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907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docx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

    

   

产业金融助力医疗健康企业前行

   

 

 

 

 

   

   

 

   

 

 

 

健康金融丨白皮书

全文字数:

7375字  精读时间:

18分钟

核心摘要:

前言:

近两年,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其重资产、回报慢及公益属性等特征,大健康企业多制约于政策监管、资金储备、技术科技等因素,发展较慢。

本篇报告针对大健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壁垒进行研究剖析,探索产业金融与大健康企业的融合,以寻求解决方案。

大健康产业的概况,大健康产业与金融融合的现状及痛点,大健康产业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大健康产业金融融合现状:

大健康产业金融融合主要存在于B端,细分领域中融合度最高的是药械制造50-60%,其次是医疗机构15-25%,药械流通10-20%。

C端融合发展多为早期,形式有健康险、消费金融等。

大健康产业金融痛点:

从资金壁垒来看,大健康产业上中下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账款延期问题,此外上游制造企业因产品线扩建、研发投入,中游流通因存货储备、集中采购,下游服务机构因建设并购,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产业金融的加入可通过融资租赁、产业链金融等形式盘活企业资产,促进企业发展。

医药供应链金融概述:

2018年,医药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155.4亿元,增速27.4%;在医药应收账款的渗透率不足2成。

未来,随着医药产销领域市场集中度、利润率的提升,渗透率将快速成长。

趋势与展望:

艾瑞认为,大健康+产业金融的融合路径正在形成,发展于医药供应链金融,伴随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融合,大健康产业金融将进入3.0时代,最终落地于终端服务场景,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互联网医疗等。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概述

大健康产业概述

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及创新机会

现阶段,我国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下,健康服务/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多。

另一方面,政策、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加速大健康产业变革。

在需求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大健康产业结构、服务供给模式、产品形态也随之变化,如医疗+互联网形成了在线问诊,医疗+5G促进了远程医疗、健康医疗智能硬件、基因检测等领域发展。

此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在加速,如AI+医疗形成的辅助诊断,以及医疗旅游、医药供应链金融等。

大健康产业链概述

大健康产业链定义及规模

大健康产业链主要包括:

1)上游药械制造(医药工业),提供药品、耗材与医疗器械;2)中游药械流通提供产品的流通与分销服务;3)下游医疗服务/零售药店直接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与产品;4)此外,还有产业支持类机构或企业,如监管部门提供监督管理功能,科研院校输出医生及先进技术,信息化平台优化机构管理效率连接上下游产业,支付系统如医保支付与商保支付确保居民在疾病来临时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以及产业链、融资租赁、地产等多种产业支持角色。

大健康产业外部驱动力概述

多维驱动,变革与发展同行,大健康产业多点开花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健康产业细分严重失衡,医院医疗服务及医疗用品占比95%;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与用品占比仅为20%。

因此,与健康相关的细分市场未来将面临高速增长,具体如养老、健康管理或慢病管理等产业。

该类市场的增长主要源自需求端的爆发,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环境污染与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导致的亚健康或慢病人群的增多。

同时,为应对高速增长的医疗需求,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健康中国2030”、“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创新药研发”、“鼓励社会办医”、“推进互联网医疗”等指导性文件。

艾瑞预计未来,养老产业、生物医药、民营医院、医药电商、健康管理等细分领域将成为热点市场。

政策推动变革,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带量采购、两票制、处方外流等政策,调节药品售价

我国在药械流通领域的政策主要以降低药品费用、提升产业效率、优化商业模式为目的。

一方面,“加成取消”“两票制”在药品与耗材领域全面推行,迫使企业改善销售模式,挤压价格水分。

另一方面,在优化药品器械销售终端上,受处方外流、医药电商等政策影响,终端渠道也呈现多元化等趋势。

资本助力发展,带动增量市场

资本加速医药、生物技术、器械等细分领域发展

据公开信息显示,2019上半年大健康行业融资事件共发生207起,融资金额43.4亿美元,预期整年事件数量将略低于2018,融资金额基本持平。

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VC/PE融资案例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融资案例数量695起,较2017年增长52.7%,融资规模79.1亿美元。

大规模交易(1亿以上融资占比45%)频发,带动医疗健康领域融资规模稳中提升。

2019上半年,投融资事件主要发生在制药、肿瘤药,体外诊断、基因检测,医疗器械,AI,互联网医疗等几大板块。

随着药品保障供应制度日益完善,政策上医药研发创新类,社会办医利好类,以及互联网、AI等科技医疗类政策的加速推进,资本市场将更加青睐医疗行业创新领域与非公医疗机构。

此外,科创板也为大健康产业上市提供了新的平台,截止到2019年末,共有如心脉医疗与南微医学等16家企业上市科创板。

目前,还有31家医疗健康企业申请科创板,分布于创新药研发、生物医药、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医学影像、CRO等多个领域。

社会与技术,决定未来潜力

技术赋能,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2016年中国每千人口医生数量1.8位,低于发达国家1-2位。

在医疗健康供给数量不足、资源不均的环境下,我国很难依靠原有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技术的成熟将赋能医疗产业,优化产业效率,提升供给能力,以大数据和AI为例:

如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从体系搭建、机构运作、临床研发、诊断治疗、生活方式五个方面带来变革性的改善。

在就医流程方面,将实现从“治疗”到“预防”的习惯的改变,最终降低从个人到国家的医疗费用。

在产业层面,医疗大数据的介入,可以优化医疗体系,通过区域信息化、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技术连接上下级医院机构,实现电子病历/医疗资源共享等架构,最终提升医药供给效率和能力。

麦肯锡也曾在2013年预测,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有望减少美国3000-4500亿美元/年的医疗费用。

AI辅助药物研发:

主要服务于新药研发。

整体来看,国外创新药市场比较成熟,国内制药企业主要是仿制药和改良药,不过近年来,恒瑞、海正、复星等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研发领域也逐渐向肿瘤等复杂疾病集中,提升了创新药研发市场景气度,为国内AI制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最初筛选的近万个化合物可能最终只有1个通过审批,新药研发平均总耗时10-15年,花费80亿元。

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失败率高等特点促使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被药企接受。

部分案例表明,AI可使单个研发环节周期缩短80%。

中国大健康+产业金融现状分析

从金融角度看大健康产业痛点

政策监管及行业变革,催生大健康产业金融需求多元化

若要探索金融服务对大健康产业的影响,就需要剖析大健康产业的资金来源。

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医保、政府支持、个人支付、商业健康险,其中医保占比50%以上。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医保结算制度是,医院先垫付费用,医保再与医院进行结算。

因此,一旦出现医保没有及时结算的问题,再加之医疗救助、看病乱象等问题的出现,医院资金运转就会受到影响,继而造成医院回款周期长等问题,同时波及制造商与配送商的资金运转。

此外,针对产业效率提升、渠道多元化、创新药研发等方向的鼓励也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以适应新的医疗环境。

从单个产业环节来看,痛点集中如下:

1)制造端痛点主要集中在存货回款周期长,转型期间产生的高额业务线扩张费用以及新药研发费用;2)药械流通资金痛点集中在上下游资金垫付、利润率等方面;3)医院及药店资金痛点多集中在“建设扩张成本高、医保结算周期长”等方面。

痛点1:

上游面临转型与账期长等压力

受严监管和新药研发等影响,制造端资金储备需求提升

首先,上游研发制造企业受终端医保支付影响,面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等困境。

其次,一方面受“一致性评价”、“飞行检查”等政策严管影响,企业自查与合规成本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线扩张与改革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最后,我国药械制造企业多以仿制药为主,研发投入远不如全球领先企业,因此在转型新药研发过程中必然面临资金压力。

痛点2:

下游支付决定中游回款账期

药械流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至98.7天,流转压力加重

大中型药械流通企业的业务通常以药械分销、药械物流、药械零售为主;收入多来自医院、药店等终端服务机构。

因此,其应收账款也多来自医院、药店端,其应付账款多面向上游医药研发、药械制造类企业。

因此,终端的回款速度将影响药械流通企业的现金流。

一般来看,医疗机构在6个月回款时给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通常承兑期为半年)。

但下游医疗机构受医保结算回款速度减慢也将推迟其向中游企业的付款速度,因此制约了药品流通企业流通及运营效率的提高。

痛点3:

医疗服务收入来源有限

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加剧,运营与建设扩张成本提升

一方面,医院建设和扩张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样体量的资金需求很难由自有资金满足,需要通过银行贷款、国际贷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实现。

另一方面,医保基金面临透支、医院收入结构调整、医保中心付款周期延长等现象,迫使医院面临资金缺口。

本来盈利能力不足的医疗服务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

因此,探索新的收入来源,引入商保等C端金融服务,以应对面临日趋变革的大健康市场。

除医疗服务机构外,其他民营健康服务机构,如体检、互联网医疗企业面临着融资难、流水少等问题。

痛点4:

零售药店扩张资金需求大幅增加

行业整合加速企业扩张,估值合理化或提升收购频次

近年来,我国零售药店连锁率和市场集中度提升明显,但仍存较大整合空间,2017年我国药店连锁率达50.5%,前6家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比12.7%,而美国前7家处方药零售市场份额占比达65%。

因此,零售药店仍处于门店扩张期。

此外,受政策严管影响(“药店分级”严控售药范围,打击执业药师挂证行为等),行业进入门槛、经营成本提升,中小药店面临倒闭或被出售的命运。

在此行业变革下,零售药店的扩张途径包括自建门店及并购两种,而此两种途径受政策影响,导致企业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加。

最后,随着资本力量的介入(如高瓴资本的高济医药和基石资本的全亿健康),也导致行业收购估值逐年提升,使得零售药企扩张资金需求大幅增加,企业扩张速度较往年略有下降。

未来,在药店分级影响下,中小药店出售意愿增强,PS估值下降或推动大企业收购频次。

大健康产业金融融合现状

B端融合远高于C端,药械流通与制造是先行突破口

大健康+产业金融融合是指金融机构(银行、券商、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保险、小贷等)以大健康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客户,提供与健康产业深入融合的金融服务,如股权融资、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票据、结算等。

目前,渗透最高的金融服务是融资租赁,主要针对药械制造与医疗机构;其次是药械流通领域,主要服务形式为供应链金融。

C端细分有健康险、信用医疗、消费医疗金融等,发展尚处于早期。

从宏观角度看解决的时机

金融供给侧改革正当时,引导资金流向优质大健康企业

从微观角度看解决模式

金融服务是优化经营性现金流的主要且重要战略手段

中国医药产业链金融现状分析

医药产业链金融体系

完整模式的医药产业链金融正在形成

医药产业链是指围绕货品流通,由上游供货商生产制造,中游流通企业物流配送分销,下游医院、零售药店销售而形成的体系。

在整个流程中,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为产业链上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从而达到优化现金流提高产业链效率的目的。

而传统医药产业链体系因终端支付慢、确权难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应收账款延期,将降低该模式的效率。

因此,医药产业链需要金融机构与信息化平台接入,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才能真正发挥医药产业链作用。

在这其中,信息流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药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形态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是主流业务形态医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形态主要有反向保理、保理融资、订单/仓单融资三种,其风险随着企业规模、交易流程等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大健康领域,保理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是主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原因有两点,1)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付款形式为应收和应付账款,占比近100%。

2)核心企业(现阶段为大型医药制造流通企业,未来上游规模连锁药店也可称为核心企业)一般需要对接众多上下游企业。

假设一家核心企业年收入50亿,其50%的应收和应付拿来做融资,贷款利息5%,金融机构一年营业收入1.25亿元。

通常来说,一家核心企业可能有多个金融机构。

3)核心企业授信额度高,风险低,一旦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打通财务ERP系统,便可第一时间确权,并通过手机银行快速出款。

医药产业链金融市场规模

2018年医药产业链金融市场规模155.4亿元,高速增长时代仍未到

艾瑞测算,2018年中国医药产业链金融市场规模155.4亿元,渗透率不足2成。

主要原因在于,1)医药行业市场认知低、确权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业务推行速度较慢;2)客户主要来自药械制造和药械流通两类企业,制造类企业净利率、毛利率相对较高,虽然与金融机构合作能力高,但由于市场较为分散,导致金融业务拓展较慢。

分别来看,针对药械流通领域,虽然行业集中度高、需求大,但是行业毛利率、净利率低(净利率通常在2-6%之间),因此现阶段与金融机构合作能力有限。

此外,药械流通头部企业相对强势,多自行获取商业保理资质来服务其产业链上下游,金融机构利润空间较小。

未来,受行业监管,新增细分领域及集中度提升等趋势影响下,医药产业链金融市场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医药产业链融资将呈现如下两个趋势:

一是借款主体从核心企业真正渗透到产业链上下游;二是真正的核心竞争要素将从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转移到数据分析能力上来。

 

医药产业链金融–竞争环境与格局

商业银行以低息价格与风控能力,占有35-45%市场

从供给端来看,提供服务的机构有银行、券商、商业保理、小贷公司等。

银行因利息低、风控严等优势,占市场份额最高,可达35-45%以上,剩余市场被券商、保理、小贷、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机构瓜分。

从需求端来看,2017年中国药品批发企业13146家,前100位占医药总规模70.7%,30家区域龙头企业主占比24.5%;药械制造企业20000多家,分散度高。

因此,不同规模、性质、地位、地域的企业需求差异大,对所需金融机构的能力要求不一。

然而,优质客户有限,年收入规模在10亿以上的流通企业仅100多家,因此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度仍较激烈。

医药产业链金融–参与主体竞争力

资源引流客户,牌照决定业务,风控能力决定最终

医药产业链金融服务中,银行占比达到35-45%,且医药机构多会选择与商业银行、保理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整体来看,金融机构只有在资源、牌照以及风控上具备优势,才能脱颖而出。

1)资源优势决定其获客能力,作为政策主导的大健康行业,具备国有背景、政府资源的机构具备明显优势。

2)牌照资质决定业务覆盖范围,金融业务一般被严格管制,提供产业链金融业务需要有相应的牌照。

其中最难获取的是银行、券商;商业保理获取相对容易。

3)风控能力决定业务效率。

业务效率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业务办理速度:

医药企业在解决资金流转问题上,需要金融机构快速出款。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平衡审核时间与出款速度,构建高效的风险把控体系。

在风控创新下,可以通过风险把控更好的数据分析来替代繁琐的确权环节,从而在流程上提升业务效率。

第二是产品类型,在数据分析、风险建模、数据积累下,从风控角度可以从多个环节进行产品的创新,比如三湘银行经营e贷的“520模式”,也即“5分钟审核,2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相比传统模式,在业务效率上是量级的提升。

中国大健康产业金融趋势与展望

趋势与展望 

起于青萍之末,展于数据智能,成于生态融合

艾瑞认为,大健康产业金融的发展起始于融资租赁,发展于医药产业链金融,最终会走向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

1)医药产业链金融基于其上下游关系,又可以被认为是产业金融的1.0版本。

在该阶段,产业金融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信息不对称、虚假等风险、服务终端拖欠付款以及药品器械运输中产生的物流风险。

2)产业金融2.0阶段,是指在信息化企业的协助下,解决上下游之间的确权问题后,同时加入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智能,从而提高三流合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下的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度,以实现“1+N”的多企业的实时金融服务。

3)产业金融3.0阶段,是指核心企业的变迁,核心企业由“药械制造/流通”类,转为终端服务机构与零售药店。

进而从终端监控资金流,加深金融机构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真正的生态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让银行成为随手可得的服务。

趋势与展望:

阶段一,信息流改善改善信息流问题,是迈向大健康产业金融的第一步如前文所述,资金流、物流(货品流)、信息流对于产业链金融及其业务发展至关重要。

现阶段,资金提供方主要来自金融机构,物流(货品流)提供方主要来自药械流通企业,而信息提供方相对不足。

据艾瑞观察,目前政府侧和企业侧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前行,改善票据信息不对称、虚假等风险。

 

趋势与展望:

阶段二,技术赋能

区块链+AI+大数据,技术赋能,实现数据智能

尽管产业链金融可更好的协助企业盘活资产、提升运营效率,但由于医药产业链金融服务还存在:

1)企业信息处于孤岛状态;2)非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获取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高,增加授信难度;3)贷后资金流动与用途金融机构无法有效监督等情况。

因此,业内已尝试通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提高三流合一(包括: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产业链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度。

一方面,通过上链确保信息真实性与加速流程与量级审批时间;另一方面,通过信用与行为技术风控,设立不同维度的风控评估体系,在完善风控的同时降低执行成本。

 

趋势与展望:

阶段三,生态融合核心企业+产业链+终端客户,金融闭环,循环往复现阶段,大健康产业金融中大部分金融机构仍围绕核心企业进行业务挖掘与能力提升,小部分机构已开始布局销售终端与用户端,如平安银行、微众银行、支付宝、三湘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政府、医院和药店合作,向用户/患者提供健康险、住院押金、消费金融等形式打造产业金融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