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599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份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5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垒砌(qì)围墙宛如修筑城堡,开辟畦圃仿佛拓展疆域,栽种荫(yīn)庇后人的参天大树犹如造就英才,培植色香俱佳的奇花异草真不啻倡导文艺。

B.这乐曲起初迷惘而缠绵,靡(mǐ)丽而幽深,绵邈而隐晦,后来却令人觉得沉重的叹息中有舒展和妩媚,美在悲怆(chuàng)的解脱、忧郁的抚慰。

C.论辩是双方立场、观点的对峙、碰撞,只有据理力争而不强(qiǎng)词夺理,辩驳诘难而不斥责攻讦(jié),才能不致使言辞交锋演变为义气之争。

D.蓬头垢(gòu)面的沈巍,意外蹿(cuàn)红,成为“流浪大师”,引发网民蜂拥而至,蹲守猎奇追捧蹭热度,突如奇来的关注演变为哗众取宠的喧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甲】《流浪地球》因口碑和票房双高,引起了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梅隆等人(曾执导《终结者》《阿凡达》等)的关注。

而后,导演郭帆受宠若惊地向“卡神”致敬的举动,恰是《流浪地球》难脱好莱坞科幻大片风格的写照。

【乙】该片地球灾难的场景布置、拯救世界的人物塑造都是好莱坞的翻版——“灾难与爱”叙事模式的再现。

这些因素都是科幻片在北美和中国屡试不爽的商业保障。

《流浪地球》诚然充满美国式叙事和特技的痕迹,但也有独特的中国式情怀。

美国模式是灾难往往源于外星人入侵或人为因素,并以丢弃地球、殖民其它星球、寻找新家园为结局。

【丙】而《流浪地球》中的灾难源于太阳衰老,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地人”的诠释;其处理方式是带着地球“流浪”,凸显了中国“根文化”:

不离不弃的家国情怀。

此外,中国人拯救地球的英雄主义更强调“联合政府”的集中领导和各国民众的齐心协力,本质上与好莱坞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判若云泥。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照B.屡试不爽C.诚然D.判若云泥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学习强国”平台聚合了大量免费资源,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为工作推动积蓄了精神能量。

B.政府部门应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主动聚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在资金、科技研发和产权保护精准帮扶,不断促进产业发展。

C.虽然埃航的事故报告还没出来,但各方通过初步分析已提供了一个可接受的解释,大概率的原因可能是MCAS系统本身的不完善引发飞行姿态失控所造成的。

D.由全球各地科学家合作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4月10日在全球同步发布,照片瞬间点燃世界关注的热点,再次有力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霍金的猜测。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任何推理活动,都离不开必要的前提假设。

有人得了慢性病就去中医院,得了急症就去看西医,它的前提假设是:

①。

事实上,生活中的前提假设经常有对也有错。

因此,

②是批判性思维核心品质之一。

比如人们培养孩子常说“③”,前提假设就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与赛跑的规律是一样的”,其实并不尽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⑴下面是某生为大学自主招生准备的自我陈述材料,有三处表达不得体,找出并作修改。

(3分)

老师,您好!

我叫XX,来自浙江省XX中学。

进入高中后,我就合理规划,自觉自律,拼了老命学习,学科成绩名列前茅。

另外,我兴趣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贵校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希望贵校能慧眼识珠,我将倍加努力,争取成为贵校的优秀学子。

谢谢!

①改为:

②改为:

③改为:

⑵顺利通过初审后,该生来到某大学参加笔试、面试,在接待大厅门口发现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为“搭台摆擂显身手”,但下联不知去向。

请你根据上联内容,结合情景,补写下联。

(3分)

上联:

搭台摆擂显身手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觉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界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认识世界的活动。

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前者如想象、情感、意志、信仰等,后者如直觉、灵感、顿悟等。

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

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说,理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起着必不可少甚至是关键的指导性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自近代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认识理念。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中的理性尤其是其中的分析传统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模式,也因此取得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

然而,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

没有情欲、本能和冲动的推动,理性就是一些僵死的形式。

所以,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

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

事实上,就科学活动而言,理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一方面,理性作用的实现有赖于非理性的参与。

例如,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直觉的作用,他认为从直接经验到理论体系“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

当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已深切体验到:

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

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实现也有赖于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挥。

任何积极的意志、信仰、信念要在人的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理性来为其规定目标和方向,并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

很明显,尽管非理性主义对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试图消解理性,但谁也无法否认,无论“意志”还是“情感”,都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必然包含认知的成分。

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

(所选文段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性是人类用逻辑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及相关活动,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

B.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非理性虽然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但具有积极作用。

C.理性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且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不能直接促使科学活动取得成就,但可提供支持。

D.理性可无条件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非理性作为心理现象可用于研究人和世界的本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注重抽象概念和具体应用的结合,通过论证,厘清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异。

B.虽然特点和作用迥异,但理性和非理性有共存的必要和必然,事实上,它们一起推动了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C.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之间可能只有非理性联系,但是非理性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并不能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

D.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但不可否认,人的知识获取行为,必须依靠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作。

9.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

”李旭阁问。

“是啊!

”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

”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

”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

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

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

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 

“明天还真不成。

”李旭阁答道。

 

“有事?

” 

“有个讲座!

在新街口排练场。

”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

请个假。

”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

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 

“哦!

”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

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

“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

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

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

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

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

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

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

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0.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4分)

11.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6分)

12.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分)

13.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上宰相书①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

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

身之与国,孰大孰小?

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

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

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

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

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

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

②缗钱:

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

③赏典:

指赏赐的典礼。

④名器:

名号与车服,指官爵。

⑤馈餫(yùn):

运送粮饷。

⑥苞苴:

指馈赠的礼物。

⑦规规:

浅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均之二者,皆失也均:

权衡

B.事急则籍之籍:

登记

C.而济其侵欺之奸济:

帮助

D.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措:

放置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若当急而反缓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①岁不知其几巨万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①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①伏惟明公之留意焉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多用于记事陈情。

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

B.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

C.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D.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

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4分)

②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9-20题。

(8分)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①

(元)张可久②

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

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

唐代美女。

④打:

拓。

19.“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和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分)

20.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

“子奚①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注】①奚:

为什么。

②施:

施行,延及。

21.材料

(1)中,“牛刀”喻指。

(2分)

2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4分)

(4)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论语·述而》)

(2),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浔阳江头夜送客,。

,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

(《楚辞·渔父》)

(5),。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温庭筠《菩萨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6年,徐卓大学毕业后来到扎龙自然保护区成为护鹤人,延续着一家三代与丹顶鹤的生死情缘。

2017年,出身农村的吴永宁选择直播无保护高空挑战来改变人生,最终坠楼身亡。

2019年,独生子刘代旭把生命永远定格在凉山木里县森林里;而在这场火灾中,共有27名森林消防队员牺牲,其中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作为青年,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都觉得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声音……

你也即将步入你的青年时代,对此,你有着怎样的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

浙江教师者联盟群960329775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