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940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docx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1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大教研(园本研修)活动记录单活动专题(内容)现场观摩、互动点评时间2019.4.25地点大活动室出席邵乃济工作室学员、优青学员、外省市同行、实幼空班老师等主持者邵乃济记录者潘莹活动计划预设目标:

1、通过听课评课,引发大家对集体活动价值的判断和把握,提升设计和执教的能力。

2、帮助教师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和孩子的发展规律,提炼要素。

活动准备:

两个集体教学活动活动过程:

一、观摩集体教学活动(李蓓、李黎)二、现场点评与互动活动记录一、观摩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一:

大班《游世博园》执教:

李蓓目标:

1、在观察讨论中理解8以内加法试题的实际意义,并尝试看图列式。

2、能联系已有的关于世博、交通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活动二:

小班《去买菜》执教:

李黎目标:

1、玩玩律动游戏,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动作表现蔬菜(黄瓜、南瓜、茄子的外物特征)2、再简单重复的律动游戏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现场点评与互动邵乃济:

(对李蓓活动的点评与互动)刚才听了这样一个数的活动,你们有什么问题?

在场老师提问:

因为我现在是中班,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大班的幼儿数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李蓓:

我们想这些算术题不是死记硬背,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编试题去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以及物体分类能力,而不是纯粹地做加减法。

我们到了大班下学期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题目的创设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邵乃济:

我们上海实施的是主题是课程,而对于国家来说幼儿园是五大领域,可能五大领域中内容科学的区别可能比我们主题式的分得更清晰,对儿童学习数的内容更明确,我们现在比较难的一点就是对于数方面的教学没有那么严密意义上的科学序列的排列。

但是我们感到在大班我还是要通过观察、理解等方法让孩子知道一些数的实际意义。

可能这个活动在目标中有一个看图列式的提法,但她实际的目标可能还是落实在观察、理解。

老师1:

(现场提问)我有几个环节的建议:

1.当我们发现7和8处不太对了之后,老师是不是可以带动孩子一起来改一改,改图不能改,那我们改一改算式,让孩子通过合作来改变问题。

2.两块黑板孩子PK存在一个分数的问题,大班孩子竞争意识非常强烈,老师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一个记分牌。

李蓓:

刚刚老师讲的两个问题,首先非常抱歉试题和PPT不配套造成今天有一处出错。

老师的建议非常好,在活动中我们可以把正确的通过孩子的共同讨论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对于你第二个问题,记分牌我想过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因为大班孩子数活动锻炼孩子各方面能力,如果老师什么都给他们,孩子在活动中就非常轻松。

今天孩子分成两队计分,其实是对他们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挑战。

邵乃济:

我觉得老师今天面对总数不是8而是7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可不可以做一个改变?

很多时候做老师不是一个强势的教育,只有孩子围着你变,而老师不变,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一个课程观和儿童观。

也许孩子还不会做这道计算题,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去思考、去体会就是老师该做的。

怎样让他们思考好、体会好就是我们今天教学活动内在结构的编排以及如何完成目标的设计。

今天李老师到底想让孩子干什么?

李蓓:

我想让孩子通过观看PPT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邵乃济:

我觉得这就不是数学课,你今天第一条目标是:

在观察讨论中理解8以内加法试题的实际意义,并尝试看图列式,而你前面又说你落实在观察、分析,我就想问你今天到底想干什么?

李蓓:

我想让孩子理解每道试题中数字的实际意义。

邵乃济:

你想让孩子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那为什么定在8?

李蓓:

8对于我们大班幼儿看图列式来说是一个挑战。

邵乃济:

我想问一下你说的是8还是8以内?

8以内包括1到8,8就是只在8的范围内。

你觉得今天在这个场景中孩子有那么多的机会去运用那么多的数字经验列试题吗?

因此我们老师在写目标的时候注意严密性。

数的活动是有一个逻辑性的,是要有逻辑递进的,我觉得老师在做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老师想要做的某一个点,而忽略了孩子逻辑维度。

所以你刚才说的很多,虽然我们主题活动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对于原来分科教学中对数的依赖性已然存在。

我觉得这种依赖性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以前对于数的编排本身就是从儿童思维角度提出的,今天我们不是不可以用,但是要在主题背景中把这些科学序列的东西与儿童的经验有机结合。

所以李老师在8和8以内这个问题上要想清楚。

我觉得我们开展数活动重点不在于孩子的答案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逻辑思维能力,能用自己的数经验解决当前经验的能力。

因为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所以在环节设计上不严密,存在跳跃性。

如从看数了解公交、地铁、出租、马上跳到了票价,到后面又跳跃到很多世博馆,到后来信息量非常多的图片,这里面不是小步递进,跨度不但大,关联性也不强。

我觉得可以从票价5元小步递进上去,最后再到8,数量逐步提升。

我还想说说最后的一幅画,这幅画里面的元素非常多,打扰了孩子的思考。

邵乃济:

我们让孩子编题目不是说编就编,需要对孩子能力经验的一个分析。

比如是初次编,我呈现的元素应该是非常清晰的,一到两个要素,不要有其他干扰,逐步递进,图片里面的元素可以逐步增多。

其实幼儿的观察也是有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的。

邵乃济:

我们数活动重要的不是1加几等于8,而是老师应该关注孩子们是如何观察的,他们观察的维度又在哪里?

邵乃济:

我觉得主题背景下融合数教学活动是很难的,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就是教师专业的发展。

在数活动中我们不在乎孩子数能力到达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如何培养幼儿自己对数的理解;幼儿使用怎么的方式呈现他个人的理解。

这才是儿童的智慧,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寻求幼儿能做做对几道题目,而在于提升幼儿的智慧,培养幼儿的习惯以及思维能力。

邵乃济:

(对李黎老师的点评互动)请我们工作室的老师和实验幼儿园的老师各提一个问题。

吕枫:

(现场提问)今天李老师选择了三个蔬菜让幼儿尝试表现他们的外形,为什么选择这三种?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今天要选择三种蔬菜,而不是四种五种?

李黎:

这三种蔬菜的外形特点非常明显,另外我选择三种蔬菜这3的数字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邵乃济: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一个是三种蔬菜的外形特征便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感受,第二是数量,三以内的数字满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徐莺:

(现场提问)李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带上菜宝宝的卡片,你的目的在哪里?

你是否想让孩子进行分类?

因为我听到你说请小朋友找到你的好朋友在一起。

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想法的话李黎:

我提供的卡片其实就是让孩子扮演她喜欢的蔬菜宝宝,分类可能是活动中隐性的东西。

邵乃济:

今天李老师这个活动时原创的,那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今天你这个活动是选择了这三个蔬菜,通过音乐、儿歌让幼儿尝试用他们的动作来表现这些蔬菜的外形。

那你今天认为现场活动中儿童呈现的的要素是什么?

李黎: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素:

1.动作2.节奏3.情感邵乃济:

这三大要素要在今天的活动中完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们在分析要素的时候要把最重要的要素罗列出来,还有一些要素是内隐的,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完成。

邵乃济: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刚刚李老师说的三要素。

首先动作,请问小班儿童对于动作的理解是基于什么?

动作发展的序又是怎么样的?

李黎:

小班幼儿的动作基于观察。

邵乃济:

你说的小班幼儿的动作基于观察,而是否幼儿所有观察到的东西都能用动作表现?

李黎:

不一定,所以孩子的动作表现出了观察还需要模仿。

邵乃济:

儿童如果要模仿,需要怎样的一个情境?

是否老师看到的动作就是孩子看到的?

今天的这个活动有动作的模仿、动作的模拟、动作的创编。

老师今天选择了一个孩子的动作示范给所有孩子看的过程中老师有点急,可以追问: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

原来黄瓜是长长地,尖尖的,那么你们觉得出了长长的、尖尖的,黄瓜还有什么特征?

此时老师应该把一个动作说透,不必急于让孩子进一步创编其他动作。

另外第二个蔬菜是南瓜,老师可以先让孩子观察一下,然后逐一选择孩子上来表现,因为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为中心的,你不能让孩子一边做动作一边观察别人的动作。

因此这个环节的活动老师可以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自己观察他人的动作。

第三个是茄子,茄子和黄瓜的特征有一点相似,是对幼儿的一种挑战,老师可以先让孩子进行思维,在思维的前提下再做动作,就是对孩子能力的挑战其实就在逐步提升。

邵乃济:

另外我觉得老师对节奏的理解很着急。

第一次的节奏是一段音乐律动,在音乐中又融入三种蔬菜,影响了孩子对节奏的关注。

第一段老师可以只让孩子伴着音乐跟着妈妈走,在走的过程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现场表现,并对个别幼儿做适当的指导。

邵乃济:

老师对活动整合的意识基本有,但是整合的时机和方式有些不妥。

第一次数,老师把三种蔬菜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数,我觉得挺有效。

第二次的数有些问题,孩子身上带着那么多的东西还要数别的蔬菜,有点困难。

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做这样的调整:

妈妈来叫叫我买的蔬菜有没有到哦。

黄瓜出来!

黄瓜在哪里?

这个其实就是为你后面买菜的律动活动做了一个铺垫。

活动反思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教有规律。

无论什么活动,老师只要长期构建一套属于孩子经验的基本模式以后的教学活动设计就会更方便。

另外,一切活动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与观察,所以落脚点一定要放在孩子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