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681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的婚丧寿诞.docx

山西的婚丧寿诞

山西的婚丧寿诞

篇一:

婚丧节庆禁忌大全

婚丧节庆禁忌大全

(1)婚丧:

①婚姻

古时婚姻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佳期、亲迎。

今日简约为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部曲,现在青年男女交往结识的机会增多,表答直接,第一部曲多由自己完成,但后三部曲基本按部就班。

婚礼时临时成立的管理机构颇有讲究,将帮忙人员分为总管、照客、礼房、菜房、饭房、水房、看酒、洗刷、打杂等”九支柱”,写好执事单贴于墙上,各人等各司其职,各司其责,做到忙而不乱。

主人确定了总体花多少钱等大事后,一切权力交给总管。

其中包括着许多管理学的精髓。

男方家的一位长辈和一位晚辈去娶亲,晚辈手提花酒坛子和离娘肉(猪肉)。

新娘上轿前请”全可人”(丈夫儿女齐全的头婚妇女)为其梳洗打扮,由兄长或叔、舅抱上车,新娘无论冬夏需穿棉衣裤,一手握一双红筷子、一手握一棵双头大葱。

到男方家由”全可人”搀扶进屋,洗脸、梳头、纹脸,洗脸水由童男童女倒,内放钢蹦。

晚闹洞房,听房儿。

旧时,结婚的年龄小没人对听其房内的动静感兴趣,长辈也要在其窗户下戳把扫帚作象征。

新娘在婆家住七天,需由娘家人长辈搬回娘家住八天,俗称”婆七娘八,越过越发”;若新娘在婆家住八天,需由娘家人长辈搬回

家住九天,俗称”婆八娘九,越过越有”。

②丧葬

老年人奄奄一息时,要穿好寿衣,若断气后再穿,被认为到阴府里是光身鬼。

断气后,先撕破窗户上一空窗纸,称”放丧气”。

家人按称呼呼唤”回来吧,回业吧”称”叫魂”。

给死者手里握一只用莜麦面捏的棒,称”打狗棒”。

入殓不能超过晚上子时,超过子时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殓。

门口挂倒头纸,倒头纸是成串的小纸束挂。

小纸的张数比死者年龄多两张,有天地各一张。

送孝人送信,到谁家都得给送葬人点吃的,称”空不得嘴”。

未接通知不去悼唁,有”孝不到纸不悼”之说。

悼唁活动在出殡前一天举行,悼唁人到礼房上礼,送钱叫”礼金”,送帐子叫”挽联”,送小馒头称”大饭X盒”,送点心者称”茶食八品”,送纸扎二斗称”金银二斗”,抬食罗称”堂祭壹设”。

娘家人只上物品没有礼金。

出殡头一天夜晚,孝男孝女随鼓乐班子到村口”送鬼”,曲调悠扬。

封棺时,孝子跪着双手将斧子递给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为人主,死者是女,娘家人为人主)在榫钉上敲三下,表示无异议,之后才能将榫钉打牢封棺。

出殡时,长男象征性的背起棺材的大头,次男打幡。

无亲男,由同姓近亲或其他亲近者代替,”背大头者”和”打幡人”将继承死者的

遗产。

出殡后第三天上坟,第七日上坟,之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共七个七,百日、周年上坟,丧事才算全部结束。

以后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上坟。

许多讲究,实际上都是源自于现实的需要,有的需要无法直接言明,便将现实的需要隐藏在了习俗的背后。

如”如丧气”,将窗户撕破,裨上是为了”放浊气”。

家里长时间有病人,空气污浊,人死了,不怕着风了,又有许多人来,需赶紧将污浊的空气换掉。

又如”送孝的空不得嘴”,便是要求接信的人家,不管是否愿意,是否方便,都要给送送孝的人弄点吃的,送孝的人辛苦,又顾不上吃正顿饭,道理不好讲清,又怕人们不明情理,便用风俗定下来解决问题。

许多习俗是明白人为大众设定的规矩。

每个看似没有道理的习俗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人情世故。

(2)禁忌:

建房忌在庙后,俗称”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

若出于无奈,只能在庙后盖房,忌以北屋为主房,而以西房为主房,南、北房为配房,大门则向东开。

盖房忌四、六间,俗称”四、六不成财”。

现在,此俗已改,批房基地,一般为四间。

院内房屋开门,忌两门中线正对。

乔迁,忌”千金沙”方向,千金沙方向随四季转动方向,春在东南,夏在西南,秋在西北,冬在东北。

千金沙方向是凶地,与千金沙

相反的方向是旺地,其他方向是平地。

迁入新居,门头挂红布条,三天内,忌生人进屋。

定婚忌属相不合,俗称”龙虎如刀斩,白马拍青年,鸡狗两不合,鼠羊不长久,猪猴泪长流,龙蛇不到?

已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过大年、打春、八月十五,俗称”究娘家”。

已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生孩子。

妇女生孩子,家门头挂红布条,忌生人进屋,俗作”忌门”。

生男孩,产房为”喜房”,进了喜房,拍惊了孩子。

生女孩,产房为”暗房”。

进了暗房,会冲运。

农历正月,忌剃头,俗称”正月剃头妨舅”。

初一、十五,平时下午,忌看病人,俗称”此时看人,添病”。

借用药壶,忌送还,需主人用时自取。

凡死在自家以外者,忌将尸体运回村内,一般在村边办丧事,以防对村民不利。

未婚死者,忌入坟地,入坟需配融会贯通婚,入男方坟地。

老人去世后,三个春节忌入炮,意为”拍崩开墓门,再死人”。

小孩吃饭时,忌碗里剩点让别人吃,俗称”吃了福根”。

出远门,忌初七、十七、二十七。

搬家,忌初八、十八、二十八,俗称”七不开群,八不倒圈”。

给晚辈起名字,忌与长辈的名字重字。

吃饭,忌用筷子敲碗。

俗称”骂做饭的”。

蒸干粮,忌数个数。

俗称”看锅猴儿”。

(3)庆贺:

结婚、生育、寿诞、乔迁、开业,亲朋好友得知后,都要前往送礼物表示贺意,这些习俗范围很广,而”上梁”、”起场”的习俗对城市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上梁:

盖新房是扩大家业的明显标志,普遍视为喜事之一,盖房上中檀,俗称”上梁”。

事前,择吉日良辰,并邀请朋友前来帮助。

到了时辰,在鞭炮声中上中檀。

中檀上,一般用红纸写”吉星高照”,有的还画太极图,写”太公在此”。

之后设宴招待帮忙者,以示庆贺。

起场:

过去,谷子是涞源的主要农作物。

谷熟后,割倒运到场里,掐穗晒干,找人帮忙碾轧,扇净场净,再在众人的帮助下运回家。

这一天。

俗称”起家场”。

主人为了庆贺丰收,设宴招待帮忙者。

主食一航是糕,俗称”起场糕”,有的是炸糕,也有的是毛糕。

篇二: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

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

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

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全省境内,名山众多,建有佛、道两教的许多寺观。

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盛誉九州,驰名海外。

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境内儒、释、道共存的民俗现象。

山西还居住着许多回族人民,传统的回族节日,又为境内的岁时节日民俗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历史上,山西山多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得特别封闭。

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

但就普遍性讲,全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

农忙季节,一个月内一般只有一节,只是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娱乐上升为主体,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用民间语言来说:

“正月天天都是节。

”这种安排,也体现着岁时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

每一个月的节日,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

正月,又是对全年生活内容的大调整。

民俗语言说:

“受了一年,就盼过年。

”最简炼、最概括、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

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

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

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

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

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

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

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

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

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

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

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

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

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

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

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

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

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

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

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

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

“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

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

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

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

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

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

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

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

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

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

“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

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

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

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

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

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

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

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

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

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篇三:

兴化民间婚丧风俗

兴化民间婚丧风俗

【提亲】一方请媒人提亲,对方有意;或经亲友撮合双方同意的,再请媒人构成双数。

前为“原媒”,后为“请媒”。

【合婚】通过媒人把女子生辰八字口头报与男家,此为“暗口喻”。

如“八字相合”,即通知女家,此为“回好”。

女家再将女子庚帖发至男家,省去“回好”这一程序,而和“发帖子”一道进行,谓之“一把连”。

男家请人“算命合婚”,此谓“明口喻”。

【小定】男家得女子庚帖后,即备衣料两套及云片糕等礼物,送至女家。

至此,婚约乃成。

其间不乏双方家长暗中“访亲”、“合婚”的。

[追节]结婚前二三年,女婿择夏日时带礼品去岳家小住数日,谓“歇夏”。

此后,逢“三大节”都须给岳家送礼“追节”。

春节送礼要用“盒担”,即有猪蹄筋、鱼、酒、茶食等岳家返还数件,通常为双数。

【送“日子”】男家准备就绪,即请媒人和女家磋商择吉迎娶。

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双日,以二、四、六为多。

双方年龄同为双数者,则选在三、五、九等单日。

喜期商定后,在十数日前用大红柬帖通知女家,只可提前,不可推迟。

【送彩礼】在吉期前,男家按商定的数额给女家送“彩礼”,供新娘购买衣服(扯喜布)、首饰等。

结婚时,男家置办木床一张,其余家具通常由女家陪送(此谓陪“全房务”)。

女家再穷也得陪马子脚桶。

【发嫁妆和铺房】在佳期前数日,将陪嫁发至男家,满目琳琅,招摇过市。

婚前一日布置新房。

【暖床】吉日前夕,新郎邀亲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迎亲和拜堂】吉日上午,新郎由陪郎相伴用花轿去女家迎亲。

花轿一到,女家呜炮相迎,并即闭门,经数求方开。

乘此索“开门封儿”。

带亲的人进门后,待之以圆子、红枣、云片糕,预祝团团圆圆,早生贵子、步步登高。

新娘上轿母亲要哭几声,以表对女儿眷恋之情。

戏谓新娘上轿母亲不哭者将来要生哑吧。

女家也有人“送亲”。

迎亲的花轿在途中逢河流、桥梁或道路拐弯处必放鞭炮。

两轿子相遇,好事者常为抢上风而发生争执。

花轿到男家后,即鸣炮出迎。

并请迎亲、送亲者吃圆子、红枣、云片糕。

以下拜堂、坐富贵、富贵烛、吃富贵饭等仪式。

满月回门时,须给岳家带二色或四色礼品。

岳家要回赠棕子100只。

其中有1只特大的,谓“百中选一”。

【望朝】女方的亲属,在蜜月中择吉日去男家看望女儿,男家必热情款待。

【谢媒】举行喜宴必请媒人出席,他们馈赠的礼金多如数壁还。

以面条、猪肉谢媒。

【交生日】新妇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由娘家出资祝贺,谓之“交生日”,以后的生日即交由婆家庆贺。

【过街】预产期前数日,娘家带孕妇过一天,祈早日顺利生产,谓“过街”。

头生儿衣、帽、鞋、袜等通常由外婆家制送。

【踏生】婴儿落地后第一个人进入产房谓“踏生”。

【报喜】婴儿降生须向外婆家和其他亲戚报喜,生男送红蛋,生女送糯米粥。

其数成单,送亲友的3、5、9只不等,送外婆家的99只,而外婆家则回赠39只,并染成红色。

【洗三】产后三朝给婴儿洗澡,取乳名。

并请至爱亲朋吃“洗三饭”。

【满月】在产妇“做月子”期间,至爱亲朋必来探视,并馈赠母鸡、鸡蛋、

猪肉、油馓子、婴儿衣帽或礼金等,谓“看月子”。

满月(或双满月),宴请亲友,为新生儿剃胎毛(但要避开正、腊月)。

将剃下的胎毛揉成团用红布绒线包扎好挂在婴儿头,或同万年青叶扎在一起挂在房中。

【百日和过周】婴儿出生100天和周岁,也要宴请一番,表示祝贺。

【小儿生日】戏谓“长尾子”。

小“寿星”此日穿新衣,吃面条。

家中用香烛、鞭炮敬神。

十岁为人生第一个“整生日”,家长要宴请亲友,应邀者有衣物、礼金馈赠。

【贺“整生日”】逢十的生日谓“整生日“,平常寿诞谓“闲生日”。

逢“闲生日’”一般在中午添一两样荤菜而已。

贺“整生日”一般自40岁向上。

但有的逢20岁、30岁也要庆贺一番。

谓20岁生日是成年后第一个“整生日”,三十岁为“半甲”。

贺寿从生日前一晚开始,谓之“暖寿”。

寿礼有寿幛、寿联、亮匾、寿烛、寿桃、寿面等。

年老者祝寿设寿堂,点红寿烛、寿字香,有的还张灯

结彩。

寿翁坐正位,受亲朋祝贺,晚辈叩拜。

中午或晚上要设寿宴款待来贺者。

【冥寿】逢先人整生日,请僧人做“喜斋”,贺“冥寿”。

亲友送纸锭,主家同样要办酒酬宾。

【净身和送老】为将死或已死者洗身子,谓“净身”。

然后穿寿衣(也叫“老衣”),谓之“送老”。

【守灵】将弥留者移至堂屋一侧的地铺上(下铺稻草),咽气后再移上堂屋正中的灵床(又叫“停床”)。

从弥留到入硷这段时间须有人守灵或守夜(又叫“伴夜”)。

【送死信】成年人死亡,须向亲戚报丧,即“报死信”。

逢母丧,孝子须亲

至舅家报丧,向舅父(或舅母)跪拜。

父死向叔伯(或伯母、婶母)报丧时亦须如此。

【烧寿纸】死者弥留时焚化纸钱,一般用红纸.包成正方体,用红绳捆扎,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备而不用”等字样,谓“寿纸”。

还要请和尚念“受生经”,放“引路焰口”。

【送饭】人死后三日内亡魂临时羁押在土地庙里,故家人必于每晚前往送饭一次,并焚烧纸钱,贿嘱土地“关照”。

【入殓】即将尸体置于棺中,棺下层垫黄土、石灰、棉褥,尸枕鸡鸣枕,上覆衾、被,还有殉葬品。

盖棺后,盖子左首第一根钉谓“子孙钉”。

要将死者后裔的头发裹好随同钉下,谓之“挽钉”。

木工钉钉之前要有人执一下斧柄,谓之“执钉”。

母丧,此举由舅父或表兄弟为之;父丧,则由叔伯或其他父系男性亲属为之。

【穿孝与脱孝】死者停放灵床后,子孙要剃发,尔后直至“六七”才可理发,谓剃“七头”,卑亲属要依辈份穿不同规格的孝服。

三年脱孝。

嫁出的女儿,在娘家人脱孝时送孝樟等礼品。

脱孝之日要将死者的牌位(纸写的)焚烧,谓之“化牌子”。

此日要设撰祭奠,有的还请僧、道放焰口,并宴请致祭的亲友。

【烧七】死后第六日为“头七”,此后每7天为“七”。

黄昏后由孝子持灯笼到附近土地庙“带回亡魂”,谓“带七”。

城内土著至城隆庙,客籍至南闸桥下招远坊“带七”。

家中设撰、焚纸钱祭之。

“六七”的祭礼最为隆重,死者如有女已嫁者,必于此日设祭,此谓“换饭”。

俗谚:

“六七不吃自家饭”。

尤以孙女“换饭”最为有福。

许多人家于此晚延请僧人做佛事为死者祈求“冥福”。

“七七”又谓“断七”,多和“六七”合并祭奠。

此后,则又有“百日”、“周年”之类的祭祀活动。

【出殡】送棺下葬。

唯送葬者回家时不走原路(回头路),至家门前须从燃

烧的稻草上跨过,否则认为不祥。

坟既成,三日后家人必再临视设祭哭奠,谓之“覆山”(也称“复三)。

并在第三年“春社”前圆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