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025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x

调研报告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州委顾问XX、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带领州人大办、州人大民侨外委、州委政研室、州委党校、州扶贫开发办、州民委、州农办等单位相关人员深入八县市17个乡镇20个行政村、州直24个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就全州海拔500米以上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基本概况

我州中高海拔地区,散布在八县市内,涉及75个乡镇,933个行政村,1200多个自然寨,约占全州乡镇的47.5%,占全州行政村的47%。

总人口87万(其中劳动力约为46.8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0%。

中高海拔地区由于群山的屏障,呈零星状分布,如同孤立的各个岛屿,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将之划分成四个片区:

龙永片区、吕洞山片区、腊尔山片区、红土壤片区。

四大片区有45%的村以烤烟、茶叶、柑橘、百合、猕猴桃为主导产业,有15%的村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有40%的村以水稻和劳务等为主导产业;农民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

中高海拔地区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据统计,2012年中高海拔地区人均收入为2189元,仅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1%,是我州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湖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为了改变中高海拔地区的贫困面貌,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我州于2010年底启动中高海拔集中连片扶贫工作试点,积极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1115工程”,筹措扶贫资金13834万元,重点实施了安居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就业就学惠农政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缓解了贫困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

凤凰县腊尔山片区通过危房改造、村道建设、人饮工程的实施,解决了片区内群众多年来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效果十分明显。

我州中高海拔地区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受区位劣势、恶劣环境、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教育程度低、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制约,贫困落后面貌没得到根本改变,扶贫形势依然严峻。

(一)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

中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风灾、雨雪冰冻等频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农民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产量低、成本高。

如龙山县115个中高海拔行政村,共有国土面积859544亩,耕地面积104519亩,占总面积的12.3%,其中水田39970亩,旱地64549亩,耕地、水田、旱地人均分别为1.16亩、0.44亩、0.72亩,旱涝保收的不足0.2亩。

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困难,增长速度慢,农民收入低。

我州中高海拔地区农民纯收与全州、全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见下图),贫困程度深的现实没有改变。

5663

(二)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到目前为止,我州中高海拔地区,还有1个村未通电,422个村饮水困难,许多自然寨未通公路,通村公路仅有3.5米宽,会车困难,通而难畅;学校整合之后,大部分农村只有延伸办学点,高年级学生入学路途遥远;部分高寒山区人畜混居现象较为严重,许多农户还居住在危房中甚至处于无房状态,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

“看到屋,走得哭”是50%以上的农民出行的真实写照。

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部分还存在安全隐患,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但沟渠不畅,导致水库有水放不出;部分人饮工程也因缺资常年失修,发挥不了作用。

电力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线路老化,用电成本高。

一部分中高海拔地区农户用电成本高于城区乡镇2倍以上,有的达到1.8元/度。

中高海拔地区广播电视、电话尚未实现全覆盖,没有互联网,群众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少。

(三)产业发展乏力,支柱产业形成难。

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少是中高海拔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中高海拔地区虽说在百合、猕猴桃、茶叶、金银花等产业上有所发展,但受制于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支撑,市场对接差、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如龙山县的百合产业,前几年市场形势好,每斤都能卖到10元,许多农民得以致富,今年价格大跌,只能买到3~5元,农户损失惨重。

部分有条件的贫困村培育了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技术、市场、后续管理和投入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现有产业规模仍然十分有限。

有些村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农民增收非常困难。

如泸溪县八什坪乡的主要产业仍是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传统的支柱产业椪柑受市场影响巨大,再加之品种落后,农民积极性不高。

(四)公共服务滞后,返贫现象严重。

城乡二元格局造成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教育等多数集中在城镇,中高海拔地区极度匮乏。

如教育方面,中高海拔地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学校(点)545所(个),占全州学校(点)总数的32.4%。

其中:

初级中学33所,完全小学(含九年制)84所,村小及教学点428个,在校学生82127人,占全州学生总数的16.42%,教职工6112人,占全州教师总数的14.35%。

近年来,虽说大力推行了新农合、低保、义务教育营养午餐等惠民政策,但中高海拔地区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化和质量低下仍然普遍存在。

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质量不高导致人口计生不稳定、因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灾不能得到有效救助、因偏远子女接受教育不能保障等因素开始成为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如古丈县调查的100户农户中,因老弱病残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有24户,因常年患病导致家庭困难的有13户。

因子女求学、老人进城陪读,导致经济负担加重从而返贫的占13户。

由此提供相对均衡的公共服务成为扶贫工作乃至全社会的课题。

(五)投入不足,政策、资金保障难。

一是中高海拔地区扶贫解困主体没有得到政策全覆盖。

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部在800米以下,但生产生活主要在800米以上的村寨,没有纳入湖南省高寒山区扶贫范围。

由于群山起伏,岭谷相间的地理原因,片区内一部分村寨,深居峡谷沟底,但水田、耕地等却分布在山腰以上的平缓地带,如保靖县境内的白云山地区,最高海拔1320.5米,最低海拔200.5米,平均海拔472米,由于地势高差悬殊,呈现三带主体气候特征,“山下桃花开,山上飘雪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比800米以上的村寨更加艰苦,同在一片大山,却没有得到政策的覆盖,政策的公平正义不能得到体现。

二是资金投入现实需要反差明显。

按照目前高寒山区每村100万元的标准,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开发,都是远远不够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打汤都不够”。

三是资金难以调度整合。

在扶贫工作实际中,各村具体情况不同,有的村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需要更多地进行产业开发,有的村需要产业开发,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在扶贫过程中,各部门用于扶贫的资金都是有明确的用途,有些部门资金甚至明确了一定比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定比例用于产业开发,导致扶贫资金整合调度难度大。

(六)思想观念落后,自身发展不足。

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是中高海拔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调研中发现:

一是自身素质不高。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中,中高海拔贫困村入学率仅为95.99%,低于全州平均水平3.11个百分点,而辍学率高达26.55%,高于全州平均水平13.08个百分点。

同时,中高海拔地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少,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的现实没有改变。

二是科技在中高海拔地区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较全州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三是空壳化现象突出。

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占中高海拔地区人口总数的41.3%,高于全州总体水平3.87个百分点。

四是等靠要思想严重。

大部分农民思想十分保守,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穷则思变”的观念,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不足,他们遵循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五是村级班子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能力差。

许多贫困村村支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偏低,市场经济的思想和观念不强,缺乏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措施,“带头人”的作用十分有限。

有的村没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开会基本在村支书或者村支两委委员家里,远程教育设备放在家里也只是摆设。

二、加快推进我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的对策

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核心区域,是新阶段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湖南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湘西不小康,湖南难小康;中高海拔地区不小康,湘西难小康。

长期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成效明显。

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等因素制约,我州特别是中高海拔地区扶贫形势依然严峻、扶贫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更加凸显,需要打破常规扶贫的愿望更加迫切。

全州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湘西州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中高海拔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重点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成立领导小组,强化专抓队伍,明确部门责任,调整扶贫思路,整合扶贫资源,确定扶贫重点,加大投入,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力量调配上重点倾斜、集中攻坚。

(一)加强领导,聚力攻坚

1、成立州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由州委书记任组长,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州政协、吉首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州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领导、指导协调、督促检查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作。

2、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扶贫工作制度。

由州委、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州政协四大家主要领导挂点联系凤凰腊尔山片区、保靖吕洞山片区、吉古泸红土壤片区和永龙片区等四大片区扶贫工作,州委常委包县市指导,县市分管领导按区域包片负责,州县市直部门联点包村,协同推进,实行分类指导、统筹规划、整村推进,把扶贫力量集中到中高海拔地区,不搞路边效应、政绩工程、锦上添花,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3、延长扶贫周期。

现有的驻村扶贫周期一般为两年,建议按照扶贫“第一年实地调研定规划、第二年向上衔接找项目、第三年本级实施加推进、第四年项目管护有保障、第五年脱贫成果抓巩固”的实际需要,驻村扶贫周期安排3-5年为宜。

采取帮2年、带1年的办法,坚持脱贫不脱钩,对率先脱贫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限期整改。

(二)规划先行,精准扶贫

1、科学编制规划。

由州政府领导牵头,州扶贫部门具体负责,科学编制《中高海拔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

规划必须要包含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投资概算、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等六个专题。

具体表现有:

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政策支持、组织实施等十大方面,全面谋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片区为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市为统领搞好项目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和“三化”(产业化、职业化、社区化)解决“三农”的路径搞好小城镇规划;以行政村为主体搞好整村推进规划。

总规划下各职能部门还要依据各自职责编制各自的子规划。

2、坚持有的放矢。

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以低收入群体和有劳动能力、有开发条件的低保户为主要对象,以改善民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突出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和农村教育,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力争到2015年、2017年、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600元、8000元和11000元以上,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3、推进精准扶贫。

继续开展“万名干部结对帮扶万户贫困家庭”精细化扶贫行动。

坚持以“结对帮扶”为总抓手,组织全州10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万多名干部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结对帮扶,算细账到户、产业到户、送资金到户和建台账到户,围绕“建家业、兴产业、促就业”这一主题,为扶贫对象“量身定做”个性化扶持措施,做到“一户一策”。

实施精细化管理流程再造工程,提高扶贫开发的工作效能。

(三)夯实基础,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出台扶持“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办点示范工程,实行干旱死角销号制度。

以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为目标,继续抓好中小型病险水库治理,实施渠系配套工程,努力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实施城乡公路通畅工程、村级公路通达工程和村间道路硬化工程,打破县市、乡镇、村组地域界限,围绕小城镇和中心村组寨,合理确定线路走向,将乡与乡、各重点村组、村寨串联起来,形成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相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彻底解决行路难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3、加强农村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

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手,切实搞好农村能源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户用沼气池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建园,积极推广猪—沼—果(粮、茶、菜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多能并举,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颗粒”,让广大贫困农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以城乡同建同治为契机,抓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重点解决村内道路、排水、人畜混居等问题,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

4、加强小城镇建设。

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要求,在抓好国、省道沿线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洗车河镇、召市镇、茨岩塘镇、首车镇、万坪镇、塔卧镇、水田河镇、葫芦镇、雅酉镇、吉卫镇、红石林镇、岩头寨镇、腊尔山镇、禾库镇、洗溪镇、潭溪镇、丹青镇等中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辐射和集聚功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共享基础设施,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全面提高城镇接纳农村人口容量。

5、加大农网改造、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力度。

加强农村配电网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稳定通电;破解体制机制瓶颈,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3年内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着力解决农村通电用不起电的问题。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田靠天等水、人畜饮水水源难寻等问题,尽快使所有群众都喝上洁净的自来水。

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有所居。

6、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大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重点村建设寄宿制小学;支持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建立一批标准村级卫生室,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达到“一部两室”(村部、文化室、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电话和通移动电话工程、宽带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四)培育产业,着力增强农民自主增收能力

1、以“两叶一果”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老百姓种植习惯及资源禀赋的原则,大力推进烟叶、茶叶、柑橘为代表的“两叶一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注重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对现有品牌资源进行整合,走基地化、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推动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烟叶发展。

紧靠省中烟公司,进一步扩大烟叶种植规模、提高烟叶质量。

不断改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完善烟水配套工程,促进烟叶产业科学发展;各县市要进一步提高抓好烟叶生产的积极性,搞好烟基工程建设的服务与调度,夯实烟叶发展基础。

进一步抓好科技培训、培育好种植大户,积极发挥大户的带动作用。

二是大力整合茶叶产业。

引进国内知名茶叶公司,组建或挂靠大型茶叶集团公司,对州内现有茶叶企业进行整合,杜绝散小乱差,做大做强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两大品牌,在加强地域性保护、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按照母品牌加子品牌的模式,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是加强柑橘产业结构调整。

对现有的柑橘产业进行品改提质,切实加大培管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全力打造湘西富硒椪柑品牌。

继续以泸溪椪柑节为平台,做好做强做优柑橘产业。

四是大力推进其他特色经作业发展。

积极推进杜仲、白果、天麻、油茶、核桃、猕猴桃、高山蔬菜、药材、牲畜等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走市场化道路,力争5年内在全州抓好50个扶贫开发产业标准示范园建设,新建100万亩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稳定发展百合、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龙山百合、红心猕猴桃品牌;发展商品蔬菜和林果经济,抓好以八面山、腊尔山、吕洞山为主的富硒蔬菜产业开发;大力发展以湘西黄牛、湘西黑毛猪、山羊为重点的畜牧产业。

2、引导土地流转,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要依法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创新转包、租赁、入股、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组织有序流转,推进特色产业规模连片开发。

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发展基金和金融扶贫作用,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兴办和领办农业企业。

3、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创品夺牌力度。

充分利用湘西州独有的“三带”资源(湘西州存在着三个具有独特优势的自然带,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和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简称“三带”理论),打造湘西产业核心品牌,积极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加强地理性标识产品建设力度,形成湘西独有的特色品牌。

4、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立州理念,切实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积极创建全国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坚持以凤凰古城、乾州古城、芙蓉古镇、里耶古镇为主线,辐射带动“两翼”,一是以矮寨德夯为轴心,将吕洞山片区、腊尔山片区连成一片,形成苗族生态文化圈;二是以里耶古镇、老司城遗址为核心,将龙永片区、红土壤片区为连成一片,形成土家族生态文化圈,推进中高海拔地区乡村旅游。

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保护性开发土家族苗族特色村落、利用乡村风光、民风民俗和自然生态,大力发展民俗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一批风情旅游小镇、特色旅游名村和星级乡村旅游景点,大力发掘民族传统工艺,精心打造开发一批旅游产品。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让更多农民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下,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走好旅游扶贫新路子。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种好农民旱涝保收的“铁庄稼”。

根据“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系列化服务”的总体要求,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路子。

建立完善务工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成立州、县市、乡镇三级劳务经济服务机构,在我州劳务人员重点输出的区域设立服务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遇到的种种问题,创造使农民出得去、回得来、能增收、能创业的转移就业环境,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双向良性流动机制,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和资金,达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滚雪球”效应,种好农民旱涝保收的“铁庄稼”。

(五)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坚持“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的原则,有条件的恢复村小和村教学点。

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探索对中小学贫困家庭儿童扶贫助学模式。

积极支持吉首大学、湘西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增强科研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提高中高海拔地区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逐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际代贫困现象。

2、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整合财政、发改、就业、教育、扶贫、科技、科协等各个部门的职业技术培训资金,统一安排,集中使用,使培训资金效益最大化。

以吉首大学、湘西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抓好县市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和专业整合,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发挥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平台作用。

加大培训力度,让95%以上的农户有1名以上的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让98%的外出务工农民至少掌握1门劳动技能。

(六)搭建平台,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1、拓展金融投入方式。

按照“政府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贴息支持、农户(合作社、企业)承贷承还”的融资模式,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我州的扶贫开发。

具体操作程序为:

金融机构将确定的贷款资金“批发”到县融资平台账户,农户(合作社、企业)或以“三权”(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或以第三人工资、或联户、或以固定资产等方式对融资平台反担保,可分别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扶贫部门按贫困农户5%,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3%的标准定期进行贴息。

金融机构在担保公司担保下,通过林权、土地、联户等抵押形式,由政府进行贴息,向参与扶贫开发的农户和企业发放贷款,实现多方共赢。

2、多渠道吸纳扶贫资金。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力量和个人的作用,通过社会扶贫、企业扶贫、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形成组合式投资合力,向中高海拔地区倾斜。

对社会、企业、个人扶贫资金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与表彰机制。

(七)关注民生,切实搞好社会保障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无发展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农村弱势群体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做到应保尽保。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农村贫困群众大病医疗全覆盖,解决贫困农户看病难问题。

2、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针对中高海拔地区大部分生态环境好、原生性贫困人口多、产业空白村面广、农民收入渠道单一的特点,在坚持依托本地资源推进就地扶贫的同时,对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村和农户,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以农户自愿为原则,因地制宜,引导其向交通便利的中心集镇搬迁。

对搬迁农户的住房安置以奖励方式予以补贴扶持,积极投入产业引导资金支持搬迁户发展第三产业,子女可享受免费就读直至完成高中或职业教育,确保农户能迁得出、安得住、能发展。

(八)创新模式,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扎实推行“聚焦式扶贫、滚动式开发、梯度式发展、综合化治理”的模式,建立中高海拔地区扶贫长效机制。

1、聚焦式扶贫。

整合省、州、县各类优势资源,集中各个部门力量,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由州财政局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合财政、发改、扶贫、交通、文教、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移民、民政、民族、电力、烟草等部门资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推进一片脱贫一片。

2、滚动式开发。

针对中高海拔地区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根据轻重缓急和财力可能,坚持政府主持、社会参与、自力更生、整体推进,按照畅行、安居、富民的路径,优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村组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等三大民生工程,再逐步解决产业培植、软环境改善等深层次问题。

培植一批示范村、示范户、示范点和产业开发大户,引领和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实施“1+5”产业开发模式,即1村选派1名产业特派员,制定一个村整体发展规划,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完善一套土地流转机制,开发一片成规模的产业基地,寻找一个合作销售伙伴。

3、梯度式发展。

根据中高海拔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引导和扶持农民推进烟叶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和开发茶叶、猕猴桃、高山反季节蔬菜、药材等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培育梯度式持续产业,做到以产业兴村、以产业富民。

4、综合化治理。

坚持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