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40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

第十四单元 单元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济南二模,28)《南京条约》签署后,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说:

“阅江南钞寄合同,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

A.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B.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观念

C.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原因

D.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答案 D

解析 在评论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可得出这个官员依然按过去的华夷观念来看待此事,故D项正确。

2.(2018·昆明一模,28)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

此现象说明(  )

A.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

B.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C.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

D.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答案 D

解析 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较早,思想开放较早,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依然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故D项正确。

3.(2017·保定二模,29)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主张“中西并重”,并未体现完全否定中方或西方的现象,故C、D项错误。

4.(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27)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答案 D

解析 “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A项错误;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性”,故D项正确。

5.(2017·山西二模,28)冯桂芬说:

“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答案 B

解析 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6.(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29)《新学伪经考》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再度遭禁毁。

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是西学东渐的开山之作

B.屡遭禁毁实际影响有限

C.其“伪经”系指今文经

D.“新学”之“新”并非新旧,乃是国号之意

答案 D

解析 西学东渐的开山之作是魏源的《海国图志》而非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屡遭禁毁,恰恰证明了其较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不难得知,康有为笔下的伪经指的是古文经而非今文经,故C项错误;康有为之“新学”之“新”是西汉王莽篡权后改称的国号,故D项正确。

7.(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9)1895年5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认为书中所陈之策可取,后遂屡颁诏令,如编练新式军队、兴学堂、设报馆、开设纱厂和置经济特科等。

此举(  )

A.意味着变法维新的大幕已拉开

B.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实践了光绪帝的革新蓝图

D.体现了光绪帝知耻后勇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 维新变法正式开始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变法举措,诸如编练新式军队、兴学堂、设报馆、开设纱厂和置经济特科等,很明显并没有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变法举措是初步实践维新派的主张而非光绪帝的革新蓝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认为书中所陈之策可取,后遂屡颁诏令”可知,光绪帝初步的变法措施体现了其知耻后勇的决心,故D项正确。

8.(2017·凉山三模,29)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

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

由此可知立宪派(  )

A.主张西学中源说B.质疑西方宪政制度

C.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

答案 C

解析 维新派为了宣传立宪主张期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以减少阻力,而非西学中源,故A项错误;立宪派推崇西方宪政制度,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立宪派想要在中国实行立宪必然遭到传统文化的阻挠,提出立宪思想在中西具有相似性,以减少阻力,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是专制制度,西方近代是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9.(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

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

该规定说明(  )

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答案 C

解析 材料“百日维新”是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表明大清王朝一定程度也在适应时代需要,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末清初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在文教方面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该规定是维新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故D项错误。

10.(2018·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8)晚清琉璃厂书贾记载,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

这表明(  )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答案 D

解析 根据“常有文人士大夫”可知学习西学的只是部分知识分子,不能说明民众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根据“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可知学习西学成为潮流,故D项正确。

11.(2018·中山高考模拟,29)有学者说:

“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五四运动领导者本身,主张打倒宗教,其实是要回归中国的人文精神。

由于要打倒中国的传统,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转移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资源。

”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挽救民族危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漠

答案 A

解析 材料“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精神资源”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方向在于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性,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方向是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出发而非多数国人,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国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故D项错误。

12.(2017·昆明一中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29)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

据此可推测胡适(  )

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

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

答案 B

解析 “非命”的观点认为不存在宿命,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材料中“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同时又……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表明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

13.(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一,29)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这说明当时(  )

A.民族危机严重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答案 D

解析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文学改良刍议》主张“言之有物”,要有情感和思想,反对青年“发牢骚之音”的“暮气”,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当时的社会思想界仍然充斥着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文化,胡适的倡议表达了进行思想变革的愿望和要求,故D项正确。

14.(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8)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没有涉及国民政府教育体制,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封建儒家思想,但没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其直接影响是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故D项正确。

15.(2017·南充三模,28)《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

材料说明(  )

A.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B.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完全脱离了历史轨迹

C.五四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新文化运动完全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答案 A

解析 B项与材料“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不符,故D项错误。

16.(2017·宣城二模,30)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

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

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学者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有利于各国学者的访华讲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哲学家,还有文学家,故不是哲学教育受到重视的体现,故C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没有政治领域的巨变,故D项错误。

17.(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

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题目中仅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18.(2018·济南一模,2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D

解析 外国列强侵略中国是在1840年后,80年后应是1920年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是在19世纪末,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是在1915年,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故D项正确。

19.(2017·深圳一模,29)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相符,故D项正确。

20.(2018·兰州一模,28)1899年孙中山说:

“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剥削严重导致农民贫困,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免受地主的剥削,农民负担则会大大减轻。

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是孙中山主张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此时民国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1.(2017·淮北一模,7)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

22.(2017·芜湖三模,29)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

“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D.仍依从中国文化传统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的资产阶级三民主义不可能是从封建性的传统思想之中直接脱胎而来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并不认为自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列宁主义的翻版,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深受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可知,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首先是从传统思想中汲取的有益成分,故D项正确。

23.(2018·唐山一模,27)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

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  )

A.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B.防范地主弄虚作假

C.防止地主垄断土地

D.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可知孙中山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防止社会革命的爆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按价征税”“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得出防范地主弄虚作假,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而做的准备,当时地主已经垄断土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核定地价”的基础是土地面积,故D项错误。

24.(2018·黄冈新联考高三联考,29)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

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而应上山”可知是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重点不是说要解决农民问题,而是动员农民,故B项错误;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发,与完善不符,故D项错误。

25.(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13)某学者在其作品中指出:

“中共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武装割据之后,第一次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

”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共开始将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上议程(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表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

D.《双十协定》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 《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内容符合“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

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

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

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10分)

答案 

(1)原因:

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

影响:

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2)同:

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

异:

产生原因不同:

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

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

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内部原因从政局、儒学独尊地位的变化上分析,外部原因从西方思想的冲击上分析;第二小问影响,一方面从袁世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倒退上总结,另一方面从激进派的探索方面总结。

(2)相同点从社会转型、社会进步等角度总结;不同点则从二者的产生原因、解决手段上去比较。

27.(2017·日照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

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

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

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

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

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参以正史”。

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

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材料二

类别

名称

出版简况

传统教材

《纲鉴易知录》

1711年成书

《御批通鉴辑览》

1768年成书

传教士编译教材

《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国志略》

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万国通鉴》

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清朝官方编译教材

《俄国史略》《各国史略》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国人编写教材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10分)

答案 

(1)特点:

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必学课程);以我国古代史书为教材;与科举考试相联系;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历史教育呈现通俗化的特点。

作用:

与儒家学说相互推动,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形成重史传统;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

(2)趋势:

传统教材与新编教材并行;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出现了正规、专业的中外历史教材,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

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