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548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1.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

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

这一变化

A.强化了天子权力

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地位

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B项。

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贵族政治早已形成,排除D项。

点睛:

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

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2.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答案】A

【解析】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和其他学派,因此儒生借陈胜、吴广起义之机,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故答案为A项。

儒生是因为遭到镇压而反抗,不是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有学者统计:

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

2460。

宋朝皇祐前官额24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为1:

926。

宋朝与唐朝相比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官员与人口之比为1:

2460,宋朝时期官员与人口之比为1:

926,说明同样的人口数中宋朝官员要多于唐朝官员,即宋朝与唐朝相比官僚机构庞大。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不能反映宋朝时期的官员定额就是趋于正常,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

材料说明

A.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

B.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

C.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

D.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答案】B

............

5.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梁启超意在

A.全盘西化

B.中西融合

C.继承传统

D.托古改制

【答案】D

【解析】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限制君权,建立君主立宪制。

因此梁启超认为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意在托古改制。

故答案为D项。

梁启超没有主张全盘西化,排除A项;B、C项不是梁启超的真正用意,排除。

6.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来看,“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排除;列强中也有反对这一政策的,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这一政策对美国来说,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此后美国在侵华列强中地位日益重要,开始积极谋求侵华霸权。

对中国来说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与妥协的方案,使中国陷入列强同盟的宰割之中。

7.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2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

200。

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

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A.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B.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C.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D.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答案】C

【解析】按照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

但国民党却规定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为1:

200,导致伪币大幅贬值,因此这一规定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法币与日伪币的兑换比率同国民党军费问题的解决无关,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国统区的经济恢复无关,排除D项。

8.“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

”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人世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材料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与融入世界的关系,其他三项对材料信息理解片面,排除A、B、C项。

9.陶片放逐法规定如果有人危害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在公民大会中得到确认,就可加以放逐。

被放逐者要离开雅典,为期十年,但是他的财产不被没收。

陶片放逐法

A.成为雅典民主的保障

B.保证了判决的公正性

C.推动民主范围的扩大

D.有利于维护民主秩序

【答案】D

【解析】“陶片放逐法”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将损害公民利益、威胁城邦民主的人逐出国门,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排除;“陶片放逐法”不是审判过程采取的措施,也难以保证做到公平公正,排除B项;C项与这一措施无关,排除。

点睛: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创立。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10.“揭穿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摧毁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是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标志”。

此科学成就是

A.哥白尼日心说

B.牛顿经典力学

C.达尔文进化论

D.血液循环理论

【答案】A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得到罗马教廷支持的“地心说”认为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罗马教廷宣扬上帝由于安排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因此将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标志。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点睛:

罗马教廷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使天文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投票法案》,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

这表明英国

A.扩大选民投票范围

B.确立人民主权

C.保护选民投票自由

D.实现全民普选

【答案】C

【解析】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选民更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民的投票自由权得到切实保护。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是投票方式的变化,其他三项与这一变化无关,排除A、B、D项。

12.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300万下降到了1500万。

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故答案为C项。

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

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

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

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

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

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

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

(1)同:

都经历乡村(镇)企业发展的原始工业化阶段;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厂;都以轻工业为中心;都大力拓展商品市场;都得到政府支持。

异:

英国以市场为主导,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引领:

英国经历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中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工业化探索的曲折;英国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积累,中国借鉴西方科技成果以及成功经验。

(2)特点:

起步晚,尚未完成;政府主导导;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

意义:

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国力提升,和平崛起;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整体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和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和中国的“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根据“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具体而言,社会意识指的是一个阶段社会上呈现的道德规范、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它是这一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

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反映的工具和实现手段,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最后的标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促使哲学家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代表这种新意识倾向的运动主要是智者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由此而滥觞,进而推动了希腊公民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段淑娟《当下关于社会意识的研究综述》

围绕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其他史实进行论证。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论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扫清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等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第Ⅱ卷选择题区域内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连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

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

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

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珠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

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兼治黄河、运河;分段管理;机构逐步完善。

(2)原因:

黄河改道:

急据动荡的政治局势;清政府财政危机;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商品市场的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2)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

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夫陆殖民地独立。

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

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

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

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

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乱(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

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

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

【答案】

(1)问题:

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2)原因:

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

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乱(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因素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等方面来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维钧对国际公法和国际问题研究深入透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常说“弱国之代表,外交务必隐忍”。

他心思缜密,善于运用国际法理局部妥协,合理变通以争取最大利益。

顾维钧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求私利,处事客观公正,不为党派动摇,不惧外力压迫。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顾维钧独挑艰巨重任,他语惊四座地雄辩山东问题,令美荚法操纵会议者无不动容。

1921年顾维钧促成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使各国列强不得不在形式上尊重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中日代表在会外交涉了山东问题,中国最终收回已失去的权益,国内民心大振。

“九一事变”之后,顾维钧数次代表中国向国联申诉,并援引“九国公约”,力争制裁日本。

1943年1月11日,他代表中国与英国签订《中英取消治外法权并处理有关问题》协议,揭开治外法权废除的序幕。

1944年,顾维钧代表中国参与筹划联合国成立,翌年旧金山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强之一。

——摘编自贾晶《顾维钧政治人格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的外交思想。

(2)根据材科,指出顾维钩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

【答案】

(1)思想:

弱国无外交,讲究策略,适当让步;合理运用国际法则;通过谈判维护国家主权;利用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利益。

(2)贡献:

巴黎和会上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华盛顿会议期间为收回山东权益做出努力,振奋了民族精神;“九一八事变”后努力争取国际援助;推动废除治外法权;代表中国参与筹建联合国。

【解析】本题考查顾维钧的外交思想和顾维钩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顾维钧的外交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常说‘弱国之代表,外交务必隐忍’”“善于运用国际法理局部妥协,合理变通以争取最大利益”“1921年顾维钧促成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使各国列强不得不在形式上尊重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中日代表在会外交涉了山东问题,中国最终收回已失去的权益,国内民心大振”“顾维钧数次代表中国向国联申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顾维钩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顾维钧独挑艰巨重任,他语惊四座地雄辩山东问题,令美荚法操纵会议者无不动容”“中日代表在会外交涉了山东问题,中国最终收回已失去的权益,国内民心大振”“九一事变之后,顾维钧数次代表中国向国联申诉,并援引《九国公约》,力争制裁日本”“1943年1月11日,他代表中国与英国签订《中英取消治外法权并处理有关问题》协议,揭开治外法权废除的序幕”“1944年,顾维钧代表中国参与筹划联合国成立,翌年旧金山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强之一”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点睛:

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