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989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5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已整理值得一用

2012年春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中税小学张红旭

项目

主要内容

修改意见

 

学情分析

学生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少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

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陈宗林、朱小琴、陈坤龙等学生。

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

造成我班的学困生基本原因如下:

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3、不良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

我们学校小学学生家长大多是来自农村家庭,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明确,且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不会“育”,甚至在“养”上都有问题。

还有一些家长出外打工,孩子让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因为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本单元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口算。

在数的认数范围方面,把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学会初步理解数位的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进行交流和表达,形成初步的数感。

在几何方面,安排了关于位置与图形的拼组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认识方面,教材安排了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

找规律,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课后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关注两头。

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

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6、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倾听习惯、交流习惯。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进度安排          

单 元

教参建议

课时数

计划

课时数

周 次

备注

一、位置

4

5

1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2

15

3--5

 

三、图形的拼组

2

3

6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8

10

7-8

 

五、人民币的认识

4

6

9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15

19

10--14

七、认识时间

3

4

15

 

八、找规律

4

5

16

 

九、统计

3

4

17

 

十、总复习

5

8

17-18

 

合 计

60

80

18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位置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重点

1、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

初步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内容

课时

上、下

1

前、后

1

左、右

1

位置

1

单元测试和讲评

2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

课时

十几减9(例1)

3

十几减几(例2)

4

解决问题(例3)

2

整理和复习、测评

3

机动

2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图形的拼组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重点

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难点

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例1、例2)

1

立体图形的拼组(例3)

1

整理和复习、测评

2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100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

它包括:

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

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本单元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尽管还处在认数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

这是引领本单元内容的两个概念。

3、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体现在:

(1)结合现实素材,感受100以内各数,并能进行估计。

(2)体会100以内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会用100以内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难点

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教学内容

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

2

读数写数

2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3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

摆一摆想一想测评

2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认识人民币

 

 

本单元的内容是: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措施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不必要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内容

课时

认识人民币

2

简单的计算

2

整理和复习、测评

3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

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

 

熟练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及退位

3

解决问题(3课时)整理复习(2课时)测评

7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认识时间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

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

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分清“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含意是很困难的。

在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明白所讨论的是某一点上的时间还是一段时间。

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两个概念是并存的,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会造成概念混乱。

重点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理解时、分的关系。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难点

熟练读、写几时几分及时分的关系。

教学措施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

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教学内容

课时

认识时、分

2

小小商店

1

整理和复习、测评

2

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找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

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等。

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

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宜多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但交流的重点可以是怎样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部分内容除了适合用实物进行操作外,还比较适合用电脑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学习。

在电脑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难点

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观察,结合生活经验具体说一说每一幅图的内容,并写出相应的时间。

2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完成。

教学内容

课时

图形变化规律

1

数字变化规律

1

整理和复习、测评

2

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名称

统计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

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整理数据、对现象做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或预测。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新的教学手段,通过有趣、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统计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的预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重点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措施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内容

课时

统计

2

整理和复习、测评

2

课题名称

NO.1上下、前后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一年级

授课教师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与

能力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过程与

方法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方法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教学

准备

教师

挂图、小动物贴图

学生

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