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937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docx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

专题五近代中国文明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792年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借口给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寿辰来到中国,并趁机提出如下要求:

划一块地方或一个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将几个城市开口通商、英国货物免征税或少征税。

这些要求(  )

A.乾隆皇帝当场答应以示恩宠B.鸦片战争以后基本得到满足

C.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得以满足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得以满足

解析:

马戛尔尼访华期间清王朝闭关锁国,乾隆帝拒绝交往,故A项错误;材料中马戛尔尼要求割地、通商、协定关税,这些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都得到了实现,故B项正确,C、D项错误。

答案:

B

2.“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

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  )

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

C.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

解析:

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材料观点很显然反对用革命史观评价太平天国,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功过折中原则,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和“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可知评价太平天国需要结合事实做具体分析,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C

3.英国人约翰·濮兰德曾在长时间近距离观察晚清政治运作后总结说:

“官僚统治集团准备丢弃金钱和土地,除了代表显贵们社会等级的傲慢自大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

”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在国际上努力显示其强大地位B.坚持“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

C.“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形象D.有意改善底层人民的生存条件

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说明并不是在国际上努力显示其强大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夷制夷”,故B项错误;“除了代表显贵们社会等级的傲慢自大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说明“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形象,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不予家奴,并没有改善底层人民生存条件的意愿,故D项错误。

答案:

C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  )

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B.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C.防患专制,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解析:

宪政又称立宪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并被一部基本法律约束、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A、B、C三项表述与宪政意识没有关系,排除;民国初年的约法颁布、体制调整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际上违背了法律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以前只要提起当今圣上,人们无不诚惶诚恐,崇敬有加:

可现在,要说起谁要想当皇帝,他的头上可能要挨几个爆栗(头被指头重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辛亥革命的影响D.五四运动的发生

解析: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与人们对皇帝敬畏感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人们对待皇帝的态度联系不是很紧密,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原来人们对皇帝崇敬有加,现在却没有了原来的敬畏感,这主要与辛亥革命把皇帝推翻建立民国有关,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与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有关,与皇帝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

“运动(按:

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

”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质B.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C.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D.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解析:

辛亥革命间接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前清政府已经陷于政治孤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表明他们对列强抱有幻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7.蔡元培曾这样说道:

“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之政治组织……所以民国七年(1918年)夏间,北京各校学生,曾为外交问题,结队游行,向总统府请……我曾力阻他们。

”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先生虽未阻止,但在营救被捕学生出狱后,愤而辞职。

以上材料表明蔡元培先生(  )

A.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B.关键时刻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C.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不过是空话D.认为大学应坚持学术至上原则

解析:

蔡元培先生在五四运动中有无领导作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未阻止学生运动,故B项错误;蔡元培先生认为学生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而不应参加政治组织,体现了他提倡学术思想自由的原则,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8.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这些标语、口号(“武装保卫苏联、武装保卫无产阶级的祖国苏联”等,如图)(  )

A.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解析:

20世纪20年代出现这些标语应当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革命处于低潮,故A项错误;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要求保卫苏联,这与中国革命实际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9.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中,有如下内容:

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一切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活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等。

这份文件产生的影响是(  )

A.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B.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

C.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

从材料关键词“暴力没收地主土地”、“实行民权政治”中可看出是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道路即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材料没有关联,排除;材料中强调中共愿意与国民党谋求合作,根据时间推算即为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解析:

国民党“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企图要求中共交出领导的人民武装,故A项正确;“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目的是拖延时间布置内战,而不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国民党意图以中共交出军队换取政治民主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共的军事威胁,故D项错误。

答案:

1

11.收藏家郑先生藏有“上海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

“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

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

”这表明该厂(  )

A.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

C.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D.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合题中时间“中华民国七年二月”可知,该合同订立于1918年2月,此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据此排除C、D两项;结合“申新纺织厂”“荣宗锦”等信息可知,此经济类型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排除B项。

答案为A。

答案:

A

12.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

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

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C.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材料可以看出,1935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逐渐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这使得官僚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故B项正确;中国官僚资本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A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确实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并非罗斯福新政的翻版,C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这种经济政策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非应对日军侵略威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3.“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题干中:

“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即发展本国经济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所以选D。

A项不能反映出其意图,与培养人才无关,所以B错误。

没有强调与军事工业的辅助关系,所以C错误。

答案:

D

14.下表右栏数字代号处所应代指的生产指数,对应正确的是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时期

1912~1920

13.4%

一战后

1921~1922

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

抗战时期

1937~1945

-2.45%

两党内战

1946~1949

A.①:

-0.68%;②:

-4.5%;③:

8.7%B.①:

-4.5%;②:

-0.68%;③:

8.7%

C.①:

8.7%;②:

-4.5%;③:

-0.68%D.①:

-4.5%;②:

8.7%;③:

-0.68%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抗战胜利后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据此可知③处应是工业生产指数最低的数字,即-0.68%,据此排除A、B两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工业生产指数应比抗战时期的高,故②不会是比“-2.45%”指数低的“-4.5%”,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

15.1943年6月7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

“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

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

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

”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C.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全面解读的能力,难度为小。

注意文章出自1943年6月7日的上海某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

当时上海是沦陷区,日本战事吃紧。

经济统制政策就是要“以战养战”,掠夺中国战略资源为战争服务。

故选C.

答案:

C

16.梁启超强调:

“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反对实行民主制度B.主张提高国民素质

C.深刻批判辛亥革命D.倡导建立精英政治

解析:

根据材料“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知,梁启超主张实行近代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可知,梁启超非常重视实现民主的道路上国民素质的作用,故B项正确;该段材料源自于梁启超1902年《新民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重视培植新的国民,而非个别精英人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7.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

“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

”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理性选择西方文明

C.摒弃儒家伦理道德D.发展教育改造国民

解析:

材料中的立宪泛指民主政治,理论上包括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材料中表达了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时,要把中国传统的“克己”精神与西方民主精神相结合,不要盲目,故B项正确;材料“依吾儒忠恕之道”表明李大钊没有摒弃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点是理性学习西方政治精神,没有涉及发展教育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有学者说:

“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五四运动领导者本身,主张打倒宗教,其实是要回归中国的人文精神。

由于要打倒中国的传统,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转移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资源。

”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B.挽救民族危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漠

解析:

材料“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精神资源”认为新文化运动偏离方向在于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性,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新文化运动偏离方向是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出发而非多数国人,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国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  )

A.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

C.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相符,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前的论战突出在要不要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不是全面反对传统,故B项错误;维新运动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采取托古改制的方式,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后,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0.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

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哀其不幸,怒其不争B.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C.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D.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解析:

根据引文中关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她的婆婆可以卖掉她,她死后要被阎王分尸,因此拿一年的工钱捐了土地庙门槛以洗清身上的“污点”。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由封建礼教决定的。

鲁迅先生就是借祥林嫂的遭遇来揭露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二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

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

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材料三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3)根据材料二简说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

以上思想主张说明了什么?

解析:

根据引注上的时间和人物可以作出时空判断:

是几则关于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下办企业的史料。

设问一要求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可以回忆课文中对张謇的介绍,他是辛亥革命后最有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两大思潮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

根据材料1张謇办厂“为中国利源计”可以得出他办厂的动机为实业救国。

设问二要求根据材料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回忆教科书也可以得知张謇认为办实业要“听之民办”、“棉铁主义”等,如果从材料中剔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如“官业……概行停罢”,“扩张民业之方针”等可以看出张謇主张停办“官业”,发展民办实业。

根据材料3可以知道张謇经济主张的核心内容。

根据“中国内地……资本又不充裕……舍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等语,说明主张引进外资发展中国内地经济,但必须“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设问三据材料2判断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可根据引注标明的时间(1913年10月)可以判断为在北洋政府中任要职。

“以上思想说明了什么?

”根据张謇主张“实业救国”、“维护主权”等,说明他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答案:

(1)主要动机是实业救国。

(2)材料二、三中主张:

基本停办“官业”(官办商业),大力发展民办实业。

引进外资,成立合资公司。

(3)在尊重中国主权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经济,特别是内地经济。

(4)据材料二,张謇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任要职。

说明张謇是中国近代的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

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是在迷惑中反复。

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据材料指出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不同“中国形象”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答案:

 变化:

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

因素及说明:

①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技艺高超,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明清以后,中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从属于西方,当今,发展却有限。

②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了解主要限于感知认识。

近代时更多看到的则是中国的愚昧落后,没看到中国的进步和抗争。

当今看到的更多是中国的崛起,却很少看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与愿望。

(3分)

③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

近代,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突显。

当代,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的国家不愿接受自己被赶超的现实,为遏制中国而故意渲染中国威胁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

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

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

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

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

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

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

……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

……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

……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

……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

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的主要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

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社会条件:

“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八股科举束缚思想:

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的强化。

核心:

初步的反专制的民主与民权思想。

主要目的: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2)观点:

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一次文化启蒙,后期是一场政治运动;政治运动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阻碍思想自由。

特点:

由强调思想解放到把思想解放与民族救亡有机结合。

影响:

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