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594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六个主题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内容贯穿抒情歌曲、竖笛学习、歌曲艺术处理、音乐剧、国内外名曲、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分单元、分板块地进行阶梯教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正处在变声期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演唱,这跟他们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有关,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任务要求:

1.强调正确的唱歌姿势,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2.加强民族行与世界性的综合,追求思想与艺术的统一。

3.力求课堂“听、唱、认、动”相结合,提高音乐素质。

4.做到准确轻声的歌唱,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

教改设想:

音乐课堂如何做到当堂清?

教学进程:

第一单元《草原放歌》(1——2)

第二单元《丝路驼铃》(3——4)

第三单元《西南风情》(5——7)

第四单元《江河大地》(8——10)

第五单元《樱花》(11——12)

第六单元《欧美览胜——意大利音乐风情》(13——15)

机动补充(16——18,包括感受音乐剧,学唱哑语歌等)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结合新课标,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视听享受,尽可能补充延伸音乐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3.做好每堂课的检测工作,做到学一首歌会一首歌。

4.做到课堂优记载,人人有记录,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关注个别声音问题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5.积极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科整合。

课题

草原放歌

课型

综合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唱歌、欣赏、音乐活动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栏目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

学习歌曲《青藏高原》,启发学生体验在愉悦的音乐中焕发着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歌唱欣赏的同时,结合节奏和各种演唱的创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欣赏草原为主题的声乐、器乐、散文、绘画等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审美特征。

提高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想象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

点难点

1.通过不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音阶、旋律、语言上比较西藏民歌《青藏高原》与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异同。

3.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又要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教学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运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1.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歌曲演唱,欣赏曲,演奏,配乐诗朗诵四个部分组成,突出“草原”这一主题,通过让学生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活动,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魅力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关系。

2.情感导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借助多媒体,教材上选择简洁、明了、新颖、贴近现实的谱例与相关的少量插图片、配画、音响、音像等。

去掉比较概念化的讲授音乐知识的文字和作品简介的文字,引导学生在听、唱、思、练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教学留下广阔的空。

可采用观摩、讨论、演唱、演奏等多种形式。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

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进行另一创造形式活动,在欣赏后感受其音乐风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习其排比和类比的歌词创作手法,写一首诗并选择背景音乐,配乐朗诵。

这种形式要坚持以音乐为主线,避免上成作文课。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

歌曲:

《青藏高原》等

欣赏:

《拉萨谣》等

结合速度、力度、变化音记号,有表情地演唱《青藏高原》等

力度记号与旋律线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

民歌的关系

第二课

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

《天堂》《嘎达梅林》

体会歌曲情感

以草原为主题进行音乐活动

音乐与诗画的联系。

本单元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草原”为主题,通过演唱、欣赏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景。

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以此来了解地域文化、人民生活与民歌的联系。

分为2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教学内容的搭配和衔接。

(一)教学内容:

1唱歌:

《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欣赏:

《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

(二)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等。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熟练地演唱歌曲《青藏高原》。

用语言描述自己听后对

歌曲演唱的力度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感想体会。

2.通过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以及

诗词的意境美,了解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

3.通过欣赏歌曲《拉萨谣》《嘎达梅林》,了解民族五声调式。

4.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草原有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草原题材时的审美特征。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唱歌《青藏高原》、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

第二课时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天堂》《嘎达梅林》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一课

一.教学内容:

1.歌曲《青藏高原》。

2.欣赏《拉萨谣》《清凉的泉水》。

二.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三角铁,小铃鼓等。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青藏高原》,有感情地演唱,体会歌曲的内在情感。

能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为歌曲适当伴奏。

并勇敢地参与即兴表演。

2通过欣赏乐曲《拉萨谣》,了解中国民族调式:

五声调式以及乐曲所体现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1.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录音,请学生仔细聆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随录音哼唱歌曲,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3.学生讨论:

对刚才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

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歌曲的速度?

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调号,反复记号,变化音记号以及变换拍子等等。

4.第二遍播放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提示注意变化音及变换拍子,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

5.学生听录音学唱(或跟琴学唱)《青藏高原》,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6.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

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音有什么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到熟练演唱。

按照教材要求,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

8.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9.学生讨论:

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那些演唱形式?

(演唱形式可采用独唱、齐唱、领唱等,还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其他方式进行表演。

 

内容

 

教学准备

目标

 

本课切入点是最重要的环节。

以草原的故事或用诗句图片音乐等为教学切入点,尽量做到让学生参与介绍。

教师给予鼓励补充。

实践参与演唱加深印象。

力度记号由学生回答讲解,错了纠正效果更好。

本首曲子最的难点是变换拍子,如何解决?

教师要

引导提示学生自己注意并解决。

聆听、欣赏。

教师引导、提示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二)欣赏

1.《拉萨谣》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演唱。

五声宫调式,两段体,结构十分精练、简洁。

第一乐段有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由第一乐句唤头合尾而来。

第二乐段句幅溶缩,具有结尾饿性质,节奏变化大,多次重复同一乐句,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她的演唱追求藏歌的“原职汁原味,”又凭借她的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艺术地加以创造发挥,加上何训田时代而又民族化的配器,魅力四射,国内外听众都为其塑造的雪域高原的神音天斓所折服、惊叹。

A聆听《拉萨谣》,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

忧伤、欢快等。

并请学生哼唱乐曲主题。

B聆听马头琴独奏曲《清凉的泉水》,并在音色、表现手法、风格上与前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首乐曲的内涵。

C通过欣赏这首乐曲,了解作曲家。

1.《拉萨谣》

A聆听录音,《拉萨谣》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B《拉萨谣》的旋律有何特点(舒展、紧凑)?

音色如何?

(明亮、

暗淡)?

C再次聆听录音,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评价:

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学生转入下一内容学习:

播放马头琴独奏曲《清凉的泉水》的录音,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

五.下课:

1.总结本课

2.礼仪歌曲播放

体验讨论

文学与教学结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参与实践体会更深刻。

讨论感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体验锻炼个人与集体的配合。

内容的讨论

实践参与

体验感受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欣赏:

《天堂》《噶达梅林》、3音乐活动:

演唱演奏、配乐诗朗诵以草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4听乐、吟诗赏画:

了解音乐与姐妹艺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学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会歌曲中幽幽思乡之情。

2.通过欣赏《天堂》和《噶达梅林》,了解中国民族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特征。

3.借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

教学过程:

1.唱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体会歌曲意境,并与《青藏高原》相比较,说说二者表现的情绪有何不同?

(2)老师范唱,引导学生注意切分音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以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3)让学生跟琴唱谱,然后填上歌词唱熟歌曲。

(4)采取多种形式演唱这首歌曲,如领唱、对唱、齐唱等。

2.欣赏

(1)《天堂》

A简介腾格尔的生平、创作特征和艺术歌曲的概念等。

B播放录音,请同学描绘出歌曲的意境。

C再放录音,请同学细心聆听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烘托作用以及与歌词的完美融合,并说出来。

D请同学跟着录音哼唱主旋律并记熟。

(2)《清凉的泉水》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第一段辽阔、悠长;中段旋律跳荡欢快,情绪兴奋活跃;段落结尾出现骏马奔驰远去的形象;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表达了人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心声。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歌,原有五百多段词,后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了四段,又由作曲家桑桐选择其中三段配上钢琴伴奏,并作了艺术处理。

歌曲曲调深沉有力,为上下结构,单乐段,五声羽调式。

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

A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到欢快的气氛。

B介绍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等。

C请同学将《清凉的泉水》与前几首欣赏曲目在风格、情绪上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D再听录音请学生设计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的歌曲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学生参与讨论

实践练习

四四与二四拍变化拍

分小组讨论,展示介绍。

难点的提示

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实践的意识是重点。

体会和感受歌曲丰富的表现力。

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验感受

丝路驼铃

课题:

丝路驼铃

(1)

课型:

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

初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钢琴、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目标:

 

(一)对我国西北甘肃、新疆等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联系相关学科,探

索“丝绸路上”的音乐文化。

(二)能用明朗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背唱《青春舞曲》,知道王洛宾的主要作品

和贡献;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梦驼铃》。

(三)聆听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敦煌》、《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合奏《玛依拉》,感

受其音乐情绪和风格,体验“花儿”的艺术特征;分辨冬不拉等新疆少数民族乐器;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用手鼓、铃鼓或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等歌曲即

兴伴奏,试用演奏、舞蹈等形式表演。

尝试创作、表演一段表现梦的音乐;试以《渭城曲》前两句即兴编唱,并相互评价。

(五)能用竖笛(或口琴)演奏《玛依拉》,学习“si”的第二种指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学常规管理:

检查学习用具。

 

二.欣赏歌曲《新疆好》:

1.导入:

丝绸之路北道过玉门关,南道过阳关,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新疆,

提问;这里有哪些少数民族?

又有哪些特产呢?

回答:

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

有香喷喷的羊肉串,美丽的壁毯,死角刺绣的小帽“朵帕”,哈密瓜,葡萄干,奶茶等。

提问:

新疆还有哪些特产呢?

下面我们欣赏一首歌曲《新疆好》。

2.欣赏歌曲。

回答:

新疆还有许多矿产资源。

 

三、欣赏歌曲《玛依拉》:

1.提问:

新疆有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交的是什么民族?

回答: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我们来听听她的歌。

2.听歌曲《玛依拉》的两段。

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观看了优美欢快的新疆舞蹈。

3.提问歌曲的特点:

由几个音组成,结束在哪个音上?

七个音组成,大调式。

呼唤的音调,回旋的旋律。

节奏欢快跳跃。

 

四、聆听小合奏《玛依拉》:

1. 导入:

哈萨克有句谚语:

“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2. 简介:

《玛依拉》这首歌曲经过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也象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祖国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

你们谁会唱这首歌?

3. 请几个同学演唱。

其他学生吹竖笛。

第一段请几个女同学唱,全体同学吹竖笛。

4.我们刚才演唱演奏了歌曲《玛依拉》,下面我们欣赏根据《玛依拉》改编的器乐小合奏,听一听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

5. 欣赏。

6. 提问:

乐曲用什么乐器主奏?

回答:

冬不拉。

(投影一组乐器,让学生辨认哪个是冬不拉。

7.新疆乐器介绍:

大家说出我国乐器分为几大类?

教师简介新疆乐器。

冬不拉: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有扁平和瓢形两种。

琴杆细长,张两根弦。

一般用于自弹自唱。

冬不拉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英俊、勇敢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当他向姑娘求婚时,调皮的姑娘却指着身旁的一棵青松说:

“你如果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我就嫁给你。

”到了约定的日子,机智的青年拿了一把用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用婉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真挚的爱情,终于打动了姑娘的心。

从此,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后来到了十三世纪时,据说有一天,当时的皇帝、成吉思汗正在大摆宴席招待宾客,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爱子术赤得急病死了,左右的侍从们谁也不敢把这一噩耗告诉成吉思汗,但又怕事后遭到追究和责难,正在左右为难时,一位名叫克尔布哈的哈萨克冬不拉琴手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一任务。

他来到宴会上要求为大家奏一支冬不拉乐曲。

悲切的乐声传达了死亡的消息,成吉思汗从乐曲中听出了是自己亲爱的儿子遭到了不幸而流下了辛酸的泪。

嗣后,成吉思汗不但没有发怒,还下令重赏了这位民间艺人。

鹰骨笛:

(塔吉克族)吹管乐器。

管身为鹰骨制成,开六个按孔,吹奏方法与汉族的笛相似。

艾捷克:

(唯吾尔族)拉弦乐器。

音箱木制半球型,一面蒙羊皮。

张四根弦,用马尾弓拉奏。

热瓦普:

(唯吾尔族)弹拨乐器。

音箱木制半球型,琴头有装饰用的弯角,张五根弦。

演奏时将乐器横置右肩,用拨子弹奏。

手鼓:

维吾尔族打击乐器。

汉语称手鼓。

木制圆形鼓框,直径约40厘米,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框内置许多小铁环。

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击鼓面,或摇动鼓身振响铁环。

老师拿手鼓示范给学生看,拍打节奏。

学生左右手拍左右腿。

节奏是: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

8.习题用连线表明右侧的乐器所属的民族。

 

五.歌曲《青春舞曲》:

(1)请学生听一组全部由王洛宾收集整理的维吾尔族歌曲:

提问歌曲的曲名,作者。

1、《掀起你的盖头来》

2、〈啊拉木汗〉

3、〈半个月亮爬上来〉

4、〈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5、〈在那遥远的地方〉

(2)复习歌曲《青春舞曲》,钢琴伴奏。

(投影歌曲的乐谱)

a>    复习歌谱;

b>    复习歌词;

c>    完整地演唱全曲。

(3)提问歌曲的特点?

歌词以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唱出:

小鸟飞去不回来,青春一去不复返。

告诫年轻人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

歌曲采用小调式,节奏密集,轻快而活泼,旋律上下起伏,流畅而优美,颇具有舞蹈性。

(4)复习、表演《青春舞曲》(手鼓、竖笛伴奏、演唱、表演舞蹈)

请学生讲讲表演的方案。

分声乐组,舞蹈组,竖笛组练习歌曲,请音乐课代表组织。

学生表演。

(5)教师评价:

 

六.小结:

   今天,我们延着丝绸之路欣赏了甘肃、新疆地区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了相关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无穷的魅力。

丝绸路上还有极丰富的文化和动人的乐歌鼓舞,同学们如有兴趣,可在课后继续了解、探索。

  课后记:

   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很好,但大部分班级表演的不好。

可以在表演前老师提示一下,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第三单元《西南风情》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西南风情》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但是在有限的一两节课内,不可能把西南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讲得面面俱到,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内容在备课时应该重新整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如本节课我以歌唱教学为重点,又以西南的歌、舞、乐的欣赏为辅,多方位多层次地让学生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课型:

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2、通过欣赏,使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绚丽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培养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歌曲的二声部合唱以及引导学生对歌曲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

感受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一)欣赏舞蹈《雀之灵》录像片段

(二)提问:

你认识录像中的舞蹈家吗?

她是哪个民族的?

舞蹈的舞名是什么?

哪个民族的?

白族和傣族都位于咱们国家哪个方位?

(三)导入课题《西南风情》

二、欣赏:

(一)简介侗族大歌。

(略)

(二)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

(三)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探讨歌曲表现的内容。

侗族的歌手们的声音高昂明亮,自然朴素;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歌曲表达了夏日来临、蝉声争鸣的欢跃气氛。

三、歌曲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欣赏汤灿演唱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片段

思考:

1、歌词有何特点?

(衬词啊哩哩,大量使用彝族特有的衬词“啊哩哩”,使得歌曲的

民族特色更为鲜明而富有情趣。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造成了怎样的效果?

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场景?

(十六分音符的多次运用使得歌曲节奏密集,富有弹性;旋律高低起伏形

成对比,两者使得歌曲更为生动,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族人民赶圩归来时欢乐,

幸福的心情。

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天性。

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会使欣赏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更多地感受音乐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发声练习:

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首歌的哪一句最好听,而且最好唱?

2、生:

啊哩哩。

3、师:

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把这一句好好练练吧。

歌曲的后两句:

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

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

4、教师分别给男女生做示范,并提出要求:

唱歌要有哈欠,多运用假声,声音位置要唱在上腭的上方,不能让声音掉下来

意图:

发声练习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如果单独找一条发声练习来练的话,学生可能会提不起兴趣,在音乐课堂中,应尽量把发声练习悄悄地编织到歌曲的某一句的教学中去,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枯燥的发声训练,同时又练熟了这个乐句,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音乐课中技能与审美相矛盾的问题。

(三)、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

1、带领学生演唱第一第二句,完成一声部教学。

加强26565422处的训练。

2、、二声部教学:

A、唱熟第二声部的乐谱及歌词(横向)

1232312323|24361222|,强调

24361222|这一小节的训练

B、两声部轮唱对比:

一声部3565635656|0000|

二声部0000|1232312323|

一声部26565422|0000|

二声部0000|24361222|

C、两声部合唱

意图:

A练习为第二声部的横向练习,易于掌握偏音“4”的音准。

B练习为加强两声部在合唱时音准的稳定所作的纵向对比练习。

如在最后合成时还是不够顺利的话,可以再进行A、B练习反复的训练。

另依照各个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差异,也可以让教师代唱二声部,重点集中在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7、思考:

谈一谈二声部加入以后歌曲的音响效果有了怎样的变化?

(四)、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1、第一第二句的处理:

第一句216166333·5|216166333|的

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强调“3”音。

第二句按强弱规律演唱

2、第三第四句

对比:

歌曲高潮处的每个“啊哩哩”处渐强,并强调第三个字“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处作弱处理,最后在上扬的“6”音的“哩”做突强处理。

连音与断音:

啊哩哩啊哩哩(连音)

赶圩归来啊哩哩(断音),要求咬字清晰富有颗粒性

3、速度的变化:

第四段的第一二乐句作稍慢处理,后两句回原速。

4、完整演唱歌曲。

意图:

这首歌唱同样的曲调要反复四次,不免显得单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力求表现得更为动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也增加了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接触了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作品,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这还只是杯水车薪,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更深入地通过音乐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

(播放乐曲《渔歌》结束本课,使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还能感受浓郁的西南音乐。

 

课题:

《江河大地》教案

课题

江河大地

课型

综合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喜爱流传于祖国江河大地的汉族歌曲、乐曲,主动探索相关的人文知识。

2.有感情地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和《黄河少年》,表现出长江、黄河儿女的自豪感和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3.聆听《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夫号子》、《会唱歌的中华鲟》和《土楼回响曲》,感受船夫号子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比较江河之声的不同神韵,体验客家音乐及交响乐诗篇的艺术特色。

4.尝试表演《川江船夫号子》所表现的令人震撼的情景;根据黄河、长江的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