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462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docx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文

第六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安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四篇课文和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影子》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征,读起来亲切易懂,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比尾巴》一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青蛙写诗》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引导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中用适度的声音说话,培养学生文明说话的习惯。

“语文园地六”包括“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四个板块。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认识本组的45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认识一些新笔画和偏旁。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比尾巴》。

3.指导学生认识逗号和句号。

过程与方法

1.教会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学习汉字。

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喜欢学习生字,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识字的乐趣。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词,了解量词“条、把、串”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习语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影子》——2课时《比尾巴》——2课时

《青蛙写诗》——2课时《雨点儿》——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六——2课时

1.利用课文中优美、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识字。

2.游戏贯穿,快乐识字。

3.联系生活,创造性识字。

5.影子

1.走近作者——林焕彰

生平简介:

林焕彰(zhānɡ),1939年生,台湾省宜兰县人。

曾任《布谷鸟儿童诗学季刊》总编辑。

现为台湾《联合报》副刊编辑。

文学成就:

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兴文艺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

作者作品:

《牧云初集》《斑鸠与陷阱》《童年的梦》《小河有一首诗》《妹妹的红雨鞋》等四十余种新诗集、儿童诗集和诗论集。

2.相关资料

影子的产生光线总是沿着直线传播,如果被某种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线就没办法穿透它再前进,这时在这个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就是影子。

课文题目

影子

课文分析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

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很有趣,再加上作者充满童趣的语言的描述,影子更吸引人了。

因此学课文时,应很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兴奋点,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并读出影子的“趣”,以“趣”字贯穿始终,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策略

教学本课时,力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读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新笔画,认识3个偏旁“宀”“女”和“月”。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2.学习新笔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做好课前预习,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准备:

课文插图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谜语导入)出示谜语:

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晴天里有它,阴天里没它。

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吗?

2.学生猜谜语。

3.板书课文题目。

指名读,提示轻声的读法。

齐读。

1.看屏幕思考。

2.猜谜语。

3.齐读课文题目,注意“影子”的“子”读轻声。

微课设计:

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约20分钟)

1.借助拼音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个人练读生字,小组内认读。

3.指导学生认识偏旁“宀”、“女”和“月”。

4.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

1.认记生字。

2.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听老师读课文,学着老师的方法把课文再读一遍。

每次读课文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初读课文应该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三、指导写字,巩固笔画。

(约10分钟)

1.出示生字“在、后、我、好”,认读,口头组词。

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示范“在”“后”“我”“好”的写法,强调“在”字第三笔“竖”要从“撇”和横中线的交界处起笔;“后”字的横不要写在两个“撇”相接的地方;“我”的第五笔要和“儿”字里的“”区分开;“好”字注意“女”字旁第一笔是“撇点”,第三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3.学生在书上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

 

1.认读生字。

2.根据课文中的笔顺进行书写。

3.跟老师学写“在”“后”“我”和“好”,注意笔画顺序。

4.看优秀作业,自我修改。

 

突出人文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四、巩固认读,强化记忆。

(约5分钟)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1)抽读生字。

(2)把拼音去掉,抽读生字。

2.引导学生给生字组词。

 

1.认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

在巩固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约5分钟)

1.认读词语。

2.词语分开,认读生字。

3.找偏旁游戏。

1.形式多样地认读词语。

2.认读生字。

3.完成找偏旁游戏。

 

检查课下学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约15分钟)

1.有个小朋友,他也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

(师朗诵课文。

2.根据学生回答正音。

常常(cháng)、跟(gēn)着(zhe)、朋(péng)

3.点名试读课文。

4.用各种形式练读课文。

5.比比谁先背出来。

 

1.听老师朗诵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有趣的句子。

2.试读课文。

3.用各种形式练读课文。

4.练习背诵。

 

让学生读读,说说,背背,这些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

三、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约15分钟)

1.质疑:

(1)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右,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2)为什么说影子像条小黑狗?

(3)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2.交流汇报。

1.仔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自由探究。

3.交流汇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总结,巩固拓展。

(约5分钟)

1.画影子游戏。

2.出示句子,完成填空。

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

我的右面是()。

1.完成游戏。

2.完成填空训练,了解四个方位。

画影子让学生了解了影子的变化,培养学生分辨事物的本领。

五、板书设计。

影子小黑狗跟着

好朋友陪着

六、教学总结。

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影子》精彩课堂片段

师: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课件出示):

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晴天里有它,阴天里没它。

谁能猜出它是什么?

生:

影子。

师:

猜对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影子》。

(板书课文题目)跟老师读“影子”。

生:

影子。

师:

再读一遍。

生:

影子。

师:

谁能读准这个词?

指名两个学生读并评价。

师:

注意“影”是后鼻音,在这里“子”读轻声。

全班齐读两遍“影子”。

生读。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跟小作者一起去了解有趣的影子,好吗?

生:

好。

师:

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80页。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

生练习读课文。

师:

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啊。

你们看,生字宝宝跑到屏幕中来了,谁能读准它们?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11个生字)

指名读。

6.比尾巴

1.走近作者——程宏明

生平简介:

程宏明,1937年出生,天津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天津市音乐文学学会理事。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作品:

著有儿童诗歌专集《聪明的仙鹤》《好玩的剪贴》《把我数丢了》《宝宝歌谣》等。

2.相关资料

动物尾巴的妙用大部分动物的身上都长有一条尾巴,动物的尾巴形状各异,功能也各不相同。

鸟把尾巴当作方向盘;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鳄鱼把尾巴当作武器;狐猴把尾巴当作仓库;松鼠把尾巴当作交际工具。

课文题目

比尾巴

课文分析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

本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

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不仅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孩子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

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时,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增强课堂乐趣。

教学策略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等方法。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认识新笔画,认识2个偏旁“扌”和“八”。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

3.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中国汉字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朗读。

2.读好文中的问句。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做好课前预习;观察小动物尾巴的特点。

2.教师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及相关动物尾巴图、生字的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导入法: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森林里一年一度的比尾巴大赛就要开始啦!

(出示动物图片,认识动物。

)这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你们想去看看吗?

2.板书课文题目,提示“比尾巴”的“巴”读轻声,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1.认识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六种小动物。

2.齐读课文题目,注意读好“比尾巴”的“巴”。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0分钟)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桌互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音节。

(2)指名读词语。

齐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同桌互相合作读书。

3.认读音节和词语,读课文。

 

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看清拼音,一字一句要读准确。

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

(约15分钟)

1.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1、2小节,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2)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插图,比较“长”和“短”。

(4)指导读第1、2小节。

2.学习第3、4小节。

(1)自由读第3、4小节。

(2)说说有几句话。

你知道了什么?

(3)看图,比较它们的尾巴,加深对“弯”“扁”“好看”的认识。

(4)指导读第3、4小节。

1.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小节。

2.自由读课文。

3.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汇报读书收获。

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并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约10分钟)

1.男女生对话形式读课文。

2.指导学生背诵。

3.结合插图练习背诵。

4.抽查背诵情况。

5.看着插图齐背课文。

1.男女生对话形式读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背诵。

3.结合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课文。

5.看着插图齐背课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约5分钟)

1.导入法:

(复习导入)根据课件,朗读儿歌。

2.借助卡片认读词语。

1.朗读儿歌。

2.认读词语。

检查课下学习情况。

二、分析生字,记忆字形。

(约15分钟)

1.指导学生认识“扌”和“八”2个偏旁。

2.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2)引导学生用生字口头组词。

1.认识2个新偏旁。

2.自学生字。

3.汇报自学情况。

半扶半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约15分钟)

1.出示“长、比、巴、把”4个生字,引导学生练习认读、组词、说话。

2.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认识新笔画“”,读笔画名称,练习书写。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老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写。

3.指导学生展示优秀作品,相互评改。

1.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2.学习书写。

(1)认识新笔画“”,跟老师读笔画名称,练习书写。

(2)仔细观察笔顺,数清笔画,观看老师范写,自己练习书写。

(3)在书上描红并书写2遍。

(4)同桌互评。

再次书写。

 

穿插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四、拓展练习,巩固提升。

(约5分钟)

1.出示:

谁的尾巴最好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2.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读。

3.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4.举例来进行类似的练习。

1.自由练读。

2.同桌合作读。

3.男女生对读。

4.举例来进行类似的练习。

及时巩固,及时掌握。

五、板书设计。

谁的尾巴长——猴子

短——兔子

像伞——松鼠

弯——公鸡

扁——鸭子

最好看——孔雀

六、教学总结。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引导学生在总结回顾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掌握识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地、愉快地识字,并且在多种形式的认读中对所学生字进行巩固。

《比尾巴》精彩课堂片段

师:

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吸引来了一些小伙伴,看看它们是谁。

(出示猴子图片)

生1:

猴子。

师:

你说得很正确,要是说得再完整一些就更好了。

你能再说一下吗?

生1:

这是一只猴子。

师:

非常好。

(出示兔子图片)谁能说说这是谁?

生2:

这是一只小兔子。

师:

很正确,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呢?

生2:

这是一只白白的小兔子。

师:

你说得真棒。

(出示松鼠图片)谁能说说这是谁?

生3:

这是一只小松鼠。

师:

(出示公鸡图片)谁能说说这是谁?

生4:

这是一只公鸡。

生5:

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

师:

说得很棒。

(出示鸭子、孔雀的图片)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

生6:

它们是鸭子和孔雀。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这六个小伙伴就是参加比尾巴比赛的选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7.青蛙学诗

走近作者——张秋生

生平简介:

张秋生,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

作者作品:

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等,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天上来的百兽王》等。

课文题目

青蛙学诗

课文分析

《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个小节。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充满好奇,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策略

依据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以富有情境的图画,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充学生的语言,启迪孩子的心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冖”和“灬”。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诗歌内容,拓展思维,发展语言、想象力和创造力。

3.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识记生字和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熟读课文,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展示图片,情趣导入。

(约5分钟)

1.导入法: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图画,看看图画上都有什么?

2.学生交流。

(大屏幕显示课文第1自然段)

3.师范读第1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写诗时愉悦的心情。

4.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青蛙写诗》,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1.看图思考。

2.学生交流,图上有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小水珠。

3.跟老师读第1自然段,读出青蛙写诗时愉悦的心情。

4.齐读课文题目。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字词。

(约10分钟)

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生字词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生字词的读音。

2.自由读课文。

 

了解文章脉络,理清结构。

三、多种方法认读生字。

(约15分钟)

1.课件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引导学生认读,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识字。

3.引导学生集中交流识字方法。

(1)“串”可采用字义识字法。

(2)注意“串”的构字比例,“口”是扁“口”。

(3)学习“点”时引导学生认识偏旁“灬”。

4.进行扩词、说话练习。

 

1.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2.小组内识字。

3.集中交流识字方法。

4.进行扩词、说话练习。

 

扫清字词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书写指导,夯实基础。

(约8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下、个、雨、们”。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书写“雨”字。

老师范写,强调“雨”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冂”要宽一些,最后四点要对称。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根据老师指导,说出“雨”字的笔顺。

4.在书上描红,仿写。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五、作业设计。

(约2分钟)

1.熟读课文。

2.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3.查找资料,了解逗号、句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

课下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自主查资料、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巩固汉字。

(约5分钟)

导入方法:

(复习导入)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语。

2.去掉拼音,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1.自由读词语,小组内读、全班汇报读。

2.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检查课下复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约10分钟)

1.引入:

听——沙沙,沙沙,下雨啦!

雨点儿落在荷叶上,落在水里,落在小青蛙的笑脸上。

这只小青蛙作了一首诗,你们想看吗?

大家快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吧!

要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你读懂了什么?

 

1.自由练习读课文。

2.学生简单汇报。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感悟课文。

(约20分钟)

1.学习第1小节。

(1)播放音频。

(下雨了)这写的是哪句话呀?

指名学生读。

你感受到什么?

从哪儿感受到的?

(2)如果你是小青蛙,想想小雨点儿落到你的身上,会是什么感觉?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3、4小节。

(1)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2)自由读,思考:

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3)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4)拓展延伸,训练语言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省略号和句号。

3.学习第5小节。

(1)出示第5小节,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3)想想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意思。

4.齐读小青蛙写的诗。

1.看课件,听声音,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2.体会小青蛙高兴的心情。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小蝌蚪与逗号、水泡与句号和一串水珠与省略号的相似之处。

5.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在语境里理解词语“沙啦啦”;(通过观察图片理解为什么小蝌蚪能当逗号,水泡泡当句号,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识字与认识标点符号相结合,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课堂小结。

(约5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再读全文。

2.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

1.再读全文。

2.圈出逗号和句号。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及时巩固,及时掌握。

五、板书设计。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青蛙写诗

小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六、教学总结。

 

在学习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青蛙写诗》课堂精彩片段

师:

看看图画上都有什么。

生1:

有荷叶、荷花。

生2:

还有小蝌蚪、水泡泡。

生3:

我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