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4469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docx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2学时

第1、2课时

章节题目绪论、生长发育1课型理论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提纲

教学要求:

1.了解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2.熟悉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各期特点和保健原则。

4.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规律。

教学内容:

1.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儿科护理学的特点。

2.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3.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4.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5(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儿年龄分期、各期特点和保健原则。

生长发育的概念、规律。

难点:

教学实施手段及教具运用:

讲授、提问、讨论

推荐参考书及预复习任务:

复习绪论,预习第二章生长发育,包括体格发育的各项评价指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以整体护理概念为基础,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疾病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不断成长中的小儿。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在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表现及预防等方面都与成人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儿科护理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特殊需要。

一切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保健的内容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包括正常小儿身心成长方面的保健、小儿疾病的临床护理与预防、护理科学研究等。

从年龄范围来说,应从受精卵至青少年时期。

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规定,临床多以初生至14周岁作为儿科的就诊年龄范围。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学不仅涉及医学科学,而且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照顾患儿生活和疾病护理,发展为全面照顾患儿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由单纯的患儿护理扩展为包括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其任务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都来承担儿童的预防、保健和护理工作。

其对象不仅是医院就诊的小儿,而且还包括家庭、社区的小儿。

因此,儿科护理学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必须将科学育儿知识普及到每个家庭及社区,并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同学们通过学习获得对健康小儿和患病小儿进行整体护理的认识,以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身心健康,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儿科护理学的特点

一、儿童生理功能特点

(一)解剖方面

小儿体格不同于成人。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骨骼、牙齿的发育和脏器的位置均有其年龄特点,不同系统和器官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

只有掌握小儿正常的发育规律,才能判断小儿的发育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偏差,寻找原因,做好保健工作。

(二)生理方面

小儿年龄越小,生长越快,所需营养物质和水分相对比成人多,婴幼儿消化系统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腹泻、呕吐、营养缺乏等健康问题;婴儿代谢旺盛,水分占机体的比例相对较大,而肾脏功能尚未成熟,故比成人容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

小儿脉搏、呼吸次数也比成人快,其血压、周围血象、液体成分等,均与成人有区别。

儿科护理人员需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对收集的护理资料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

(三)免疫方面

小儿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未健全,防御能力差。

新生儿因母血中IgM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IgM水平低下,易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

但有些传染病如麻疹、腺病毒感染等在最初数月却很少见,因为母体的IgG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暂时形成被动免疫,在生后3,5个月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IgG要到6,7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婴幼儿期分泌型IgA(SIgA)也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的活性和白细胞吞噬能力都较低,在护理中应特别注意消毒隔离。

二、儿童心理社会特点

在心理方面,小儿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小儿大脑结构和功能均不成熟,其思维与成人差别大,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儿的心理发育过程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但小儿往往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差,多不能合作,依赖性强,尤其在患病时更需要大人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在护理中应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与小儿的父母、幼教工作者、学校教师等共同配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心理发育特征和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三、儿科临床特点

(一)病理方面

由于小儿生理功能不够成熟,相同的病因在不同年龄可引起机体不同的病理改变。

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在婴幼儿多是支气管肺炎的病理改变,而在年长儿和成人则是大叶性肺炎的病理改变;维生素D缺乏时婴幼儿患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软骨病。

(二)疾病方面

小儿的疾病种类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较成人多。

且患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往往起病急、来势凶猛,局限能力差,易并发败血症,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中毒性脑病和水电解质紊乱。

新生儿及体弱儿严重感染时,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如体温不升、拒食、表情呆滞、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或不增等,并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此外,小儿病情发展快,易反复波动,变化多端,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三)诊治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小儿患病种类、身体表现状况均有不同特点,因此,在诊断时应重视年龄特点。

例如惊厥,在新生儿时应多考虑与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个月以内婴儿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3岁小儿则以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性大;3岁以上年长儿的无热惊厥则以癫痫为多。

此外,年幼儿因不能主动反映或准确诉说病情,在诊治过程中,应详细向家长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因此,细致的护理、敏锐的观察非常重要。

(四)预后方面

小儿患病后若得到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好转恢复也快。

由于小儿各器官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强,疾病恢复较快,后遗症也较成人少见。

反之,在新生儿、体弱危重患儿,病情变化也迅速,若救治不及时易造成突然死亡。

应加强监护,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以挽救患儿的生命。

(五)预防方面

很多小儿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由于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管理,已使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伤寒等许多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下降;由于重视儿童保健工作,宣传和普及科学育儿方法,增强小儿体质,使营养不良、肺炎、腹泻等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对新生儿及早筛查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及早发现视觉、听觉障碍和智力异常,并加以干预和矫治,以防止发展为严重残疾或伤残。

因此,预防工作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计划免疫是儿科预防工作的重点。

(六)小儿护理方面

健康小儿和患病小儿护理的内容和时间都比成人多,且年龄越小,越需精心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针对小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小儿多动、好奇、模仿性强,但缺乏经验,安全问题需特别注意;住院后因自由活动受到限制,再加上陌生的环境及各种检查、治疗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刺激,均会使患儿产生紧张、不安和恐惧。

儿科医护人员不仅要使病房环境舒适,更要主动关怀、多接触患儿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儿感到与在家一样受到重视和爱护。

相互接触与抚摸是婴幼儿的一种特殊的先天需要,不能以食物来替代,只要病情允许,护士应定期、多次地搂抱和抚摸患儿,以解除其“皮肤饥饿”。

护士在进行各种处置之前,应在患儿能理解的基础上,耐心地讲清目的、方法以取得其合作,切勿采取强制、恐吓、说谎等不恰当的方法。

在护理工作中除基础护理外,应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特点,关注小儿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指导、疾病护理和家庭支持等服务。

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不仅要满足小儿的生理需要,还应维护和促进小儿心理行为的发展及心理的健康;除关心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协调平衡外,还应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

状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应重视环境带给小儿及家庭的影响。

儿科工作者应自觉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尊重小儿的人格,保障小儿的权利,促进小儿生理、心理、道德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第三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祖国医学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与护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学发展史和医学典籍中关于小儿保健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记载较多,如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儿科病症已有记录;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小儿的发育过程,提出了小儿喂养和清洁等方面的护理原则;宋代医家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养子十法,如小儿背部、腹部、足部要暖。

头部、胸部要凉”。

《活幼新书》说“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指出了过饱、过暖的不合适。

这些都是古人育婴的经验,在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并逐渐发展,各国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教会医院并附设了护士学校,医院中设立了产科、儿科病房及门诊,护理工作重点放在对住院患儿的照顾和护理上,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护理事业和儿科护理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儿童健康十分重视,从推广新法接生、实行计划免疫、建立各级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提倡科学育儿,直至形成和发展了儿科监护中心等专科护理,儿科护理范围、护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提高。

小儿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病死率亦迅速降低,小儿体质普遍增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恢复了中断30余年的高等护理教育,90年代始又开展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儿科护理人才,使儿科护理队伍和护理水平向高层次、高素质方向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儿科护理学已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范围、任务涉及影响儿童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儿科护士已成为儿童保健的主要力量。

为此,儿科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护理手段,发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节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随着儿科护理工作领域从医院向家庭、社区及学校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名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

(一)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由于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生活尚不能自理。

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帮助小儿在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护理照顾。

如在营养的摄取、药物的给予、心理的支持、感染的预防等方面给予帮助,满足小儿身心需要。

(二)护理计划者

为了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发育,护士必须运用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收集小儿的生理、心理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等各方面的资料,全面评估小儿的健康状况,找出其健康问题,并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小儿的痛苦。

(三)健康教育者

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纠正其不良行为,寓教育于护理之中。

同时护士还应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他们能够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四)健康协调者

护士需联系并协调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相互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使诊断、治疗、求助和儿童保健工作得以互相协调、配合,以保证小儿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

如护士需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