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934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docx

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

青春期心理 (2008-09-2300:

19:

52)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

青春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而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断乳)。

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

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

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

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

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

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人心向背,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二、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

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

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

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

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

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

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

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

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

父母要注意尊重与信任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的心理,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

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⑴逆反心理

  ⑵人际交往障碍

  ⑶考试紧张综合征

  ⑷自卑感

  ⑸妒忌心理

  ⑹忧郁情绪

  ⑺攻击行为

  ⑻网络成瘾

  ⑼误入不良团伙

  ⑽偷盗癖

  ⑾逃学

  ⑿自杀行为

  三、家长如何应对

  应该说,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如果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要理解、接纳孩子。

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孩子自己也是始科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

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

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做孩子的朋友。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

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

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

那些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气氛与和谐的母子关系。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

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与别人相似。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

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

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

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与年龄相符。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

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

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

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与人相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

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

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

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适度的反应。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

但差别不会太大。

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

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

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

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

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

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思维合乎逻辑。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

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五、青春期心理探幽

  1、青春期心理评析

  对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都有过许多研究。

  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

“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

幼儿断乳意味着与母亲身体的完全脱离联系。

由于急剧而彻底地断绝母乳喂养,儿童陷入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从而给儿童带来深刻的不安。

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

儿童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

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动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

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步入脱离父母的监护,走向一个独立、完整人的过程。

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

  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认为,儿童期是“外界的获得时代”,而青春期则是“内部的获得时代”。

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个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

青春初期,他们常常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而陷入于以反抗、冷淡、横蛮、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

他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到了青春期,人的“身体与心理跟以前相比,大为不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而来的。

他们对于社会的义务感和新的爱情生活,忽然惊醒”,“他们既不了解世界,又不了解本身生理的发展所引起的心理变化。

”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危机时期”。

而心理学家盖脱则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心理学家弋特又称为“疾风怒涛时期”。

  心理学家律留宏认为,青春期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变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期。

  总之,青春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也是精力、兴趣广泛、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期。

在生理上,身体迅速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则是精神逐渐觉醒,这种身心的时差,带来了急剧而复杂、广泛而深刻的心理矛盾、心理动荡。

因而是人生的最关键的转折时期。

  2、青春期心理实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是脑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和物质基础。

青春期是一个人大脑从生长发育走向日趋成熟的时期。

结构上的成熟,也就保证了功能作用的发挥。

从而,才有青春期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脑虽然如此重要,但是单有大脑本身还不能产生心理,因为人脑的条件反射总是在外界的刺激作用才能形成,人的暂时神经联系是按照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或得到改变的,也就是说,人脑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所以,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所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自觉反映,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按照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利用自然、改变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独有的行为表现,是最高形态的心理。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像镜子照物那样的机械的映照。

人对于当前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是与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知识领域、道德水准与个性特点等方面相联系的,都是同他当时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相联系的,因而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外界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由于立场、观点不同,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由其外部条件状况和个体成熟程度所决定或制约。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对人来讲,客观现实包括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是对人的心理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影响。

20世纪,印度发现的“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精心的教育,但是智力低下,就是一个明证。

  总之,青春期心理实质就是发育成熟时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青春期心理特征

  ①、身心发展时差错位

  在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急剧的生理成熟不相适应,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

从而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

个人要求与依赖关系,自我设计与师长要求,理想目标与现实可能,个人消费与经济能力,性爱意识与社会行为,这种主观上欲求与客观上可能的心理矛盾,引起了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安。

因此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②、智力发展迅猛活跃

  所谓智力,一般说来,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人总是在年轻的时期最有活力。

不少事实证明,有很多人在他们未成年时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成年之后却反而平淡了。

这说明,青少年时期在一个人智力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青春期的思维发生了质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也必然会影响和制约其他心理现象发生质的变化。

  ③、情绪发展强烈多变

  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引起对事物的好恶态度,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

我国古人称这为,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虽与人体的生理唤醒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受社会生活所影响,受人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所制约。

  青春期情绪发展的特征是:

(1)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表现为寂寞与孤独,忧虑与不安,以及苦闷与忧郁;

(2)憧憬未来并富于幻想;(3)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

  可以认为,人到了青春期,既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象一艘航行在变幻莫测大海里的航船,随时都有遭到风暴袭击的危险。

这种难以驾驶的情绪和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恼闷心情,就构成了青春期男女情绪和情感的典型特征。

  ④、个性发展可变可塑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的总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心理学认为,在青春期,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形成独特的个性起着重大的作用。

  青春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

(1)认同感逐渐扩大;

(2)价值取向开始形成;(3)闭锁心理开始出现;(4)兴趣范围逐渐扩大;(5)评价能力不断发展;(6)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⑤、自我发展突出高涨

  人的自我发展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与制约。

而自我意识则是人们对人生对自己逐渐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价值观、自我认识能力,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去探求人生道路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

企图和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

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长者平等相待,希望父母和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

  总之,到了青春期,人们开始注视自我、关心自我、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自我。

  ⑥、情爱发展单纯幼稚

  在青春期,情爱包括友情、育情、爱情等多个方面。

  友情,反映为对同学、同志的情爱。

青春期与儿童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专注性和稳定性。

到了后期,友情甚至会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浪漫性,讲“义气”,较“虔诚”。

  育情,反映为对父母、师长和抚养、教育过他们的人的情爱。

青春期,表现为有一定的感恩性和真诚性。

  爱情,反映为对异性的情爱。

这是人类特殊的感情,是复杂的精神表现之一,是青春期男女追求和探索人生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性意识的出现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正式初恋之前,往往会有一个爱情发展的早恋阶段,具有性的痴情性、轻信性和幻想性。

在青春期,由于他们尚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爱情,正确的恋爱观还没有形成,双方的社会地位又不很稳定,节操观念与法制观念较为缺乏,只是凭借着单纯的对异性追求和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求,因而早恋乃至初恋往往是不成功的,甚至是痛苦的。

  ⑦、交际发展自主自锁

  在青春期,交际逐渐扩大。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与自己交往的人,选择与自己投合的朋友,且常常会排斥旁人的议论、影响与干预。

因此带有明显的自主性、自锁性。

  一般说来,青春期的交际发展中,起作用的是兴趣相同、性情相投、思想共鸣、甘苦共享等思想感情因素。

  ⑧、理想发展起伏不定

  所谓理想,是指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

富于幻想、探索人生、憧憬未来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之一。

他们渴望走向社会,确立个人和社会的理想,勇于开拓创造,敢于冲锋陷阵。

  理想受到人生的制约。

理想的产生有赖于个人生理的成熟、社会的要求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发展这三个基本条件。

生理是一种前提条件,后两者才是有决定意识意义的因素。

在青春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不高,对社会要求的理解比较粗浅,加上情感不够稳定,意志力比较薄弱,因而他们的理想往往带有更多的一时冲动与情境激励,个人色彩较浓,起伏波动较大,容易受境遇影响而变化不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