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850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docx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初质量监测试题

2021—2021学年度(下)学期初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胡番与西洋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

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

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

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

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

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

火不思是乌特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四,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

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

也就是二胡。

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

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

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个字眼还是带有贬义。

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

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

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

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

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

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

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

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

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

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毕竟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1.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但西、洋仍然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2.下列说法不属于“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人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是指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累迁辟雍①博士。

时方以传注记问为学,禾始崇尚义理,黜抑浮华。

入对契旨,擢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

禾曰:

“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复劾经臣:

“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涂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

“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

“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

“留以旌直臣。

”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

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

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谓其失对,禾曰:

“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

”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

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

辞益坚,曰:

“宁饿死。

”黼闻而衔之。

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

太学名。

②宦寺:

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亟窜之远方 窜:

放逐B.留以旌直臣   旌:

表彰

C.遂坐瓘党停官  坐:

因犯……罪或错D.安得此不详语  详:

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

“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3分)

译文:

                                  

⑵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2分)

译文:

                                  

⑶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②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

①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②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还曾从杭州骑驴入蜀。

8.赏析“远游无处不消魂”语句中“无处”的效果。

(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末句应该为首句,但是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

请你分析诗人这样安排诗句的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周《逍遥游》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5)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6),但愿长醉不用醒。

李白《将进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

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

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

“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

“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

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

”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

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以启齿。

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

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

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

“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

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

不好意思,打扰您了。

”说罢,抬腿欲走。

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

“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

“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

“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

“当然愿意。

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

“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

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

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

“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

”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

那位小姐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

“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

他咆哮道:

“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

”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

他要我一定转告您:

本书店没有一本书是做摆设的废书。

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

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12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三个作用。

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

6分

表面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次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根据文章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黯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是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的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12.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6分)

1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树”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6分)

14林徽因和张爱玲比较,你更喜欢谁谈谈你的理由。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班干部严于律己,班上同学才会自觉自律;班干部勤学上进,班上同学自会不甘人后。

如此上行下效,班风才会逐步好转。

B.帮助别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决问题。

C.到肯德基呢,一个食量正常的人,少则七八元,多则二十元足矣。

门外还挂着三块价格表,有意问津者看上几眼便可一目了然,决无阮囊羞涩之虞。

D.北京奥运会足球四分之一决赛,小罗领军的巴西队兵不血刃,竟然以0∶3大比分栽倒在阿根廷队脚下,如此结果,的确尴尬。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有人预测,达到奥运会男女运动员人数持平均的目标最迟也会在十年后实现,甚至很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时就会实现。

    B.常州延龄书画社社员的年龄平均78岁,连续五年被评为市文联系统先进集体。

    C.把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看时,作家是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而文学批评家却是站在两者的中间,做一个介绍人的角色。

D.我并不认识小李,经人介绍才知道他就是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师范大学教授李先生的公子。

17.将下面三组短语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还是那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①,想是②,故而徘徊不去。

把一双钢翅③。

A.①不忍离去,也不肯离去②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③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B.①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②见过复兴,也见过劫难③合了又张,张了又合

C.①不忍离去,也不肯离去②见过复兴,也见过劫难③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D.①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②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③合了又张,张了又合

18.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有五处不妥,请找出来并改正。

(5分)

①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经济改革的方针指引下,②此次论坛将为您提供进一步了解中国公益事业发展,③并通过各方的广泛交流和接触,促进双方伙伴关系及合作机制的建立。

④参加此次论坛的代表将来自多个部门,约有跨国公司(企业)代表100名参加,公益民间机构代表80名,研究部门相关知名人士120名。

⑤届时将有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来到大会,也期待着您的积极参与!

①。

②。

③。

④。

⑤。

19.汉字不仅是一个个活的灵魂,体现着不同时代汉人灵动的精髓,同时,在一个个方块字里变幻着无数的笔画。

文字不仅承载着文化的意蕴,同时也蕴涵着无穷的哲理。

请参照下面示例,任选两个汉字,各从一个角度诠释一下它所折射出的哲理。

(6分)

示例:

名:

靠着口来宣传就有名了,但也夕阳西下了,可见名之无聊。

运:

行走着的云,人的一生如同行走的云一样,不可预测。

答:

六、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种子只有在落地生根后才能茁壮生长;花木只有在根深入土后才能叶茂枝繁;根是生命的源头,是一个可供我们展望生命之途的起点……

请以“生命有根”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D、E(D项拔高主题;E项胡乱推测,无中生有)

12.①设置人物活动环境②展示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③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13.①他认为乞丐只会讨饭要钱,没想到乞丐会要书。

②他没有书给乞丐。

③在小姐面前丢了脸。

深层原因:

①人活着有钱就行了(钱)②不愿读书,购书只为装门面(懒)③不读书又死要面子(面子)(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

14.(8分)此题为开放题表现:

“改悔” 或 “顽固”都行,(2分)理由:

依据文意找出两条根据,每条3分。

四.

11BC(B“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郭县人。

考中元符二年进士。

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卜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陈禾说:

“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

”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又弹劾黄经臣:

“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

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

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