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464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1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docx

中药药剂学试题南中医汇总

一、按物态分类

①固体剂型:

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栓剂、膜剂等;

②半固体剂型:

如软膏剂、糊剂等;

③液体剂型:

如合剂、糖浆剂、注射剂等;

④气体剂型:

如气雾剂、吸入剂等。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①真溶液型药剂:

如溶液剂、部分注射剂、甘油剂;

②胶体溶液型药剂:

如胶浆剂、涂膜剂;

③乳浊液型药剂:

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

④混悬液型药剂:

如混悬剂、洗剂等。

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①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

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

②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注射给药:

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

呼吸道给药:

气雾剂、吸入剂、烟剂;

皮肤给药:

洗剂、搽剂、软膏剂、膏药、橡胶膏剂、涂膜剂、巴布剂、离子透入剂;

黏膜给药:

滴眼剂、滴鼻剂、舌下片剂(膜剂)、含漱剂、栓剂、吹入剂。

四、按制法分类

①浸出药剂:

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②灭菌制剂:

如注射剂、滴眼剂。

第四节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学习要点:

中药剂型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急症患者:

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水溶性基质)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患者:

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皮肤疾患:

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等剂型;

腔道病变:

栓剂、灌肠剂等。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起效时间快慢不同。

通常是:

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二、根据药物性质

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含水中不溶、难溶或不稳定成分的药物等一般不宜设计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水性液体制剂。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方便服用;有利生产;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

四、考虑生产条件要求

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

2.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

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

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8.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

①商汤:

伊尹首创汤剂,总结了《汤液经》——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②宋、元: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最早提出应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的中医药著作为()

A.《新修本草》B.《本草经集注》C.《伤寒论》D.《神农本草经》E.《黄帝内经》答案:

B

《中华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缩写:

Ch.P):

八版(1953版~2005版)

1953年版:

单部

1963年版:

分为2部

2005年版:

分为3部

《中国药典》分别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组成。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或药用辅料都要执行《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

1.关于药典和药品标准叙述,正确的有()

A.《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药典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的性质

C.我国现行药品标准有《中国药典》和局(部)颁标准

D.除2005年版药典以外,已颁布的《中国药典》均分为一、二两部

E.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的法定依据答案:

ABCE

第二章 药剂卫生

《GMP》规定F0值≥8min。

二、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

干热灭菌法:

高温干热空气,穿透力差。

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湿热灭菌的物品。

如:

玻璃器皿、纤维制品、金属材质的容器、固体药品、液体石蜡等。

2、湿热灭菌法:

指利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比热大,穿透力强,广泛应用)

(1)热压灭菌:

用压力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过热水喷淋等方法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2)流通蒸汽灭菌和煮沸灭菌:

常压下使用流通蒸气或沸水灭菌。

(3)低温间歇灭菌:

3、滤过除菌:

4、紫外线灭菌:

用于表面和空气灭菌。

5、Co60-辐射灭菌:

6、微波灭菌:

(二)化学灭菌法:

1、消毒剂消毒:

2、化学气体灭菌法:

第三节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

常用防腐剂的品种及使用要点。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0.1%-0.25%药液

(2)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抑霉菌作用强。

0.01%-0.25%。

可应用的PH范围宽,但酸性溶液中最好。

合用效果更好。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0.15%-0.25%,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

(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甘油、中药挥发油等。

第三章粉碎、筛析与混合

1、粉碎的含义:

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料碎裂成适当粒度的颗粒或粉末的操作。

2、粉碎的目的:

便于药剂的制备和贮存;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或溶出;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与吸收;利于新鲜药材干燥贮存

二、常用方法:

(一)干法粉碎(大多数药材)

1、混合粉碎—将处方中药物经适当处理后,全部或部分药物掺合在一起共同粉碎的方法。

特殊的混合粉碎方法:

(1)串料法(串研法):

含粘液和糖分或树脂的粘性药材:

如:

熟地、枸杞、大枣、桂圆、山茱萸、黄精、玉竹、天冬、麦冬等。

(2)串油法:

含脂肪油较多的药材:

如果仁类

(3)蒸罐:

新鲜动物药或需蒸制的植物药如:

乌鸡白风丸、全鹿丸、大补阴丸等处方中含皮肉筋骨药。

2、单独粉碎—系将一味药物单独进行粉碎的方法。

适用于:

氧化与还原性强药物:

火硝,硫黄,雄黄。

贵重细料药:

牛黄、羚羊角,冰片,麝香。

刺激性药物:

蟾酥

毒性药物:

信石、马钱子、雄黄,红粉

树脂、树胶:

乳香、没药在干燥季节粉碎。

(二)湿法粉碎——属单独粉碎,在药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进行研磨粉碎的方法。

1、水飞法:

系将药料先打碎成碎块,置于研钵或球磨机中,加入适量水,用力研磨或球磨。

当有部分研成的细粉混悬于水中时,及时将混悬液倾出,余下的稍粗药料再加水研磨,如此反复,直至全部被研成细粉为止。

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降,倾出上部清水,将底部细粉取出干燥,即得极细粉。

如朱砂、珍珠、炉甘石、滑石粉等矿物、贝壳类;但水溶性药物(如:

硼砂、芒硝)不宜采用水飞法。

2、加液研磨法:

系将药料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液体后进行研磨,直至药料被研细为止。

如冰片、括樟脑、薄荷脑、麝香。

(三)低温粉碎——含糖和粘液的粘性药(红参、玉竹、牛膝)、树脂树胶,干浸膏等。

通过低温,增加脆性。

(四)超微粉碎——采用流能磨,微粉粉碎机。

使植物细胞壁破壁率〉95%,提高含原料药材的生物利用度。

筛析是将已粉碎的粉末按粗细不同分离的技术。

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粒子群。

分等和混合均一

《中国药典》所用筛分,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分以下九等:

每英寸长度有多少孔~~

《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固体粉末分为六级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第三节微粉学基础知识

一、粉体及粉体学概念:

粉体指固体细微粒子的集合体。

是研究粉体及其构成集合体的细微粒子相关理化性质的的科学。

(三)微粉的流动性:

1、休止角:

使微粉经一漏斗流下并成一圆锥体,圆锥的侧边与台平面所成夹角即为休止角。

用θ表示。

θ越小流动性越大。

休止角越大,流动性越差。

一般θ<300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自由流动。

所以,θ<400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流动性的需求。

2、流速:

单位时间微粉经一定孔径的孔或管中流出的粉量。

流速快,均匀性好,流动性好。

第四节混合

一、混合原则总原则均匀一致

1、等量递增法:

不同组分药物,剂量相差悬殊时采用此法。

量小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的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再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

2、打底套色

不同组分、色泽或质地相差悬殊的配方,可将量少、色深或质轻的粉末放置于混合容器中作为底料,再将量多、色浅或质重的药物粉末分次加入,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套色)。

混合时通常先用量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器械,以减少量小组分的损失。

一、散剂的含义:

1、含义:

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二、.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散剂:

倍散:

是指在小剂量的剧毒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

剂量在0.01~0.1g者,可配制1:

10倍散,即1分药物9份稀释剂;剂量在0.01g以下者,可配制1:

100或1:

1000倍散。

例如:

九分散中马钱子粉与麻黄等,采用等量递增法与其它药物混匀。

常用稀释剂:

乳糖、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硫酸钙。

2、含低共熔组分散剂:

两种或更多药物混合后,熔点往往降低,如熔点降至室温附近,则易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不利于混合。

如:

薄荷脑与樟脑、薄荷脑与冰片、樟脑与水杨酸苯酯等。

制备或采用先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再与其他固体粉末混匀,或分别以固体粉末稀释低共熔组分,再缓缓混合均匀。

第三节散剂的质量要求

散剂一般应色泽均匀一致,无花纹、色斑;含水分不得超过9.0%,内服散应通过6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眼用散剂应通过9号筛,并应符合相应的卫生学标准及相关的定性、定量标准。

第四章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

1、中药的浸出过程

1)浸润与渗透阶段:

2)解吸、溶解阶段:

3)扩散阶段:

溶媒:

水、乙醇。

影响浸出的因素:

药材粒度、药材成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浓度梯度、溶剂pH、浸提压力。

浸提方法:

1.煎煮法:

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

2.浸渍法:

使用于黏性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芳香性药材。

不适用与贵重药材。

毒性药材及高浓度的制剂。

3.渗漉法:

使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制剂;也可用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药材的浸提。

但对新鲜的及易膨胀的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不宜。

4.回流法:

不适用于热敏药。

分离方法:

沉降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滤过分离法

精制方法:

1.水提纯沉法:

根据药材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不同,通过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交替处理,除去杂质。

2.醇提水沉法

3.盐析法

4.大孔树脂吸附法

5.酸碱法

浓缩目的:

从液体中除去溶剂得到浓缩液。

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

生产强度与传热温度差及传热系数成正比,与蒸汽二次的汽化潜能成反比。

107

浓缩方法:

1.常压蒸发:

指料液在一个大气压下进行蒸发的方法。

适用于有效成分是耐热的,溶剂无燃烧性,无毒害者。

特点:

速度慢、时间长、成分易破坏。

2.减压蒸发:

适用于热敏物质。

特点:

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增大传热温度差,加快蒸发速度;不断排出溶剂蒸汽,有利于蒸发的进行;沸点降低,可利用低压蒸汽或废弃加热。

3.薄膜蒸发:

特点:

蒸发速度快,受热时间短;不熟料液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破坏;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连续操作;能回收溶剂重复利用。

4.多效蒸发:

一般在真空下操作,使药液在较低温度下沸腾。

特点:

节省资源,提高蒸发效率。

干燥目的:

除去含湿的固体物质或膏状物中所含的水分或其他溶剂,获得干燥物品。

影响因素:

被干燥物料的性质、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与流速、干燥速度与干燥方法、压力。

干燥方法:

1.烘干法:

适用于耐热物料,如稠浸膏或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

特点温度高、干燥速度慢。

2.减压干燥法:

适用于热敏性或高温下易氧化物料的干燥。

特点干燥温度低,速度快;减少了物料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减少污染或氧化变质;产品蓬松,易于粉碎。

3.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热敏性和液体物料。

特点物料受热表面积大,传热传质迅速,水分蒸发极快。

4.沸腾干燥法:

适用于湿粒性物料,如片剂、颗粒剂中的湿粒干燥和水丸的干燥。

特点热利用率高;干燥速度快,产品质量好,没有杂质带入;干燥不需翻料,节省劳动力;适合大规模生产。

但是热能消耗大,不易清洁设备。

5.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极不耐热物品的干燥和附加值较高的物品。

特点在高度真空及低温条件下干燥,避免成分因高温而分解变质;干燥制品外观优良,质地疏松多孔,易于溶解。

但是耗能大,成本高。

6.红外线干燥法:

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干燥,特别是熔点低、吸湿性强的物料,以及香蕉硬膏的干燥。

特点受热均匀,产品外观好,质量高。

7.微波干燥:

适用于含有一定水分并对热稳定的干燥或灭菌。

特点:

效率高,时间短;产品质量好;有杀菌杀虫作用;成本高。

一、浸出制剂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

浸出制剂系指采用适当的溶媒与方法,提取药材中有效部位(成分)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常以水和乙醇为溶剂。

按所用的溶媒来分,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用水作溶媒的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煎膏剂、糖浆剂等;另一类为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溶媒的浸出制剂如酒剂、酊剂、大部分流浸膏剂和浸膏剂等。

中药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炼糖1)目的:

去除杂质,杀灭微生物,减少水分,防止反砂

2)方法:

蔗糖加0.5倍量的水,0.1%酒石酸加热溶解,保持微沸至糖液“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

4、收膏清膏中加入规定量的炼糖或炼蜜,不断搅拌,加热熬炼至规定的标准即可。

加炼糖或炼蜜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的3倍,相对密度一般在1.4左右。

一、含义与特点

流浸膏:

提取有效成分,浓缩至1g原药材/1ml标准

浸膏:

2-5g原药材/1g浸膏,又分为稠浸膏含水15%~20%;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5%。

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

真溶液:

<1nm;

胶体溶液:

1-100nm,包括高分子溶液和溶胶;

混悬液:

>500nm;

乳浊液:

>100nm

表面活性剂:

凡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

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肥皂类、硫酸化物、磺酸化物。

特征:

阴离子部分起表面活性作用,即带负电荷。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洁尔灭、新洁尔灭。

特点:

水溶性大,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

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

3.两性离子型:

卵磷脂。

特点:

碱性水溶液中成阴离子型,起泡性良好,去污能力强;在酸性水溶液中成阳离子型,杀菌力强。

4.非离子型:

脂肪酸山梨坦类(司盘),一般做w/o型乳化剂;聚山梨酯类(吐温),做增溶剂或o/w型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CMC:

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非离子型0-20;HLB越高,亲水性越强。

增溶剂:

15-18以上;去污剂:

13-16;o/w乳化剂:

8-16;

润湿剂与铺展剂:

7-9;w/o乳化剂:

3-8;消泡剂:

0.8-3。

3.HLB值计算:

149

4.起昙:

溶液由澄明变浑浊的现象。

昙点:

转变点的温度。

5.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型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溶、助溶、制成盐类、使用潜溶剂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了解概念制法和种类156

胶体溶液型:

概念种类基本性质和方法

种类: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溶解法(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和凝聚法。

乳浊液型:

组成:

油相水相乳化剂。

种类:

油包水型、水包油型。

乳化剂的类型:

1.表面活性剂。

166

2.天然或合成乳化剂:

阿拉伯胶、明胶、磷脂、胆固醇。

3.固体粉末:

167

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物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2.混悬粒子的沉降

3.微粒成长与晶型的转变

4.絮凝和反絮凝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乳剂不稳定的现象:

分层、絮凝、转向、破裂(不可逆)、酸败。

混悬型:

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混悬剂的稳定剂:

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173

制备方法:

分散法、凝聚法。

(二)常用附加剂的种类与作用

1.润湿剂适用于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液,聚山梨酯类,司盘类

2.助悬剂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天然——阿拉伯胶(5%~15%),西黄芪胶

(0.5%~1%0,琼脂(0.3%~0.5%)等

合成——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0.1%~1.0%。

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加入电解质絮凝,振荡后混悬;或加入电解质阻碍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为反絮凝。

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或反絮凝作用。

如:

枸橼酸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等。

 

2、热原的基本性质:

①耐热性:

100℃不会发生热解,180℃加热3~4小时,250℃加热30~45分钟或650℃加热1分钟可杀灭。

②滤过性:

热原直径1~5nm之间,一般滤器均可通过。

孔径小于1nm的超滤膜可滤除热原。

③水溶性:

可溶于水,浓缩的水液有乳光。

④不挥发性:

本身不挥发,但可随水蒸气雾滴带入蒸馏水中,因此,安装隔沫装置;

⑤被吸附性:

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石棉板可吸附热原

⑥其他:

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氧化剂、超声波等所破坏。

二、热原污染途径与去除方法

1、污染热原的途径:

溶液中带入,原料中带入,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带入;制备过程中的污染;输液器中带入。

2、除去热原的方法:

①高温法250℃加热30min

②酸碱法玻璃器皿可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或稀氢氧化钠处理

③吸附法活性碳,选用针用规格,常用量0.1%~0.5%,

④离子交换法强碱性阴离子树脂

⑤凝胶滤过法用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滤过可除去注射用水中的热原。

⑥反渗透法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聚酰胺膜

⑦超滤法

三、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1、热原检查法家兔致热试验法适于大多数制剂,不适于放射性药物、肿瘤抑制剂等。

2、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鲎试验法

注射剂的溶剂

注射剂的溶剂

一、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

1、饮用水不得用作注射剂、滴眼液等灭菌制剂用药材的提取。

2、制药纯水

用作注射剂、眼用溶液等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的配制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制剂用具的清洗用水。

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3、注射用水

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静脉用脂肪乳剂的水相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也可作为眼用制剂配制的溶剂。

4、灭菌用水灭菌注射用水:

为注射用水经过灭菌所得的制药用水,主要用作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二、注射用水

(一)注射用水的制备

流程:

饮用水细过滤器电渗析或反渗透阳离子交换树脂脱气塔阴离子树脂床混合树脂床纯化水多效蒸馏水

热储水器(80℃)注射用水

1、原水预处理

2、纯水制备常用离子交换法、电渗析等方法。

3、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

蒸馏器有多种,目前制备注射用水常用塔式蒸馏器和多效蒸馏器。

4、注射用水的贮存:

配制注射液的注射用水,以12小时内新鲜制备为好,灭菌后贮放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

(二)注射用水质量要求

1、性状无色澄明

2、PH值5.0~7.0

3、细菌内毒素小于0.25EU/ml

4、微生物限度细菌、霉菌和酵母菌不超过10个/100ml

5、其他

(三)注射用(大豆)油

某些油溶性药物和需在体内缓慢释放而呈现长效作用的药物,需用制成注射剂时,可选用注射用大豆油等作溶剂。

1、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现行《中国药典》规定,注射用大豆应为浅黄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酸败味,相对密度0.916-0.922,折光率1.472-1.476。

皂化值为188-195;碘值为126-140;酸值不大于0.1。

2、注射用油的精制

植物油因含游离脂肪酸、各种色素和植物蛋白等,必须加以精制,其精制过程为:

中和脱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保温搅拌,至油皂分开)→脱色除臭(加活性白陶土及活性炭保温搅拌,滤过至油液完全澄明)→脱水→灭菌(150-160℃干热灭菌1-2小时)→放冷到适宜温度。

第四节注射剂附加剂的选择

为了增加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等,常添加适当的附加剂。

一、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

但应注意供静脉(除另有规定外)或脊椎腔注射用的注射液均不得添加增溶剂。

常用有聚山梨酯80,胆汁等。

潜溶剂有:

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

二、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

①抗氧剂,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等;常用量0.1~0.2%

②惰性气体N2或CO2

③金属离子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三、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

为了防止注射剂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污染微生物,应加入适宜抑菌剂。

但用于静脉、脑池内、硬膜外或椎管内注射的注射液一律不得加抑菌剂,注射量超过15ml的注射液不得加抑菌剂

常用的抑菌剂有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等。

四、调节pH的附加剂

一般注射液的pH允许在4-9之间,大量输入的注射液Ph应近中性。

常用调节pH的附加剂有盐酸、枸椽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五、减轻疼痛与刺激的附加剂常用的止痛剂有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等。

六、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凡与血浆、泪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大量注入低渗溶液,可导致溶血,因此应调节药液的渗透压。

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有氯化钠、葡萄糖、磷酸盐或枸椽酸盐等。

调节方法有:

1、冰点降低数据法 血浆的冰点为-0.52℃,因此冰点降低为-0.52℃的溶液即与血浆等渗。

常用药物的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可查表得到。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所需要加入渗透压调节剂的量,计算公式如下:

W=(0.52-a)/b

其中:

W为配成100ML等渗溶液所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g/ml);a为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引起的冰点下降度;b为1%(g/ml)等渗调节剂溶液所引起的冰点下降度

例如:

配置1000ml冰点下降度为0.05℃某中药溶液,需要加多少氯化钠,使成等渗溶液?

代入公式计算:

W=(0.52-0.05)/0.58=0.81g,配置1000ml即需加8.1g的氯化钠,可使该液成为等渗溶液。

渗透压调节剂常用氯化钠和葡萄糖。

2、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氯化钠等渗当量系指1g药物具有相同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克数,通常用E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