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790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课稿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定义:

中共中央〔XX〕1号文件: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地出发,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由来

  1、陶渊明的《桃花园记》

  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生产发展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生活宽裕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村容整洁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乡风文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管理民主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濑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

  中国农民问题主要是"贫、愚、弱、私"

  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绝大多数人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

  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经济、教育、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以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以文艺教育救愚,生产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改造"

  三年过渡时期,初级社和高级社、人民公社,主要是强调农村生产关系的改变。

私有的土地变集体土地,个体经营变成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统一经营。

1956年-1967年农民发展纲要通过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整个生产的发展,进而改变农民的生活。

  3、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农村建设

  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的中央1号文件、小康社会

  XX年到XX年三个中央1号文件

  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提出"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五个统筹"并将统筹城乡发展作首。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两个趋向"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扶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通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通性的趋向。

  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是战略决策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过程。

统筹城乡是战略思想,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具体化。

  "桃花园记"中陶渊明是一种想象和期盼

  "二十三十年代"是一种试验与希望

  五十年代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

  "小康社会"是自然经济理论的升华

  全面小康是奋斗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种具体的科学的实施手段

  制定了科学的标准:

五句话20个字,明确了具体建设内容:

五种建设

  5、韩国的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建设"三部曲"。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

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

城乡收入差距巨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

  第一阶段:

"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工程,如桥梁、公共浴池、饮水工程、洗衣池、修筑河堤、乡村公路、新农村会馆等,让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要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一定数目的水泥和钢筋支持这些项目。

1970年12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主要措施是免费向全国3万余个村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25kg,主要用于修建农村用水系统、供电系统和通信设施、改建村庄和修建乡村道路等,同时政府还确立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扶持原则,免费水泥只发给农民参与程度高的村,对那些达到要求的村,政府第二年再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村,第二年则取消相关供应。

  第二阶段:

1973年,政府开始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分类,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村,新农村运动的内容是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自助精神;二类是自助村,运动的内容是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改善村镇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收入;三类是自立村,运动的内容是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鼓励和指导农民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指定生产标准,组织集体耕作,建立标准住宅,修建简易供水、通讯和沼气等生活福利设施。

  第三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由运动初期的政府提倡、督导,带有很强的"官办"性质的运动,变成了目前的完全由全民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并且提出了新世纪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新农村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韩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实现了经济起飞,城乡发展的差距大为缩小。

XX年,韩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

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内容的韩国"新农村运动",也就成了其国内带来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洲国家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基金会、以基金会这种金融企业为主体,筹集资金,专门用于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开发,特别是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开发。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1号文件:

"脆弱、滞后、突出"、"两个必须"、"两个才能"、"一个具备"。

  脆弱: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滞后: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两个必须: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两个才能: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一个具备: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由

  刚才已经说明了,中央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发展的方向,而这次的提出则是既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又把它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任务。

  1、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保证中国的农业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农民的增长方式、逐步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

  XX年我国粮食生产虽然恢复到了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2、必须很现实也很客观地承认,我们现在的城乡差距还是在继续扩大。

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X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7283元,相对差距是:

1,而且尤为严重的是,这个差距是呈扩大趋势发展。

1978年发展人均纯收入134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

1983年1:

,1990年1:

,1995年1:

,XX年1:

,并且全球只有3个国家超过1:

2。

同时收入的增长速度城镇是农民的2倍,1990年至XX年,城镇增加110%,农民增加62%。

财产差距:

1996年城镇人均储蓄8831元,农村1025元;1999年,城镇11570元,农村1600元。

生活水平差距:

1999年城镇人均消费6796元,农民人均消费1927元;城镇每百户彩电台,电冰箱81台,洗衣机台,农村每百户彩电台,电冰箱台,洗衣机台。

另一方面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就是农民要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品,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这些方面和城市差距非常大,甚至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每个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平均为元,而农村只有元,最高的上海达元,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元,农村为元,最高的上海元。

  表1农村消费结构比重变动表单位:

%

  消费项目1985199519981999XXXX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

  消费项目1985年-1995年占比变化1995年-XX年占比变化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

  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XX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实际增长

  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实际增长(%)

  

  

  

  

  

  

  XX年

  1-3季度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实际增长(%)

  

  

  

  

  

  

  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XX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31990-XX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单位:

  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支出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3、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XX年,我国GDP为万亿元,财政收入为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XX年GDP已增加到万亿元,财政收入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亿元。

  4、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

XX年,我国社会消费吕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宗旨就是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这种发展差距。

要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作为公民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

  1、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句话: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XX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3、五个必须坚持: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4、"五要五不要":

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五大目标: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2、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3、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4、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5、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大难点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谈到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几乎是所有研究、关心和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广大基层干部首先提出来的问题。

  一是政府的扶持。

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列出了五大:

①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②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要高于上年;③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④土地出让金;⑤多方的资金。

  二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三是"三农"自身的发展。

  把解决"三农"问题的视野,从单纯的工业化、城镇化拉回到农村,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工业和城市非农产业不断向农村渗透,在农村寻求和建立产业支持。

  2、农民增收乏力。

  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种植养殖业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

  劳动力转移性增收难,政策性增收难。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4、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华西村给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195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平方公里。

从XX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倍、城镇居民的倍。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XX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西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

华西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

其发展经验给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可认,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

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他农村一样能够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

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

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他偏偏要收参观者十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为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

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

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

吴仁宝曾说:

"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

"他还说:

"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

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产党员?

"几十年来,在"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

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58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XX万个乡镇企业之首,XX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村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启示之四,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

过去,我们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虽然在消除两极分化、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和群众就医问题等方面有巨大的贡献,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农村大包干灵活的生产方式虽然有利于释放人们的热情、干劲,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村级经济薄弱使农村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差;社会救济、社会扶持基本上依靠村民个人的少量募捐和政府的财政性拨款,很难大面积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

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

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持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这样的组织虽不同于过去的人民公社,但只要引导得好,却完全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华西是一个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标本和模板。

领悟到华西发展的精髓,汲取华西创业的经验,像华西人那样拼搏奋斗,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一定会大大加快。

  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XX年3月21日召开了全县农村工作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全面进行宣传发动,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小组和办公室。

  1、产业发展指导工作组

  2、村庄建设规划指导工作组

  3、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工作组

  4、文明新风建设指导工作组

  5、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工作组

  6、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工作组

  7、领导小组办公室

  明确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塑造新风尚、培养新农民、构建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为目标,切实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广大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总体目标:

着力抓好10个示范村的建设,带动全县三分之一的建制村的规划编制和20%的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

到XX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5%;40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实现村村通,4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0%,使用清洁再生能源的农户达30%;创建和谐平安村90%以上,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达到80%以上;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3、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①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产业。

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村庄,。

③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农民。

④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塑新风尚。

⑤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构建新机制。

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创造好班子。

  深化一个认识,注重两个强化,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1、深化一个认识: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有利性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

建设和谐新嘉禾,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在农业,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

  "一慢、二弱、三低":

"一慢",即农民收入增收缓慢。

"二弱",即农业基础脆弱,旱涝保收的稳定性较差;农业保护和支撑能力较弱,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成熟缓慢,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三低",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非农产业发展不快,工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主导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外向度低,农业外资项目不多,出口农产品少。

  2、注重两个强化:

注重强化机制保障、强化示范带动。

  3、三个结合:

坚持争取上级支持与激活自身内力相结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

  4、突出四个重点:

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基础建设、乡风文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