是受教育人数上都有很大差别,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不公平。

其次,社会不平等并非是教育单独决定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社会不平等体现着爱很多方面:

竞争工作岗位时出现的钱权交易、触犯法律后的官官相护、城市农村教育基础的不同。

教育可以使偏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走向外面的世界。

甚至实现阶级的流动,但是除教育之外还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影响着社会平等,例如性别、族群、智商、外貌、家庭背景等等

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甚至会扩大社会不平等。

根据隐性理论的观点,学校的发展能够应对思想基本任务:

提供监护、分配职业角色、习得主导价值观、获取技能和知识。

但是,学校往往不加批判第接受先手社会秩序,这些课程不是有意识地传授,而是隐含在学校的程序和组织中。

根据伯恩斯坦的观点,如果孩子习得了言语的精密密码,相比于那些只会有限符码的孩子,更加能够应对正规学校教育的要求,由此,孩子本身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会对其接受教育的效率产生影响,从而扩大这种阶级的不平等。

根据文化再生产理论的观点,学校与其他社会制度一起,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的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