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347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doc

中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初探

马宵

引言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业已走过二十余年的今天,笔者以为这些似乎改制了的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再改制方能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生存并有所发展,如果它们还存在的话。

本文简陋,略谈一些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再改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的想法,以供争鸣之用。

一、治理结构和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必先有体制和制度,体制主要的表现是治理结构,制度则是围绕该治理结构形成的一整套衍生品,制度必有利于治理结构的稳定发展才可产生,或者说更多情况下是随着治理结构需要不得不产生的东西。

而以上两者产生存在的目的,无非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无阶级之分,因此无文明产生,也就无治理结构和制度产生,顶多是一群人中一个头领带头干活,干的多、干的好大家都听他口头指派,你去捕食、他去汲水、我去点火而已,而且随意性很大,明天可能就互换了工作内容了,毕竟那时的工作技术含量不太高,无非多捕少捕而已,因此治理结构和制度也不必要了。

奴隶社会以下、封建社会、农耕社会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则产生了阶级,阶级中又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而在任何一个社会,统治阶级人数总是少的,被统治阶级占绝大多数,维持住统治是统治阶级最关注的问题,就好比一个人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统治不住了那就是好比人死了,统治不稳了就好比人病了,统治稳定了就好比人龙精虎猛(当然也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了)。

如何维持住统治,一是必须实现统治阶级内部的高效运行。

二是要不断吸收被统治阶级内的精英加入统治阶级,帮助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或者直接管理统治。

三是对这些人进行合理分工。

善于捕食的管理人们去捕食、善于汲水的管理人们去汲水、善于点火的管理人们去点火等等,这些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是各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第一批人物,古代所谓神农氏、百草氏、燧人氏等等就是代表。

如何确保这些有所专长的人只负责管他擅长的一块呢,首先要有个头领,所谓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等,他们本来是只专一方面的,但是同时又带头多干,大家感谢他,他便成了头领,然后他们选出来的新的带头人尧、舜、禹也是一样的先锋带头模范,所谓禅让制,就是选贤选能,不仅选亲选子。

可氏族总是不断繁衍壮大的,捕的鱼、取的水和放的火也越来越多,有了剩余了,谁用呢?

总不能再扔了,先前是大家觉得头领干的多,就让他多得,可头领觉得我死了换了别的头领,我的孩子就不能再多得了,于是禹就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胜过别人的孩子,让自己的儿子启作了头领,这就是所为继嗣制了,古人说启以后人们“独亲其亲,子其子”就是这意思。

其实这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好比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和人打了架,家长没有不护着自己孩子的,老子死了以后也没有不把财产留给孩子的,侯家的事情比较乱,但是只是少数。

上面风马牛不相及讲了这许多话,只是要引出一个意思来,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人性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无非两个方面“用人与制度”³,抛开人性研究制度是没办法研究明白的。

人性若何?

笔者以为是四个字“趋利避害”,禹想把多余的鱼给启是“趋利”,家长回护自己的孩子是“避害”。

任何组织中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的意义也无非是为了趋利避害而已,国家如斯、企业如斯、家庭如斯。

只不过这里的“利”是指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害”是指有害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既然趋利避害是人性的特征,那这个特征会导致三个问题产生,一是人们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东西总是更关心、更重视的,反之对别人的孩子、别人的东西就不那么上心、不那么重视。

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从被统治阶级吸纳进来的人而言的。

二是如果有的事情做了对自己没有好处,那么人们就不愿意做,可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可能恰巧正是对统治阶级有好处的事。

三是基于以上两点人们会进行选择,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去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有坏处)的就不愿意去做。

这里还是那个矛盾,自己愿意做的和不愿意做的,可能恰巧正是统治阶级不希望人们做的和希望人们做的。

比方说一个企业里,有一个捕鱼能手,资本家不希望这个捕鱼能手去为别的企业捕鱼,可这个捕鱼能手却会为了别的企业给的钱多就想离开现在的企业。

东汉时候有个将军叫马援就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隗器气量狭小,结果他就离开他找了新老板刘秀,然后带着刘秀灭了隗器,占了他的地盘。

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即使是在身边也有过。

又比如企业里老板很强势,自以为是,喜欢捕鱼能手们只钓鱼,不结网,不炸鱼,结果捕鱼能手们就算知道结网和炸鱼来的快、来的多也不会去和老板说这个情况。

袁绍喜欢虚名,爱出风头,结果身边的人就只有一些阿谀逢迎之流,郭嘉、荀彧本来在他手下,但看他只喜欢逢纪、审配这样的漂亮花瓶,一股脑投了曹操,官渡之战帮着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不仅夺了他的地盘,还夺了他的儿媳妇。

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而能以弱敌强者,非唯天时也,亦抑人谋耳”。

所以说治理结构和制度的设计存在的意义就是怎样避免以上三种情况的发生,一是让人们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作自己的东西一样关心重视。

二是让人们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思考、说话和办事。

三是一旦发现有这让的人就一定不能让他跑到别的地方的统治阶级那里去。

针对这三件事,每个社会都有一些新玩意产生,奴隶社会有制度,比如《汉谟拉比法典》;封建社会有架构,比如天子以下有诸侯,诸侯以下有士大夫;农耕社会有科举和户籍制度,比如八股取士和摊丁入亩;资本主义社会有一整套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比如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等。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产生、发展和目的

紧紧围绕着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的意义,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产生、发展和目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调整到了经济建设这条路上来了。

但是建国以来指令经济、计划经济的沉疴直接阻碍了国内内部生产效率的提高。

什么是指令计划经济呢?

可以这样说,计划经济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机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引领者、负责者和执行者,所以国家根据政治任务需要设置各个机构部门,需要钢铁就设冶金部,需要机械就设机械部,冶金部和机械部怎么搞出钢铁和机械?

就再设钢铁厂和机械厂,可以说国有企业(钢铁厂和机械厂)是政府这个躯干的四肢,整个国家是一个大企业,中央政府是总公司,地方政府是分公司,各个国有企业是子公司、孙子公司。

这样的结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部门和企业都必不可少,劳动成果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这个做法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大家都是为国家干,谁也不知道国家在哪,起初还好,但是干了十多年劳动成果还是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人们的劲头就下去了,而这样的制度设计也无法再次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了。

毕竟是人,先要温饱,再要小康,然后才能谈理想和崇高。

总不能家里孩子没棉衣,还不让人们“秏社会主义的羊毛”去吧?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治理结构和制度不能继续让人们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不能让人们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思考、说话和办事,海外学子归国的也基本上没有了,但凡能跑路的就跑路到香港,然后再辗转欧美了,这就必须对原有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进行调整,以阶级斗争为纲行不通,只能开始改革,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然也。

面对调动大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问题,在农业上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白了就是,地是国家的,但国家分给你家了,你家世世代代都能使用这片地,所以这地就等同于是个人的了,农民干的好,产的多可以换衣换钱,可以给丫头小子置办新衣服,取新媳妇,农民干劲足了,积极性就起来了。

在工业上,从1978年开始逐步进行国企改制。

表面上是说要甩包袱,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其实如果国有企业生产效率高,创造的剩余产品足够丰富,补贴还是补得起的,多生产的可以去换外汇嘛,但是国有企业效率低,创造剩余产品少,所以要通过改制提高效率。

思路和农业上一致,于是乎,厂长变成董事长,总经理变成私营业主,公家变成私家,自己的孩子就格外珍惜,总是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财产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些企业也做大做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比如李宁、特步几个吧,反正还是不多的。

同时,还有一批小企业改制后,反正是公家变私家,挥霍一通,拍屁股走人,下岗职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众,可见这样的企业是为数不少的。

当然,有些企业的倒闭是必然,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重复建设严重,投入市场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原来规模大一些的,领导有门路,管理有一套的产品就有销路,反之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这就是改革的阵痛。

至此方知,没了国家机器这个大靠山,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比拼的就是能力和魄力了,那些能吃苦、脑筋活、胆大心细脸皮厚的人们,也就是我们现下所说的人才走到了台前,长袖善舞,翩翩起舞,胡润把这些人才放在一个排行榜里,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人才和精英,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企业或者公司生产效率更高,更因为他们的企业或公司里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更好,解决了三个问题,调动了积极性、发挥了创造性、队伍有稳定性。

这就是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剩余价值。

也是那些还未变得更好的国有企业再改制的目的。

三、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与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方面的区别

我以为看一个东西比另一东西好在哪里,无外乎看看它是不是比别的东西多了两根犄角,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比中国的圆。

也就是看两者的区别,那多出来的部分(当然也包括减少了的部分)就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地方。

从治理结构上面来看,很明显的是公司比企业确实多了根犄角,那就是董事会。

董事会这个机构是公司里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类似中共中央政治局,里面有哪些人呢?

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若干、董事会秘书一人、财务总监一人、人力总监一人、其他董事若干。

这里面副董事长不是必备的,其它的则是一定要有,这个机构在企业里是没有的,是新玩意,为什么要有这个机构,大概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必然的产物,资本家是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是趋利避害的,趋利表现在我爷爷的爷爷创造了这个企业,我小时候就锦衣玉食懒得干活了,但是企业怎么保证一直发展,我就自己当个董事长或者董事,然后请那些喜欢干活的人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替我管理我的企业,我每年就年底分红就好了。

避害体现在万一公司经营不善,我把股份卖掉了,换了真金白银去别的国家潇洒快活,也不用像企业主一样天天被工人催要工资,弄不好还革了我的命了。

所以,从本质来说董事会的产生虽然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实际上董事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聘请那些能吃苦能干活的人去当CEO、CFO、COO、UFO,这样其实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随之这些O就又发明了一些制度机制来为自己谋利益,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所谓“黄金降落伞”制度,搞的美国人民去占领华尔街去了。

这些制度机制包括激励机制,比如“黄金降落伞”;决策机制,比如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股东大会等等会议的权力设置,以及对董事长、总经理自行裁量权的设置等。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董事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也是公司的另一根犄角。

具体来说可以有提名委员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等。

为什么设立这些委员会?

因为企业里没有,企业是政府的四肢,原只为某一具体产品的生产而设立,生产多少、怎么分配剩余都由国家机器决定,各个企业之间从收入分配上到发展平台上也无甚区别,所有的行业研究、战略研究、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研究国家机器都跟你制定好了,甚至职工也是国家给分配好的,而且是实际上的终身制,因为每个企业的收入都差不多,所以也没有人愿意换地方,企业也只能赶上哪拨算哪拨。

而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保护私有财产,其次鼓励人们发挥个人能力获取更多的私有财产,因此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充分竞争,也鼓励人才自由流动,这时各个委员会制度就非常重要了。

比方说,CEO只是个高级打工仔,有时候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进行违规交易,这样就需要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对他进行审计。

各部门经理各管一摊只是中级打工仔,也有可能为了部门利益罔顾公司利益,更别说是股东利益,这就需要设立薪酬和考核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