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603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

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也是同学们能够轻易抓住分数的一个重要板块。

为了帮助同学们科学备考、智慧应试,我们现对其命题特点、趋势和备考做一指导。

  一、命题透视

  透视2018年高考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省(市)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可以探究出其在命题上的如下三个特点

  1.选材文本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文体。

  9份试卷中,全国新课标I卷、全国新课标II卷、全国新课标III卷、山东卷、天津卷等5份试卷选用了人物传记类文本(含自传性文本),且以二十四史为主;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等4份试卷则选用了文学性比较强的散文或论述类文本。

  2.考点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化常识、文言断句、文句翻译、信息筛选及文意理解(分析概括)等。

  3.试题命制

  

(1)题型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化常识、信息筛选等试题一般为选择题;文句翻译一般为主观题;文言断句、分析概括等试题,全国卷为选择题,自主命题省(市)卷为选择题或主观题。

  

(2)题量全国新课标I卷、全国新课标II卷、全国新课标III卷、江苏卷、山东卷均为4题,浙江卷、上海卷均为5题,北京卷、天津卷均为6题。

  (3)赋分全国新课标I卷、全国新课标II卷、全国新课标III卷均为19分,北京卷、天津卷均为23分,山东卷为22分,浙江卷为20分,江苏卷为18分,上海卷为13分。

除上海卷以外,其他8份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所占权重均在10%以上。

  通过对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考点、试题命制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可以探寻出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如下三点趋势

  1.选材每份试卷都形成并保持了各自选材的稳定性。

如全国新课标I卷、全国新课标II卷、全国新课标III卷,近三年来都从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中选材,浙江卷、江苏卷则都从文学性比较强的散文中选材。

  2.试题命制每份试卷的考试内容、题型、题量、赋分都按照《考试大纲》及其各自的《考试说明》确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除个别试题的考试内容、顺序、赋分略有微调以外,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3.热点预测

  

(1)文意理解(分析概括)、文句翻译为必考点,而且文句翻译赋分之高远非其他考点所能及,应引起高度重视。

  

(2)全国卷对自主命题省(市)卷产生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应引起高度关注。

全国新课标卷从2018年开始对“文言断句”考点进行考查,山东卷从2018年起也对其进行考查,天津卷则从2018年起也对其进行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从2018年开始对“文化常识”考点进行考查,江苏卷2018年也对其进行考查。

  二、真题回放

  (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

^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

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思路点拨解答文言断句题目,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把握语句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找出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

第三步,对比分析找出正确停顿点。

确定语句的停顿点,可以从语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第四步,根据能够准确把握的停顿点,对比选项内容,最终确定正确的断句选项。

比如“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与“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从后文看,“混”是专有名词,即“谢混”,“所继叔父”是谢弘微和他的关系,用来修饰“混”。

由此分析,“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断法有误。

据此排除B、C两项。

再如“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与“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有子如此”前省略主语“你”,即谢弘微的父亲谢思,其前应断开。

据此可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文化常识的储备。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解释不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需要将各项内容代入原文,仔细比对。

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翻译文言语句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语句切分为词。

第二步,把语句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翻译出来。

这里要关注两点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思,只能意译的词语要尽可能简洁、准确。

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将一一对应翻译的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词语等。

(1)句的采分点有以下五个①“严正”翻译为“严肃正直”。

②“循”翻译为“遵守”。

③“党”翻译为“亲族”。

④“常”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常礼”。

⑤全句语意的贯通。

(2)句的采分点有以下五个①“臧否”翻译为“褒贬”。

②“言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

③“它语”即“语它”,翻译为“说其他的事”。

④“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乱,岔开话头”。

⑤全句语意的贯通。

  参考答案

  1.D2.B3.B

  4.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参考译文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

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

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

谢弘微本名为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代替名字。

谢弘微孩童时代,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到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的人,有这样的儿子就足够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

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称他为微子。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的家事委托给谢弘微。

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如同处理公务,一枚钱一尺帛的出入,都有文簿记录。

高祖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

从谢混死到此时已经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旧时有所增加。

本族外姓的亲戚,出家的和世俗的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景,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

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为文学。

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

守丧以孝顺著称,服丧期满超过一年后,谢弘微仍然吃素食。

谢弘微的哥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为哥哥长期吃素食,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然脱去,仍不吃鱼和肉。

谢弘微少年丧父,侍奉兄长如同父?

H,兄弟之间极其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

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

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算得上最为鄙贱的事情。

现在财产多就分用,少就共用,不至于穷困就可以了,身死以后,哪里还去管它。

”元嘉十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皇上极为痛惜,让左右二卫千人营办丧葬事务,一直到丧事完毕。

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三、备考策略

  对文言文阅读板块的复习备考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坚持“细水长流”的方针,实施“四以”策略  

(一)以“纲”为纲

  这里的“纲”是指《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它不仅是高考命题的风向标,而且也是复习备考的指挥棒,它明确界定了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及结构,如2018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就将“常见文言虚词”明确规定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

只有以“纲”为纲,才能聚焦发力,不做无用功。

  

(二)以“本”为本

  这里的“本”是指课本,文言文阅读考查“万变不离其宗”,其娘家还在课本,无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和例子,如在文言虚词的考查中,命题者常采用将选文和课本中的文言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

只有以“本”为本,打牢“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

  (三)以“卷”为式

  这里的“卷”是指高考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省(市)卷,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模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要作出重大调整,一定在当年的《考试说明》中进行明确的说明。

为此,在复习备考中,要吃透高考试卷,把准文言文阅读文本和试题的长度、难度,并以高考试卷为范式,命制习题和试题。

只有以“卷”为式,才能确保训练的对位度和模拟的全真性。

  (四)以知识支撑能力

  虽然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制贯彻的是“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但是就文言文阅读而言,“能力”是要靠“知识”来支撑的。

只有在厚实的知识高原上,才能矗立起能力的高峰。

如果不知词义,不明语法,不晓文化,无论有多强的能力,面对文言文阅读试题也是一筹莫展。

“熟”才能生“巧”,只有在平时的早读晚练中把知识积淀的苦功下足了,才能生成出过硬的阅读能力。

  四、技法点拨

  为了帮助同学们精准快捷地解题、作答,现结合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对有关考点的突破技法作如下点拨

  

(一)文言实词意义推断五法

  1.形训推断法。

根据汉字中形声字、会意字的形旁或义符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其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据此可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3.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或句子作结构分析或成分分析,可以推断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4.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上下文之间往往有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揣摩、分析语境可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5.成语推断法。

根据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词义可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2018年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启禀告

  解答该题可以使用语法推断法。

对A项作成分分析可知,“从舅尚书王筠”是主语,“其有佳致”(王筠的看法)是宾语,“奇”处于主语、宾语之间,当为谓语,而“稀奇”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可以推断出A项的解释不正确。

该句中的“奇”是一种特殊用法,根据句意,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解释为“对……感到稀奇”。

  再如2018年浙江卷第1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解答该题可以使用语境推断法和成语推断法。

根据文中语境,作者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机遇,所以认为“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机遇,真是值得珍惜”。

因此,B项将该句中的“可惜”解释为“令人惋惜”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值得珍惜”。

C项中“微”的这一解释可以从成语“微言大义”中“微”的解释推断出来。

  

(二)文言?

词意义和用法推断五法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可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从而挑选出正确答案。

  4.句例推断法。

运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虚词在新的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5.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我们据此可以从一个熟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相同位置的另一个生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2018年天津卷第9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B.或以书丑得鞭

  盘盘焉,镅桑?

蜂房水涡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D.俗材因其微过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其孰能讥之乎

  解答该题可以使用句意分析法。

C项中的两个“而”均处于句中,为连词,至于表示什么关系,则需要通过分析句意来确定。

“处逸乐而欲不放”一句中,“而”前面讲的是“处在逸乐之中”的条件,后面讲的是对自己的要求“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优越条件”与“严格要求”之间构成的是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中,“而”前面讲的是“路上有饿死的人”的灾情,后面讲的是“不知道打开粮仓分发粮食”的对策,“严重灾情”与“消极对策”之间构成的是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故C项为正确答案。

  再如2018年北京卷第10题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有侯王B.三代之兴

  争必以利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D.袭封而争位者

  而诸侯之论废矣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解答该题可以使用语境推断法。

C项中的两个“而”均处于句首,为连词,至于表示什么关系,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的前句是“……理固当然……所谓不失时者……”,由此可知,学者和士大夫的非议是违背常理和时势的,因此该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而诸侯之论废矣”的前句是“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由此可知,柳宗元发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的议论之后,其他人的那些关于分封诸侯的议论就都被废弃了,因此该句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故C项为正确答案。

  (三)文化常识甄别五法

  1.比对法。

调用从教材注解、课外阅读文段中积淀的文化常识对解说进行比对甄别。

  2.串联法。

将与考查点相关的文化常识串联起来甄别。

  3.排序法。

将年龄、科举等序列化的文化常识罗列出来,有序排列,甄别是否错位。

  4.疑今法。

高度警惕按照现今社会情况作出的解说,以防以今释古。

  5.细节法。

既浏览总体的解说,更关注细节的解说,出错点往往设计在细节上。

  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II卷第11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答该题时可用疑今法。

B项中“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的解说就是按照现今社会情况对“考”作出的解说,而“考”在古代社会的案件审理中是指“考问”环节(“考”通“拷”)。

  (四)文言文断句的五个抓手

  1.借助语感断句。

断句前后要反复默读句子,确保所断的句子语义、语脉、语气通畅。

  2.借助虚词断句。

有些虚词在句首、句中、句尾的位置相对固定,抓住这些虚词将有助于断句。

  3.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时要遵从古代汉语习惯。

  4.借助对话断句。

文言文中的“曰”“云”等字往往是人物的对话或文章的引文标志,据此可以快速断句。

  5.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互文、反复、顶真等修辞,各有其语言上的特点,可据其各自特点断句。

  如2018年江苏卷第21题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而后来卑鄙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解答该题时可以借助句式断句。

“胡……也”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表疑问(为了提示同学们,试题已标明了问号),所以“胡”前应断开。

  再如2018年天津卷第11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解答该题时可以借助修辞断句。

“才高”与“口辩”、“不尚”与“不好”、“苟作”与“谈对”都是一一对应的,由此判断,开头两个句子应该是字数相等、结构一致的对偶句(或“整句”)。

故C项为正确答案。

  (五)文言文翻?

g的五个注意

  1.注意直译为主。

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古今异义。

有些词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意义迥异,切忌以今释古。

  3.注意词类活用。

有些词语有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必须体现其活用特点。

  4.注意特殊句式。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在翻译时须作出调整;省略句则须补出省略成分。

  5.注意句子语气。

文言文强调因声求气,翻译中要注意句子的语气。

  如2018年江苏卷第8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译文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译文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逝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解答该题时应注意古今异义和句子语气。

(1)句中的“北面”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是古代学生敬师之礼,面向北下拜,在该句中应翻译成“以……为老师”,而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北面”。

(2)句中“盖其性之笃厚然也”的语气是一个得分点,它是感叹语气,而不是判断、肯定等语气,必须翻译出来。

  再如2018年山东卷第13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译文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叔陵一向钦敬他,不怪罪他。

  解答该题时应注意特殊句式。

“辄辞[以疾]”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在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之调整为“辄[以疾]?

o”;“弗之罪也”是宾语前置句式,在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之调整为“弗罪之也”。

  (六)文言文信息筛选的五个雷区

  1.对象错位。

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

  2.方式误导。

只关注人物的某种品质,而忽视题干对刻画方式的要求。

  3.内涵不清。

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似是而非。

  4.主旨杂糅。

不按照题干指向的要求筛选,“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

  5.进程混乱。

不能理顺事件的进程,将“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

  如2018年北京卷第14题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

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答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答该题时应谨防方式误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