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60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docx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2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对城乡流动人口的研究有多种理论视角,如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supply-de-mandtheory)、同化理论(assimilationism)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推拉理论”。

本文试图运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农民工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的核心假设是,中国的推拉模型与国际上相比有巨大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差别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推和拉都发生了变形。

本文将分析在中国户籍制度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推拉模型。

文章所使用的实证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近年来所组织的一些问卷访谈。

  一、推拉理论与影响中国农民工流动的推拉因素

  1.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

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

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当然,以往的研究也提出,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此外,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还有中间障碍因素,比如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对流动产生影响。

  2.农民工外出的经济驱动力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外出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2年调查中询问:

“您是哪一年第一次外出的?

”结果回答1999-2002年的占%,1995-1998年的占%,1990-1994年的占%,1979-1989年的占%,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是新近几年首次外出的。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农民工高比例流出的呢?

2000年和2002年的调查均详细询问了农民工外出的原因,结果见表1和表2。

  对比2002年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虽然有差异,但如果将排在前五位的回答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前五位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即属于农村推的因素有三个,属于城市拉的因素有两个。

2002年将“城市收入高”列为外出驱动的第一位因素,2000年将“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列为第一位驱动因素。

其实,农村中推的力量与城市中拉的力量是影响农民工外出流动的两个方面;再者,所谓农村收入低是与城市收入高对比而言的,所以,这里的驱动因素实际上是一回事。

笔者试将表1和表2列在第一位的因素总结为“经济收入的驱动力”,不管是农村收入低还是城市收入高,核心问题是经济收入的驱动力驱使大量农民工外出。

  对比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在改革开放以前,高的时候曾达到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改革充当了先锋,低的时候曾为倍到倍。

然而,随着市场改革在城市的推进,到了90年代初期以后,城乡消费差距比例不断攀升,到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叶,已经超过倍。

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推力和拉力,两者都是十分巨大的。

  表1 哪些因素影响您外出?

影响外出的因素  推还是拉 排列位次 选择的百分比(%)

城市收入高  拉  1  

外出见世面  拉  2  

农村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推  3  

农村太穷,生活太苦  推  4  

农村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  推  5  

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  拉  6  

城市生活条件好  拉  7  

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  推  8  

农村税费过重  推  9  

呆在家里没事干  推  10

  

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推  11  

不愿意干农业  推  12  

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  推  13  

村干部作风恶劣  推  14  

想外出多生孩子  拉  15  

  研究数据表明,多数农民工属于跨省的长距离流动。

本次调查方式是向农村的家人询问外出农民工打工的地点。

结果,%是本县以内,%是县外省内,而%是出省流动。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是远距离的,所以,农民工的远距离流动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影响农民工流动距离的因素。

  第一,教育对流动距离的影响。

国际上以往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呈正比例关系,本研究印证了以往的结论,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长距离流动,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倾向于近距离流动。

表4反映了这种正相关关系,它反映了高教育者的较高流动能力。

  第二,性别对流动距离的影响。

关于性别对流动的影响,早年英国研究者雷文斯坦()曾提出,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笔者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个结论。

笔者的研究证明,在流动人口和农民工中,男性比女性的比例要高一些。

比如,2000年数据,男性为%,女性为%;2002年数据,男性为%,女性为%。

不过,有意思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长距离流动。

下面运用相关系数测量外出距离与流动者性别之间的关系。

虽然相关系数不是太高,但正相关的关系很清楚,女性比男性流动的距离更远。

  第三,年龄对流动距离的影响。

对于年龄与流动距离的关系,以往的数据不多。

本研究证明,年龄与流动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近距离流动,年龄越小则越倾向于远距离流动。

流动人口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农民工中30岁以下者占到总数的比例1999年为%,2000年为%。

  表4 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的关系

项目  相关系数  Sig.  样本数

2000年数据  .113*  .016  455

2002年数据  .152**  .009  290

  明显

  

合计  234  

  ,影响流动的诸种阻碍因素,包括语言差异、宗教差异等社会规范因素,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造成了比较低的流动率。

然而在中国,为什么一方面是制度化力量最为强大的阻碍流动的户籍因素,另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农民工人口高比率流动?

  笔者以为,国际上对推力与拉力的研究是以劳动力充分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我国的市场发展还是很有限度的,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户籍制度。

在户籍制度的作用下,推力与拉力都出现了变形。

有些推力和拉力会出现“功能失效”问题,即此种因素虽然还存在,但它却失去效用。

如城市中对农民工的限制因素,显然是一种迫使农民工返乡的推力。

但年轻的农民工并不因此退却,而是在奋勇地拼搏。

因为他们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外出阶段,再大的阻力也难以阻止他们外出。

  三、推拉因素对农民工两种不同生存策略的影响

  1.两种生存策略及其相互关系

  以上证明,一般推拉因素,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推拉因素是促进农民工流动的,而户籍制度则阻碍农民工流动。

在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农民工产生了两种生存策略,即出现了准备定居与不准备定居的农民工之间的分化。

国际学界以往的研究,虽然也曾涉及对定居与不定居移民的研究,如对“永久移民”和“暂时移民”的研究,对“安置模式”与“返回模式”的研究。

但是,过去的研究都是以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条件的。

  根据笔者的研究,在中国场景下,由于户籍严重障碍作用,推拉影响因素发生分化,一种表现为单纯为了外出打工者身上的推拉因素,另一种表现为准备定居者身上的推拉因素。

单纯为了打工的农民工,对很多推拉因素根本不予理睬,而那些准备在城市中定居的人则会十分在意。

  当然,两种生活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有些农民工来说,他们最初出来的时候打算干几年就回去,后由于经营比较成功,经济条件改善,将家人也接到城里,于是改变了想法,准备在城市定居。

另一些农民工初来时年龄较小,憧憬未来,希望留在大城市,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城市生活的艰辛且日益思念家乡,于是其生活目标发生变化,决定最终返回家乡。

  另外,农民工的两种生活策略和其是否融入城市主流生活也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居民的圈子以外,没有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可能是他们选择最终返回家乡的原因;反过来,也可能正是因为决定最终回家乡,才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城市居民有更多的交往。

总之,推拉因素与两种生活策略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虽然存在着以上界限不清的情况,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下,农民工的意愿还是很明确的,而且该意愿对其生活策略直接发生作用。

  2.两种生存策略影响下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

  上面分析了在户籍制度下农民工形成的两种生存策略。

这里提出,如果农民工是以最终回家乡为目标的,那么,他们就不太重视在城市里与市民、工作单位以及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之间的关系。

反之,如果是以在城市定居为目标的,他们就会十分重视与所在社区居民、与所在工作单位及与居民组织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关系会为他们将来在城市的发展铺平道路。

  表17 生活策略选择对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关系的影响

相关因素  相关系数 Sig. 样本数

1.越是打算回家乡的农民工与工作单位之间  -.191** .002 260

的关系越不密切

2.与一定回家乡的人比较,决不回家乡的人  .141* .021 260

更乐于与工作单位保持密切关系

3.与一定回家乡的人比较,争取在北京定居的 .181** .004 260

人更乐于与工作单位保持密切关系

4.与一定回家乡的人比较,争取在北京定居的 .170* .020 260

人更乐于与居委会保持密切关系

  的频繁互动:

外出以来,平均回家4次;%的人在3个月以内回过家;82%的人回家以后都花了钱,花钱在1000元及以上的占%,在2000元及以上的占%。

可见,农民工与家乡之间的互动是比较稳定的,绝大多数农民工视家乡为自己的归宿。

  3.影响农民工形成两种生活目标的因素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民工做出留在城市抑或返回家乡的决定呢?

这里,我们利用2002年调查的数据,具体分析影响农民工返回家乡的因素。

本调查问卷询问了被访者对于未来的打算,通过态度差异分类,做出态度差异量表,两端的分值是:

"1"为决不回家乡,"6"为一定回家乡,由此可以进行相关分析。

具体数值参见表18。

  表18 影响农民工更倾向于回家乡态度的因素

因素  相关系数  Sig. 样本数

A.流入地距离家乡的距离   -.181**  .003 303

B.受教育程度   -.278**** .000 289

C.性别  .167**  .004 289

D.农民工和家人在家乡时的生活水平  .243**** .000 289

E.农民工在城市里挣的钱比他本人  -.163*** .009 259

在家乡时高出的数额

F.来北京的时间长短  -.162**  .006 286

G.在城市中职业地位上升的可能性  -.174**  .003 286

  家乡挣钱高出倍数多的,越倾向于不回家乡,形成以定居为生活目标的人群。

反之,多数农民工形成的则是相反的生存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