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625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doc.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doc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

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背景: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误区警示]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

主题一 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

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2.程朱理学的特点

(1)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3.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从消极方面看,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清人戴震抨击理学“以理杀人”。

(2)从积极方面看,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1)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

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答案 人性。

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程朱理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用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

主题二 陆王心学

1.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

(1)世界的本原:

“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2)认识论学说:

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特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内容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

实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世界的本原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

认识事物的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二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1)材料一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答案 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 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两则材料反映的哲学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 材料一体现了朱熹的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克制人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支配和指导行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而材料二体现了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1.根据下列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2.图示法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宋明理学,故选C项。

2.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的是(  )

A.韩非子B.陆九渊

C.朱熹D.王阳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格物致知”这一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3.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答案 B

解析 朱熹的观点是伦理观的内容,所以在四个答案中找“二程”的伦理观点即可。

4.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 C

解析 程朱理学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使当时社会风气随之大变,文天祥现象正是这一社会氛围下的产物。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B.朱熹

C.王阳明D.李贽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大意是:

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

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知,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做到好的行为,去掉恶行。

王阳明晚年将心学的思想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是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本题选C项。

也可以根据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入手,分析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元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录》

材料三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 

(1)二程:

“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朱熹:

“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影响: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旨在通过有关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观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1)问理解材料并结合教材的观点概括回答即可。

(2)问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基础巩固

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答案 C

解析 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

答案 C

解析 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答案 D

解析 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

答案 C

解析 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6.史学家张岱年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答案 A

解析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能力提升

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D项正确。

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8.“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观念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

“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

遂至于无可奈何。

是果不可去邪?

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

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

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

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

影响:

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 第

(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

“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

(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

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学思之窗

提示 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的本意在于要求人们探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而不是探究科学真理。

但“格物致知”作为一种认识论,在学习方法上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1)宇宙观: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伦理观:

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

(3)认识论:

主张“格物致知”。

二、学习延伸

提示 讨论时可参考以下观点:

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

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明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