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682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时 省优获奖教案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docx

第1课时省优获奖教案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内容包

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

本节课利用课本资源,在查阅活动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学习的自觉性加强。

同时也可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探究活动,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测定的数量并不准确。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

应注意首先是定性(有无能量),第二才是定量(有多少能量),这样就能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

三、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调查当地人们都常吃哪些食物。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课程引入

展示图片

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实例

引起疑问:

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引申出食物中营养的重要作用,为本节内容的深入作好铺垫。

 

食物的营养物质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在学生

研讨时教师巡视指导。

研讨题:

1.你们组所确定的1-2种常吃的食物中各含有那些营养物质?

2.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是否相同?

数量呢?

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细

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关系?

4.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归根结底来源于什么?

学生查阅教课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教师提出的思考题,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对相关内容进行质疑、释疑。

1.通过学生的

自主合作,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营

养物质。

2.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源于什么,体现人与生物圈的统一性。

1.使学生认识到良好饮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在学生研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分析、团结协作及表达交流能力。

体验学习的快感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释问题。

]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

举出含糖类、

脂肪、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的旁边,并利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思考: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了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对肥胖、减肥形成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探究: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

 

各小组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小组间进行交流,对误差大的进行反思。

掌握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技能。

小结

练习

小结有关内容

积极发言,回忆所学知识。

完成练习

使知识得到巩固、反馈。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

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

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网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模拟A、B、AB、O型四种血型的血和模拟标准A型、B型血清。

3.制作模拟A、B、AB、O型血献血者牌,制作模拟A、B、AB、O型血受血者牌。

二)学生

1、上网查找“血型的发现”有关资料。

2.准备“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五、课时分配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探究学习内容

学生

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活动

复习提问

(2分钟)

巩固已学知识

 

引入新课

(1分钟)

 

模拟凝集反应实验

(2分钟)

凝集反应演示课件

(2分钟)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回答: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其中血浆是运载血细胞和输送养料和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有免疫作用,血小板有凝血和止血作用。

思考回答:

输血(输同型血)。

 

方案一:

防止输血时发生凝集反应。

 

方案二:

思考回答:

动物和人血液成分不同,人与人血液成分(血型)间往往有差别,输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模拟实验:

模拟A型血与B型血混合发生凝集反应。

(要同学们取一滴唐氏血和一滴李氏血于载玻片上混合,观察现象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

同学们认真思考。

(等同学们学了本节内容后自己得出答案:

唐氏和李氏的血型不同;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紧急情况下、在输血量少、速度慢时可可适当异型输血。

各组同学跃跃欲试。

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按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顺序到讲台上来现场上网查找(或将查阅结果打印展示或A盘展示。

有条件的学校全体同学可在课堂直接上网查找),并进行对抗答辩赛,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最好。

要求:

在一个组展示结果的同时,其他三个组认真观看思考,且每一组要提出1—2个问题,展示组要回答其他三级同学提出的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血液,请同学们回顾思考:

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血液的成分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人因某种原因大量失血该怎么办?

方案一:

若同学们回答的是输同型血,就直接进入:

为什么要输同型血?

方案二:

17世纪时,医生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的血管,来抢救大出血的病人,但是不成功。

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能够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会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

这是为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凝集反应课件,提问:

什么叫凝集反应?

唐氏跟李氏的血为什么会发生凝集反应?

若唐氏需要输血应该怎样输血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问题。

教师首先检查课前布置的作业,并按要求展示。

若同学们在再三启发的情况下仍不提问,则将对抗答辩赛改为必答题,教师问,学生答。

方案一

对抗答辩赛

(20或15分钟)

方案二

观察与思考,必答题

血型的发现、ABO血型的种类。

(3分钟)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课件展示。

(3分钟)

输血与血型、同型输血。

(3分钟)

 

化验血型演示课件

(1分钟)

模拟血型化验实验

(5分钟)

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人体血量、失血量与人的健康关系课件展示

(2分钟)

血量与血型、无偿献血。

(3分钟)

 

模拟输血游戏

(3分钟)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强化学生记忆。

讲解输“全血”。

(1分钟)

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的关系。

(3分钟)

通过分组查阅、汇报与答辩,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

达能力。

1、“血型的发现”

方案一:

第一组展示内容,第二、三、四组提问,第一组回答;方案二: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下同)

答[来源:

学科网ZXXK]

1:

谁最先发现了血型?

兰德斯坦纳。

2:

兰德斯坦纳是怎样发现的?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会发生凝集反应)。

3:

兰德斯坦纳将人的血型分为几类?

A型、B型、AB型、O型四类。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2、“输血

常识”

1: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输同型血。

2:

一个A型血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接受什么血型人的血?

可以输血给什么血型的人?

O型;AB型。

3:

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血液中的什么物质可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血液中的血浆。

4:

输血时为什

么要先检查血型?

看血型是否相同,防止血液凝集。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学生根据课件展示要求进行实验,并报告实验结果。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

1998年。

3、“献血常识”

1:

献血有损健康吗?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

康。

2:

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

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也为了自己和家人,大家奉献一份爱心。

 

3:

无偿献血者有哪些权利?

在本人需要输血时可免费输入自己献血量3倍的血量,家人可免费输入自己献血量等量的血量。

若献血超过100毫升,本人可终生赏受免费输血。

“献血者”:

20位同学。

分别以标A型、B型、AB型和O型字的牌表示,每种各5人。

20块牌随机发放。

“受血者”:

4位同学。

分别以反面标A型、B型、AB型和O型字,正面标有“1、2、3、4”的牌表示。

4位同学面朝全班同学,游戏开始前都以正面正对同学,反面对自己。

游戏开始,教师叫“2”,拿“2”牌的同学将牌的反面正对同学,能够给“2”献血的“献血者”都举牌。

其他三位方法相同。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

4、“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

系”

1.血液制品主要包括哪些?

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别三大类。

 

2.举例说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白蛋白:

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大面积烧伤等。

免疫球蛋白:

病毒性传染病。

凝血因子类别:

整形外科、血友病等。

方案一

织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对于答案不完全的,教师给予补充。

方案二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人类ABO血型有四种类型,什么样的血型的人相互之间可以输血呢?

展示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课件。

通过课前上网和则才观察,同学们继续提问并回答问题。

 

输血时需要检查血型,怎样化验血型?

展示化验血型演示课件。

下面同学们亲手模拟血型化验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一个人在失血多少时才需要输血?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有多少?

展示人体血量、失血量与人健康的关系课件。

我国从哪一年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模拟输血游戏,要求如左所示。

 

教师组织,并检查能否输血。

 

如果把某一献血者的血浆和血细胞全部输入受血者的血管中,这种输血方式叫输“全血”。

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用得较少,现在的输血方式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输入血液中的某种成分,其中主要的是从血浆中提取的某种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血液制品”。

抢答赛

(6分钟)

通过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展示自我与团结协作,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学生按原第一、二、三、四组抢答,并分组记录得分情况,每题5分,答对一道题得5分,答错一道题扣5分,哪一组得分最多取胜。

教师将抢答题作成课件,逐一点击出题,并当裁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