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先秦篇.docx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先秦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先秦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先秦篇
孔子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修订了六经(分别为:
《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墨子 :
( 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又称墨翟,战国时期鲁国人(滕州)。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老子 :
(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文化名人。
著有《老子》一书,后人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孙子 :
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
孙子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
他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几近覆亡楚国。
其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孟子 :
(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漆园吏,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其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韩非)。
庄子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屈原:
(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
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荀子:
(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做比较。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
(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
韩王歇(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主张变法改革。
《韩非子》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吕不韦:
(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列子:
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相传是列子、列子弟子著作的汇编。
今本《列子》八卷,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则,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