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378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docx

硕研细胞和分子免疫基础学位班考题

兰州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2012级硕士研究生学位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试题

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成绩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标清题号;

2、试题、答题纸、一并交回;

 

1.简述抗原的分类及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各有何医学意义。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什么是单克隆抗体,简述抗体如何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4.什么是细胞因子,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主要的临床应用。

5.简述HLA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

6.简述T、B淋巴细胞的主要亚群的主要功能。

7.根据自己从事的专业,请列举一例免疫学原理在临床上应用的具体实例,并简述其免疫学机理。

8.根据自己从事的专业,请列举一例免疫性疾病的实例,并简述免疫发病机理及防治原则。

9.以IL-2为例,请至少设计3种或以上检测IL-2的方法,并简述其基本原理?

10.乙肝疫苗至少要免疫2次以上,为什么?

 

一.根据抗原性质分为两类:

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简称抗原。

是一类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等都是完全抗原。

  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hapten)是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故又称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

又可分为复合半抗原和简单半抗原。

复合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只具免疫反应性,如绝大多数多糖(如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和所有的类脂等;简单半抗原既不具免疫原性,又不具免疫反应性,但能阻止抗体与相应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结合。

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水解产物等。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分类,可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TD-Ag是指需要T细胞辅助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TD抗原免疫应答特点:

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产生IgG等多种类别抗体;可诱导产生免疫记忆。

TI-Ag是指无需T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特点: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只能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的来源可将抗原分为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s):

病原微生物、类毒素等不同种族之间的抗原;

(2)同种异型抗原9alloantigens):

存在于同一种族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如HLA,ABO血型抗原,Rh抗原,MHC等;(3)自身抗原(autoantigens):

自身成分,分为隐蔽的自身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等,如眼晶状体蛋白等;(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s):

又称Forssman抗原,存在于不同物种间表面无种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可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中,如溶血性链球菌于人心内膜或肾小球基底膜所具有的共同抗原就是异嗜性抗原。

此外,抗原还可分为

(1)内源性抗原:

指免疫效应细胞的靶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2)外源性抗原:

指非APC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以及天然抗原(naturalAg)、人工抗原(artificialAg)、合成抗原(syntheticAg)等。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包括哪些?

 1.病原微生物及各种生物疫苗:

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都是良好的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可产生抗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用于预防疾病。

2.细菌外毒素(exotoxin)和类毒素(toxoid)

外毒素:

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利外的毒性物质。

毒性极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外毒素为蛋白质,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如:

破风外毒素、白喉外毒素。

类毒素:

外毒素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风外毒素。

3.动物免疫血清(immuneserum):

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收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

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属此。

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

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含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

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性抗原:

大肠杆菌O86与人B血型物质;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

异嗜性抗原的医学意义:

(1)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的物质基础;

(2)借助嗜性抗原辅助临床诊断。

5.同种异型抗原(alloantigen):

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上存在差异,形成同种异型(体)抗原。

(1)ABO血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由复杂的寡糖和多肽组成。

该系统是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A和B是显性型基因。

血型物质也可存在于体液和外分泌液中,血型抗体是IgM,存在于血清中。

ABO血型不符的输血,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

(2)Rh血型抗原:

有些人的红细胞与恒河猴(macaquerhesus)的红细胞有共同抗原,故称此抗原为Rh抗原。

红细胞表面有Rh抗原者为Rh阳性,缺乏Rh抗原者为Rh阴性,人体内有存在抗Rh抗原的天然抗体,只有在免疫情况下Rh抗体才能产生,抗体主要是IgG类抗体。

Rh血型系统的基因型和型命名比较复杂,三对等位基因Cc、Ee和Dd决定六种抗原。

因此,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可能组合只有Dce、Dce、DcE、dce、dCe、dcE、dCE。

其所编码的抗原中,只有D抗原(又称Rh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因此,临床上通常只以D抗原的存在与否来表示Rh阳性或Rh阴性。

(3)HLA抗原(详见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6.自身抗原(autoantigen):

自身物质对机体本身不显示免疫原性,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能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1)修饰的自身抗原:

由于微生物感染、外伤、药物、电离辐射等作用,使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自身成分合成上的缺陷或溶酶体酶异常的破坏作用,暴露出新的抗原决定簇,成为“异已”物质,显示出免疫原性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2)隐蔽的自身抗原:

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组织成分,如脑、晶状体蛋白、葡萄膜色素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在胚胎期没有与免疫系统接触,不能建立先天性自身免疫耐受。

因此,一旦由于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被机体视为异物,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抗原释放,引起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甲状腺炎);晶状体蛋白和眼葡萄膜色素蛋白,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和交感性眼炎;精子抗原可引起男性不育等。

(3)禁忌细胞株复活:

7.肿瘤抗原(tumorantigen):

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称。

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

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组织正常细胞表面的新抗原。

这类抗原一般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实,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目前只有少数肿瘤,如人黑色素瘤、结肠癌等肿瘤细胞表面证明有肿瘤特异性抗原存在。

(2)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

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上也可存在的抗原,只是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此类抗原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A.胚胎抗原(fetalantigen):

是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

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

在人类肿瘤中已发现多种胚胎抗原。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是胚胎期肝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出生后几乎消失,成年人血清中含量极微。

患原发性肝癌或畸胎瘤时,病人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因此检查中AFP含量,可作为原发生性肝癌或畸胎瘤的辅助诊断。

癌胚抗原(acrcinoembryonicantigen,CEA):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CEA水平极度低,细胞癌变时可升高。

测定血清CEA,有助于结肠癌的辅助诊断。

胚胎硫糖蛋白抗原(fetalsulfoglycoproteinantigenFSA):

是一种含硫的酸性蛋白;在胃癌患者的阳性率可高达96%。

因此FSA的检查对排除胃癌有一定帮助。

B.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人类某些肿瘤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人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二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组成,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1)免疫器官和组织

  1)中枢免疫器宫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

  2)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

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

  

(2)免疫细胞

  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1)免疫活性细胞

  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CR是T细胞惟一特有标志。

可按TCR不同把T细胞分为TCR1型和2型。

按CD表型则可,把T细胞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按功能不同,又把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

  2)辅佐细胞

  简称A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呈递抗原,故又称抗原呈递细胞(APC),主要有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B细胞是抗原特异性呈递细胞。

  3)其他免疫细胞

  NK细胞是一种天然杀伤细胞。

单核吞噬系统,即具有吞噬功能的单个核细胞组成的系统,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炎症中的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等,他们均来自骨髓的成单核细胞。

此外,尚有K细胞以及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

  (3)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Ab)。

Ig是由相同二条重链和二条轻链组成。

Ig以重链命名,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类。

  2)补体

  用C’表示。

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体系统。

至少有30多个成分。

  补体激活途径至少有三条:

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①溶解细胞与杀菌作用;②促炎作用;③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3)细胞因子

  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免疫反应的小分子蛋白类因子。

  细胞因子包括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极多,主要有3类:

①激活的免疫细胞;②基质细胞;③某些肿瘤细胞。

  已鉴定的细胞因子达百种以上,习惯上把它分为下列7类:

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其他细胞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功能:

①介导天然免疫应答和效应功能;②免疫调节功能;③调节炎症反应;④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的功能;⑤抗肿瘤生长的功能。

  4)HLA分子

  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即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编码HLA分子的基因,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又叫组织相容性位点A(HLA)。

三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

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

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

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抗体的分类

  按作用对象,可将其分为抗毒素、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和亲细胞抗体(能与细胞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1型变态反应中的lgE反应素抗体,能吸附在靶细胞膜上)。

按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

  按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IgM、IgG、IgA、IgE、IgD五类。

  IgM抗体是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抗体。

它们在与抗原结合后启动补体的级联反应。

它们还把入侵者相互连接起来,聚成一堆便于巨噬细胞的吞噬;

  IgG抗体激活补体,中和多种毒素。

IgG持续的时间长,是唯一能在母亲妊娠期穿过胎盘保护胎儿的抗体。

他们还从乳腺分泌进入初乳,使新生儿得到保护;

  IgA抗体进入身体的黏膜表面,包括呼吸、消化、生殖等管道的黏膜,中和感染因子。

还可以通过母乳的初乳把这种抗体输送到新生儿的消化道黏膜中,是在母乳中含量最多,最为重要的一类抗体;

  IgE抗体的尾部与嗜碱细胞、肥大细胞的细胞膜结合。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嗜碱细胞与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一类物质促进炎症的发展。

这也是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抗体;

IgD抗体的作用还不太清楚。

它们主要出现在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上,可能与B细胞的分化有关。

(IgD于1995年从人骨髓瘤蛋白中发现,分子量为175kD,主要由扁桃体、脾等处浆细胞产生,人血清中IgD浓度为3~40μg/ml,不到血清总Ig的1%,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

IgD铰链区很长,且对蛋白酶水解敏感,因此IgD半衰期很短,仅2.8天。

血清中IgD确切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

在B细胞分化到成熟B细胞阶段,除了表达SmIgD,抗原刺激后表现为免疫耐受。

成熟B细胞活化后或者活化后或者变成记忆B细胞时,SmIgD逐渐消失。

四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免疫球蛋白、补体不包括在细胞因子之列。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979年开始命名。

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

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IFN)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

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

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family,TGF-β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包括两个亚族:

(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

(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7.其它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目前发现的细胞因子种类很多,仅白细胞介素类物质就已超过20种,真正可供临床应用者并非很多,最常应用者有以下几种:

 

     

(1)干扰素:

干扰素是1957年从病毒感染的细胞上清液中发现的第一个细胞因子,当时就已证明它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生物活性,干扰素也是第一个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疗效的细胞因子。

目前多用于肿瘤、病毒感染及免疫调节的治疗。

其副作用主要为发热及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停用后可恢复。

但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诱导体内产生抗干扰素抗体,使治疗效果减弱。

 

     

(2)集落刺激因子:

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这些因子被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其作用对象,进一步命名分为粒细胞-CSF,巨噬细胞-CSF,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SF及多集落刺激因子,后证明所谓多集落刺激因子就是白细胞介素3。

不同的CSF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起促进增殖分化作用是血细胞繁盛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

当然,刺激红细胞增殖的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刺激胚胎肝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等,也可包括在集落刺激因子范畴。

有关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目前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报道最多,常用于各种原因的血细胞减少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由于其可增加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增加体力,已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剂,在体育竞赛中使用,因此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监测已成为反兴奋剂的新课题。

 

     (3)白细胞介素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的原义是指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1979年第二届淋巴因子国际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白细胞介素的命名方法及标准,此后,每年都发现新的白介素,至2000年,已经正式命名的白介素为21种。

研究表明,白介素不但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

例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就是由各个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而联系的,对细胞因子网络的研究不但会丰富免疫治疗手段,也会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的调节机制。

 

     白介素的临床应用以白介素2最为广泛。

白介素2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并参与多种免疫过程的因子。

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是白介素2的产生细胞,又是白介素2作用的靶细胞,因此呈现正反馈现象,即少量的白介素2可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也是细胞因子的自分泌现象。

自从美国学者Rosenberg发现白介素2诱导的淋巴细胞具有强烈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LAK)以来,白介素2的应用就更加广泛,尤其对于肿瘤和病毒感染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白介素2的体内半衰期极短,有研究认为其体内半衰期仅为20分钟,因此,目前应用多主张大剂量连续输注,增加了费用并导致使用的不便。

而且大剂量使用白介素2还有诸如发热,水肿,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其他白介素的使用则远不如白介素2广泛,临床报道的仅有白介素3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白细胞介素5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白细胞介素12用于纠正艾滋病后者的TH1细胞进行性减少,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可诱导B细胞发生免疫球蛋白重链的类别而分泌Ig,因此抑制这两种因子的活性可预防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抑制白介素6活性,可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等。

 

     (4)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根据其结构和来源又可分为两类,即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β,后者即旧称淋巴毒素,临床用于肿瘤治疗者为前者。

最近还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一些新成员,但尚未见到临床应用的报道。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又称恶病质素,大剂量应用于人体后面积引起恶病质状态,表现为进行性削瘦、脂肪重新分布等。

 

     (5)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他们多为小于100个氨基酸的小分子多肽,根据结构可主要分为4个趋化因子亚家族:

CXC、CCC、C、CX3C亚家族,其中C代表半胱氨酸,X代表任一氨基酸。

CXC家族成员多数基因定位于第4对染色体,包括白细胞介素8、IP-10(IFNinducibleprotein-10)等,CC家族成员多数基因定位于第17对染色体,包括MIP-1α,β(macrophageinflammatoryprotein)、MCP-1(macrophagechemotacticprotein)、RANTES(regulateduponactivation、normalTexpressedandsecreted)等。

C家族只有一个成员lymphotactin,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

CX3家族也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