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660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docx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

学案博苑

2011-09-102216

5d56b7b40102drmj

                              高考古典诗词对比鉴赏题型解题训练学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很有感染力。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

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大意对即可)

3.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

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

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

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1)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

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

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

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

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

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⑴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⑵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⑴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

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

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

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

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⑵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10、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

侧重以动写静。

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侧重动静结合。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

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

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                                                                                

(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

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答                                                                  

答案 

(1)《琵琶行》 《长恨歌》

(2)“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

“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3)“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

“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心境不同。

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做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②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

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

诗中借指船工。

②临圻(qí)地名。

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

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②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送别   杨柳

②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15、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

“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1)“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

其中“摇”、“滴”两个动词用得极神奇,请对这两个字的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2)“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尾联话中有话,请你结合全诗品一品。

                                                               

答案 

(1)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以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

“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生,反映出想象的奇特。

(2)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

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含蓄地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

1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