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860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docx

届文言文实词教案

2018届高考复习专题之文言文阅读(教案)

课题: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盘点词类活用的几种形式,回顾复习课内知识点。

教学难点: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周左右

教学过程:

【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点有: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式、断句、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分析。

其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多为“常见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我们以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根据上下文意限制判定该实词的义项。

主要有:

(一)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偏义复词4.通假字

5.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二)文言句式主要考查: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三)文言虚词考查十八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教案以《全优课堂》文言文实词部分为蓝本,适当增添了一点练习题

第一课时一词多义(对应资料P163—P165)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的理解:

(1)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

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①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②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如说:

“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

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

如:

“道理很深。

” ②深厚,深刻。

如:

“友谊很深。

” ③时间久。

如:

“夜深人静。

” ④浓,重。

如:

“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③词的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④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

依据条件,准确判断”)如: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要求熟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

(2)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

手和脚

比喻义:

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

头和颈

比喻义:

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除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逝去)(《元日》)

解析:

义项间的联系:

“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3)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身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身体”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亲自”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自己”“自身”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身孕”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性命”

解析:

身: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精要点拨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

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

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

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2.紧扣语境推敲解

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狡猾。

(贬义词)

(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聪明。

(褒义词)

精要点拨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

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3)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

“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

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

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

如“亡”字由逃跑不见,引申出了物的丧失不见和人的死亡。

丧失物质

亡:

逃亡、隐避(本义)     死亡     灭亡(引申义)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

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与武士,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

《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因果引申,如“好”,“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

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

去(本义“距离”—离开—废除—舍弃)

4.要集中记忆。

(见120个实词表)

(4)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

(2)连辟公府不就(     )

(3)一蹴而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乃谢客就车(     )

[答案] 

(1)接近,依靠 

(2)赴任,就职 (3)成功,达到目的 (4)即,就 (5)走向,走上 (6)上,登上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3)秦贪,负其强(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答案] 

(1)背东西,以背载物 

(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负 (5)违背,背弃 (6)失败 (7)覆盖

第二课时古今异义(对应资料P165-P167)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今异义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

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

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

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

如“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如: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祖父:

今义:

父亲的父亲,即爷爷;句中古义:

祖辈和父辈】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

今义:

很,十分,;句中古义:

不同寻常的】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今义:

不管,不论;句中古义:

更不必说】

④吾从而师之。

【从而:

今义:

表结果目的的连词;句中古义:

跟从并且】

⑤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今义:

虽然;句中古义:

虽然这样】

⑥可谓智力孤危【智力:

今义: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句中古义:

智谋和力量】

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

今义:

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句中古义:

前例、旧事】

⑧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无聊:

今义:

精神空虚,没有寄托;句中古义:

没有依靠】

⑨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今义:

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句中古义:

指出来给……看】

⑩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

今义:

向前迈进;句中古义:

上前献上瓦罐】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 

(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

(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

(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

第三课时偏义复词(对应资料P167-P168)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偏义复词

一.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特殊实词多关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

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

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

“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也不少,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如: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

“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虽说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比例不是太高,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

如何掌握呢?

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

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

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

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

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

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二.试题分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

A项出入:

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

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

C项婚姻:

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

D项存亡:

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2.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

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

“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3.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其日牛马嘶(     )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

(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7)蟪蛄不知春秋(     )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答案] 

(1)否。

小小大大之意。

(2)是。

偏义在“马”,“牛”为衬字。

(3)是。

偏义在“亡”,“存”为衬字。

(4)是。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5)是。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6)是。

“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7)否。

春天和秋天。

(8)否。

“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

第四课时通假字(对应资料P172-P173)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1.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和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

“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

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案:

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罢:

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 

颁:

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板:

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暴:

“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

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 

杯:

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 

倍:

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

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 

二、试题分析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

如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

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兹”是“这”义,不通假。

②“兹”,通“滋”,更加。

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