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556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ocx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去多余的液体

B.用龙胆紫溶液对细胞进行染色后,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为了能观察得更清楚可直接使用髙倍物镜

D.若能发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则细胞是活细胞

2.将某植物细胞分为两组,分别浸于浓度为0.3g/mL的(Ⅰ)蔗糖溶液与(Ⅱ)尿素溶液中,然后每5分钟用显微镜观察一次,并测量原生质体(即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细胞部分,不含细胞壁)的相对体积,其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后20分钟,(Ⅰ)和(Ⅱ)两组细胞均发生了质壁分离

B.实验开始后30分钟,(Ⅰ)和(Ⅱ)两组细胞均发生了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C.实验开始后40分钟,(Ⅰ)组细胞的吸水力大于(Ⅱ)细胞的吸水力

D.此图显示尿素可通过细胞膜,而蔗糖却不能通过细胞膜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时需要消耗ATP

B.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其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

C.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D.若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受损,将会影响其对K+的吸收

4.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可代表红细胞或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抗体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均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7.下列对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可作为糖参与细胞组成的一个证据

B.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

C.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D.固醇类物质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8.如图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为单层膜包括两层A分子

B.动物细胞膜成分除了图示ABC外还有胆固醇

C.图中的C在细胞膜上位置固定不变D.细胞膜可以与内质网膜直接相互转化

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表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外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B.该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C.适当提高温度,能使②和③的相对运动加快,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其功能主要决定于②的种类和数量

10.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约为原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则该细胞可能是()

①人的肝细胞②蛙的红细胞③酵母菌细胞④大肠杆菌细胞⑤人的成熟红细胞⑥菠菜叶肉细胞

A.①⑤B.②⑤C.③⑥D.④⑤

11.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

它证明了

A.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D.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质

12.(2015秋•洪湖市期末)关于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展示的为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B.该模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C.磷脂双分子层为轻油般的流体,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生物膜“流动”的基础

D.功能越复杂的膜,其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就越多,且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

13.如下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C.生物膜中的③是可以运动的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14.下列有关对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A.科学探究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B.科学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C.提出假说需要大胆的想象和推理,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D.质膜流动镶嵌模型是科学家们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质膜的具体结构,其真实性如同人有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那么确定

15.(2015秋•天津校级月考)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生物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和最小的细胞分别是

①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②蛙成熟的红细胞

③小鼠胰腺腺泡细胞④乳酸菌细胞⑤酵母菌细胞.

A.①②B.③④C.③②D.⑤④

17.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B.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C.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18.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过程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无关B.b可表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C.①与细胞间识别和免疫密切相关D.②和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19.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

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2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常用紫色洋葱做材料,实验效果较好,这是因为

A.只有紫色洋葱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液泡呈紫色便于观察

C.细胞内液泡较大D.细胞膜呈紫色便于观察

22.下列关于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A.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上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

23.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形虫的运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生物膜能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C.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结构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24.科学家在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时,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其主要原因是()

①植物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会溶解膜结构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看不到细胞膜

③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④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提取细胞膜的过程比较繁琐

⑤植物细胞内会有其他膜结构干扰

A.①④B.②③C.②⑤D.④⑤

25.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

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细胞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

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后,该细胞核会着色。

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26.用丙酮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S1=2S2B.S1>2S2C.S1<2S2D.S2<S1<2S2

28.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分析回答:

(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基本骨架的是(填数字和文字),由于蛋白质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细胞识别与图甲中的化学成分(填数字)有关.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膜转运蛋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3)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由此能较好地解释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图表示三种生物膜结构及其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

图中的蛋白质复合体都具有和的功能.

30.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图乙表示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写序号,横线上上填写结构名称)

(1)A代表,B代表,D代表;

(2)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

(3)I﹣进入细胞内需要穿过层磷脂分子,参与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后,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穿过层磷脂分子.

(4)一般来说,细胞在吸收培养液中的离子时,主要是通过方式进行的.比如经过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培养液中留存的Ca2+较多,而NO3﹣较少,这一现象与细胞膜的性有关.

(5)甲状腺球蛋白的排出依赖于细胞膜的,需要消耗[]产生的能量.

(6)图乙中b过程称为,其发生的场所为[].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填写化学基团名称).

(7)如用3H标记某种参与甲状腺球蛋白合成的氨基酸,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用图中序号表示)

31.(2014秋•衡水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后请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细胞膜常常在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

材料二:

在人体血液中如果有细菌入侵,就会被白细胞吞噬,而它们从来不吞噬血液循环中自已正常的细胞.开花植物的雌蕊只能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进行受精.

材料三:

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成绿色,另一半成红色,但在37℃水浴中保温40分钟后,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均匀分布.

材料四:

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

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核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加入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则24Na外流迅速停止.当向中毒的神经纤维内注射新鲜ATP时,24Na又重新进出,直到ATP用完.

材料五:

科学家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一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1)材料一说明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

(2)材料二说明细胞膜具有功能.

(3)材料三说明细胞膜具有,其原因是.

(4)材料四说明物质跨膜进入细胞的方式之一是,这种方式需要条件.

(5)材料五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的.

32.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括的膜性结构,它的形成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大小从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不等,主要司职细胞内不同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

没有囊泡运输的精确组织,细胞将陷入混乱状态。

通过对“囊泡运输”的研究,科学家已经收获了4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囊泡膜的结构骨架是_____________,高等动物细胞中与囊泡结构类似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

(2)能“出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

(3)囊泡能特异性“锚定”细胞器与其表面具有的_____________有关,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

参考答案

1.D

【解析】实验过程中用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让蔗糖溶液流到实验材料处,A错误;该实验不需要染色,B错误;显微镜观察一般应在低倍物镜基础上,转换镜头转换器,再用髙倍物镜观察,C错误;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

【考点定位】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2.B

【解析】一定浓度的蔗糖和尿素都能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因失水收缩而体积变小,A正确;实验开始30分钟后,Ⅱ中由于细胞能吸收尿素,放入尿素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而Ⅰ中蔗糖不能进入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B错误;实验开始后40分钟,Ⅰ组细胞失水,细胞内的浓度较大,吸水力较强,而Ⅱ中由于细胞能吸收尿素,放入尿素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细胞内的浓度较小,吸水力较弱,C正确;此图显示尿素可通过细胞膜,而蔗糖却不能通过细胞膜,D正确.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名师点睛】一定浓度的蔗糖和尿素都能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因失水收缩而体积变小,但由于植物细胞不断吸收尿素,使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细胞吸水的能力不断增强,使细胞逐渐由失水状态变为吸水状态,植物细胞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所以,细胞体积开始逐渐减少随后又不断增大.蔗糖分子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使细胞液浓度升高,失水减慢,直至平衡,细胞体积不再变小.

3.B

【解析】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正确;离子吸收的选择性与载体种类有关,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吸收速率,B错误;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若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受损,将会影响其对K+的吸收,D正确.

【考点定位】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名师点睛】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

入细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图例

举例

O2、CO2、H2O、甘

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表示曲线

(一定浓度

范围内)

2.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运输

方式

运输方向

运输特点

实例

胞吞

细胞外→细胞内

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白细胞吞噬病菌

变形虫吞噬食物颗粒

胞吐

细胞内→细胞外

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4.C

【解析】甲图和丁图都代表自由扩散,A正确;图丁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肌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B正确;甲图和丁图都代表自由扩散,其运输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C错误;抗体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均为胞吐,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比较:

5.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

A、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故A正确;

B、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维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故B错误;

C、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故C错误;

D、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

主要考查你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考点的理解,使学生了解过程科学家探索过程和方法.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动运动的.

解:

①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①正确;

②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并不是组成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②错误;

③罗伯特森提出的膜结构模型:

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并且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③错误;

④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④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流动镶嵌模型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7.B

【解析】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可作为糖参与细胞组成的一个证据,A正确;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糖原,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B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脂质中的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正确;

D、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D正确。

【考点定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8.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是磷脂分子,B是多糖,C是蛋白质分子。

细胞膜是单层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A项正确;固醇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B项正确;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C项错误;内质网内与核膜相连,外与细胞膜相连,细胞膜与内质网膜可以相互转化,D项正确。

【考点定位】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内质网在生物膜系统中的地位,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内质网在生物膜系统中的地位的知识的熟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9.B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外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A正确;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适当提高温度,能使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相对运动加快,膜的流动性加快,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C正确;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其功能主要决定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正确。

考点:

考点是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0.D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题中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说明没有其它膜成分的混入,仅有细胞膜,故此细胞为人成熟红细胞或原核细胞,而其它细胞除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器膜,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一定大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故选D.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分子

【答案】D

【解析】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

它证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质,但不能证明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蛋白质,也不能证明脂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及排列状态(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C错误,D正确;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膜的功能特点,也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一个考查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A正确;

B、该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B正确;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是轻油般的流体,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生物膜“流动”的基础,C正确;

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

D.

考点:

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3.D

【解析】图中①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所以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③是蛋白质,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故选D

【考点定位】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14.D

【解析】如: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A正确;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B正确;如: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科学研究方法,提出遗传定律,即杂交实验.提出假设,演绎验证,得出结论,C正确;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它是个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模型,不是真实的结构。

D错误。

【考点定位】科学的研究方法

【名师点睛】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

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②实验法:

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分为:

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