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243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第一节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近代对宇宙的认识。

2.天体的分类:

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星云、星际物质。

3.天体:

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陨星(陨石)、地面的卫星、云雾不是天体。

4.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从低到高排列)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地月系构成:

地球月球。

太阳系构成:

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绕太阳公转,太阳占其总质量的9986%。

7.银河系主体直径8万光年,总星系是我们观测的宇宙,是宇宙的一部分(10亿-200亿光年)。

8.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月地平均距离:

384万千米。

9.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10.八大行星运动特点: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11.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木星质量体积最大,金星离地球最近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表面温度越低,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12.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外部条:

①稳定的光照条,生命演化没中断。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部条:

③适中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

④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⑤有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第二节

13.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表面温度:

6000。

14.太阳辐射能量的: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一个氦原子核,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

1.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等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作用;②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的。

16.太阳大气从里到外: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7.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①黑子:

发生在光球层,实际并不黑,周期11年,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

发生在色球层,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周期11年,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我国太阳能分布:

丰富区:

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宁夏、甘肃、青海、南疆;

贫乏区:

四川盆地、贵州湖南一带。

青藏高原丰富原因: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四川盆地贫乏原因:

地形闭塞、云量大、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

黑子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影响电离层:

耀斑爆发发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手机);③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离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

第三节

20.19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

20世纪60年代出现载人航天器。

21.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空间探索阶段进入空间开发利用阶段。

2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60年第一枚火箭、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卫星)、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200年“神舟六号”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23.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

甘肃省酒泉,四川省西昌,西省太原。

24.宇宙自然资的分类:

空间资(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矿产资(月岩中富含地球没有的3He),利用人造卫星做各种科学实验就是利用宇宙中的空间资。

2.太阳能资优点: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污染环境;缺点:

不稳定,受天气影响。

26.清除太空垃圾的办法①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②把大空间垃圾带回地球。

第四节(重点)

2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加,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

28.地球运动时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9.地球自转的周期:

1恒星日(23小时6分4秒)。

31.地球公转的周期:

1恒星年(36日6时9分10秒)。

30.昼夜交替周期:

1太阳日(24小时)

3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1回归年(36日小时48分46秒)。

33.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约为赤道的一半),

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34.地球公转: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位置:

近一远七;地球公转的速度:

近快远慢。

3.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66°34′。

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等,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36.地轴和赤道平面垂直,太阳位于地球公转平面即黄道平面上。

37.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3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26′N),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23°26′S);

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39.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意义:

调节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

第五节(重点)

40.地球自转产生了的地理意义有:

1昼夜交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41.昼夜交替原因:

太阳照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自转。

42.晨昏线的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43.晨昏线性质:

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在二分日和经线重合,在二至日和极圈相切。

(可用判断节气)

44.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

0°<太阳高度≤90°;晨昏线:

太阳高度=0°;夜半球:

太阳高度<0°;直射:

太阳高度=90°。

4.太阳日24小时不长使地球增热或冷却不过分剧烈,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相差4秒钟。

47.地方时性质:

①同经度地方时相等;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④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48.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

东加西减;经度差:

同减异加)

49.全球每隔1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

并且规定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

0.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7°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东12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西12区,东12区与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个经度,其中央经线经度数为1°的整数倍。

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看商看余数看东经西经(商为时区数,若余数>7°,时区数+1;东经西经对应东西时区。

2.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

时区数×1°,看东西时区。

4.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东早西晚。

3.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早西晚;±:

东加西减;时区差:

同减异加)。

例子:

已知纽约时间(西五区)为六月八日1:

00,求东京时间(东九区)。

(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为+9=14,东九区时间=1+14=29-24=,东京时间为六月九日的凌晨点。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地方时:

116°E的地方时。

6.国际日期变更线:

东西12区中央经线180°经线(理论上),为避免穿过陆地,实际是曲折的,不与180°经线重合,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时分秒相同,从东12区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7.地球上实际存在两条日界线:

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零时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新

的一天开始于凌晨,也就是零时过后),两条日界线使地球表面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只有180°经线为零点这一时刻全球位于同一天。

8.180°经线和零时经线的判别: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分界线是零时经线,过零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从零时经线到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是新一天。

9.地转偏向力: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60.夏半年:

春分日(3月21日)至秋分日(9月23日);冬半年:

秋分日(9月23日)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

第六节(重点)

61.昼夜长短的计算: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跨的经度数,昼长=昼弧经度÷1°,夜长=夜弧经度÷1°。

同一纬线上的地点昼长和夜长相等,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夜)半球的一半,昼(夜)弧度是所跨经度差的2倍。

62.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没有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③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晨昏线等分赤道)。

④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⑤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昼夜长短相反。

63.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1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2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3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6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差纬差:

同减异加(太阳直射纬度和所求纬度同为北纬或南纬,纬差等于大纬度减小纬度,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纬差等于两纬度之和)

6.全球除赤道以外,1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2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6.四季:

3、4、三月为春季,6、7、8三月为夏季,9、10、11三月为秋季,12、1、2三月为冬季。

67.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热带有太阳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69、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极昼(夜)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6月22日(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以内极夜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夜(昼)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12月22日(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以内极昼

3月21日或9月23日

赤道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昼夜等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内为极昼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内为极夜

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越越长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长夜短但昼越越短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越越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短夜长但夜越越短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70.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随纬度变化

春秋二分:

由赤道向南北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2).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

每年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