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240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docx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习题思维点拨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

思维点拨:

巧解三角形典型例题

【例1】如图,已知五角星ABCDE,求∠A+∠B+∠C+∠D+∠E的度数和.

   

【思考与分析】我们可以连结DE,在由三角形ACF和三角形DEF构成的图形中,∠A+∠C=∠CED+∠EDA,从而把五角星ABCDE的五个内角放到了三角形BED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A+∠B+∠C+∠D+∠E的度数.

   解:

连结DE,由以上结论可知:

∠A+∠C=∠CED+∠EDA,

   又因为在三角形BED中,∠B+∠BEC+∠BDA+∠CED+∠EDA=180°,

   所以∠B+∠BEC+∠BDA+∠A+∠C=180°.

   即∠A+∠B+∠C+∠D+∠E=180°.

【例2】如图,求∠1+∠2+∠3+∠4+∠5的度数和.

   

【思考与分析】我们按照例1的思路,连结CD,则在三角形AEF和三角形DCF所构成的图形中,∠3+∠4=∠EDC+∠DCA,这样就把∠1、∠2、∠3、∠4、∠5同时放到了三角形BDC中,即可求出∠1+∠2+∠3+∠4+∠5的度数和.

   解:

连结CD,则∠3+∠4=∠EDC+∠DCA,

   又因为在三角形BDC中,∠1+∠5+∠2+∠EDC+∠DCA=180°,

   所以∠1+∠5+∠2+∠3+∠4=180°,即∠1+∠2+∠3+∠4+∠5=180°.

【小结】按照这种思路,以上两题还有多种解法,大家不妨试一试,看能找到多少种解法.

【例3】如图,三角形ABC中,AD平分∠BAC,EG⊥AD,且分别交AB、AD、AC及BC的延长线于点E、H、F、G,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

   

   

   【思考与解】因为EG⊥AD,交点为H,AD平分∠BAC,

   所以在直角三角形AHE中,∠1=90°-

   在三角形ABC中,易知∠BAC=180°-(∠2+∠3),

   所以∠1=90°-

[180°-(∠2+∠3)]=

(∠3+∠2).

   又因为∠1是三角形EBG的外角,所以∠1=∠2+∠G.

   所以∠G=∠1-∠2=

(∠3+∠2)-∠2=

(∠3-∠2).

   所以应选C.

【例4】如图,点D为三角形ABC内的一点,已知∠ABD=20°,∠ACD=25°,∠A=35°.你能求出∠BDC的度数吗?

   

 【思考与解】延长BD,与AC交于E点,因为∠DEC是三角形ABE的外角,

   所以∠DEC=∠A+∠ABD=35°+20°=55°.

   又因为∠BDC是三角形CDE的外角,

   所以∠BDC=∠DEC+∠ACD=55°+25°=80°.

  【小结】记准一些常用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快速地、正确地解题.

【例5】如图,已知∠B=10°,∠C=20°,∠BOC=110°,能求出∠A的度数吗?

   

   【思考与分析】要求∠A的度数,我们可以设法让∠A成为某个与已知角相关的三角形的内角.我们可延长BO交AC于D,则∠A、∠B即为三角形ABD的两个内角.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欲求∠A的度数,可先求∠ODC的度数,由∠BOC=110°,∠C=20°即可求出∠ODC的度数.

   解:

延长BO交AC于D.

   因为∠BOC是三角形ODC的外角,

   所以∠BOC=∠ODC+∠C.

   因为∠BOC=110°,∠C=20°,

   所以∠ODC=110°-20°=90°.

   因为∠ODC是三角形ABD的外角,

   所以∠ODC=∠A+∠B.

   因为∠B=10°,

   所以∠A=90°-10°=80°.

   【例6】如图,点D是三角形ABC内一点,连结BD、CD,试说明∠BDC>∠BAC.

   

   【思考与分析】∠BDC和∠BAC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内,而且不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做辅助线把这两个角联系起来.我们延长BD交AC于P,或连结AD并延长交BC于Q,都可以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

   解:

延长BD交AC于P,则∠BDC>∠DPC,∠DPC>∠BAC,所以∠BDC>∠BAC.

   【反思】我们还可以连结AD并延长交BC于Q,如图,请大家试一试,看能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例7】已知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度数为40°,且∠A=∠B,你能求出∠C的外角的度数吗?

   【思考与分析】在三角形ABC中,∠A=∠B,因此三角形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我们必须要讨论40°的角是三角形ABC的顶角还是底角,应分两种情况解答.

   解:

(1)设∠α=40°,当∠α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时,则∠α的外角等于180°-40°=140°,而∠C=∠α,所以∠C的外角的度数为140°.

   

(2)设∠α=40°,当∠α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时,∠A=∠B=∠α=40°,此时∠C的外角=∠A+∠B=80°.

【例8】已知非直角三角形ABC中,∠A=45°,高BD和CE所在的直线交于H,你能求出∠BHC的度数吗?

   【思考与分析】三角形的形状不同,高的交点的位置也就不同.高的交点的位置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也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因此我们应该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

(1)当三角形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1所示.

   因为BD、CE是三角形ABC的高,∠A=45°,

   所以∠ADB=∠BEH=90°,∠ABD=90°-45°=45°.

   所以∠BHC=∠ABH+∠BEH=45°+90°=135°.

   

(2)当三角形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2所示.

   因为H是三角形的两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A=45°,

   所以∠ABD=90°-45°=45°.

   所以在直角三角形EBH中,∠BHC=90°-∠ABD=90°-45°=45°.

   由

(1)、

(2)可知,∠BHC的度数为135°或45°.

   【小结】我们在解题中,经常遇到题目中某些条件交代不清,此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分情况考虑,用分类讨论的方法使解完整.

【例9】如图,已知三角形ABC中,∠B=∠C=2∠A,你能求出∠A的度数吗?

   

   【思考与分析】我们由三角形内角和可知,∠A+∠B+∠C=180°,又因为∠B=∠C=2∠A,可得∠A+∠B+∠C=∠A+2∠A+2∠A=180°,即可求出∠A的度数.

我们还可以用方程来解这道题,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B=∠C=2∠A这两个已知条件求未知量∠A的度数.用方程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在弄清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要抓住题中的不变量,建立等量关系.题中的不变量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其等量关系是∠A+∠B+∠C=180°,然后我们用数学语言把这个等量关系式转化为方程.

   设∠A的度数为x,则可以用2x分别表示∠B、∠C的度数,将这个等式转化为方程x+2x+2x=180°,即可求出∠A的度数.

   解法一:

因为∠B=∠C=2∠A,∠A+∠B+∠C=180°,所以∠A+∠B+∠C=∠A+2∠A+2∠A=180°,即∠A=36°.

   解法二:

设∠A的度数为x,则∠B、∠C的度数都为2x,列方程得x+2x+2x=180°,解得x=36°,即∠A=36°.

【例10】判断适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

   

(1)∠A=80°,∠B=25°;

   

(2)∠A-∠B=30°,∠B-∠C=36°;

   

   【思考与分析】根据角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我们只需求出三角形中各角的度数就可以了,本题判断三角形是否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只需求出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即可.

(1)题通过直接计算就可以求出∠C的度数,

(2)(3)题不便于直接计算,可以运用方程思想抓住等量关系,列方程进行求解.

   解:

(1)因为∠A=80°,∠B=25°,所以∠C=180°-80°-25°=75°,所以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

   

(2)设∠B=x°,则∠A=(30+x)°,∠C=(x-36)°,所以x°+(30+x)°+(x-36)°=180°,解得x=62,所以最大角∠A=92°,所以三角形ABC是钝角三角形.

   (3)设∠A=x°,∠B=2x°,∠C=6x°,则x°+2x°+6x°=180°,解得x=20,所以∠C=120°,所以三角形ABC是钝角三角形.

   【小结】利用方程求角度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三角形中,给出的条件不能直接求出结果,且各角之间有相互关系,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角为未知数,再把其它角用此未知数表示,然后列方程即可求解.

1.利用高线与边垂直的性质求度数

  【例11】已知△ABC的高为AD,∠BAD=70°,∠CAD=20°,求∠BAC的度数.

  【思考与分析】由于AD为底边BC上的高,过A做底边BC的垂线时,垂足D可能落在底边BC上,也有可能落在BC的延长上.因此,我们需要分情况讨论.

  解:

(1)当垂足D落在BC边上时,如图,因为∠BAD=70°,∠CAD=20°,所以∠BAC=∠BAD+∠CAD=70°+20°=90°.

   

  

(2)当垂足D落在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因为∠BAD=70°,∠CAD=20°,所以∠BAC=∠BAD-∠CAD=70°-20°=50°.

   

  所以∠BAC为90°或50°.

  【小结】由于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在题目所给条件中如果没有确切说明三角形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就要分类讨论,以防遗漏.

2.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线段的长度

  【例12】如图,△ABC中,AD,CE是△ABC的两条高,BC=5cm,AD=3cm,CE=4cm,你能求出AB的长吗?

   

  【思考与分析】由于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与高乘积的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就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若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对应边上的高分别为ha,hb,hc,那么三角形的面积S=

aha=

bhb=

chc.本题中已知三角形的两条高与其中一条高所对应的边,求另一条边,利用三角形面积S△ABC=

BC·AD=

AB·CE,解决十分方便.

  解:

S△ABC=

BC·AD=

AB·CE

  

×5×3=

AB·4,解得AB=

(cm).

  【小结】用同一个三角形不同的面积表达式建立等式求线段的长度,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注意这种方法的运用.

【例13】如图,已知AD、AE分别是三角形ABC的中线、高,且AB=5cm,AC=3cm,则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周长之差为             ,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为        .

   

【思考与解】

(1)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周长之差=(AB+BD+AD)-(AD+CD+AC)=AB+BD-CD-AC.而BD=CD,所以上式=AB-AC=5-3=2(cm).

  

(2)因为S三角形ABD=

BD×AE,S三角形ACD=

CD×AE,而BD=CD,所以S三角形ABD=S三角形ACD.

【例14】如图,在三角形ABC中,∠1=∠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的一点,CF⊥AD于H.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1)AD是三角形ABE的角平分线.

  

(2)BE是三角形ABD边AD上的中线.

  (3)CH为三角形ACD边AD上的高.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思考与解】由∠1=∠2,知AD平分∠BAE,但AD不是三角形ABE内的线段,所以

(1)不正确;同理,BE虽然经过三角形ABD边AD的中点G,但BE不是三角形ABD内的线段,故

(2)不正确;由于CH⊥AD于H,故CH是三角形ACD边AD上的高,(3)正确.应选A.

【例1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3cm,BC=12cm,AC=5cm.

(1)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2)求CD的长.

   

  【思考与分析】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两种方法:

①S△=

ab(a、b为两条直角边的长);②S△=

ch(c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h为斜边上的高).由此可知ab=ch,在a、b、c、h四个量中,已知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解:

(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BC=12cm,AC=5cm,

  所以S△ABC=

AC×BC=30(cm2).

  

(2)因为CD是AB边上的高,所以S△ABC=

AB×CD,即

×13×CD=30.解得CD=

cm.

【例16】如图1所示,你能求出∠A+∠B+∠C+∠D+∠E+∠F的度数吗?

     

  【思考与解】我们可以连结EF,把∠A+∠B+∠C+∠D+∠E+∠F的度数转化为求四边形BCEF的内角和.如图2所示.

  因为∠A+∠D+∠AOD=∠OFE+∠EOF+∠OEF=180°,

  所以∠A+∠B+∠C+∠D+∠E+∠F=∠OFE+∠OEF+∠C+∠B+∠E+∠F=360°.

  【例17】如图3,凸六边形ABCDEF的六个角都是120°,边长AB=2cm,BC=8cm,CD=11cm,DE=6cm,你能求出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吗?

     

  【思考与分析】要求六边形的周长,必须先求出边EF和AF的长.由六边形ABCDEF的六个角都是120°,可知六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的度数都是60°,如图4,如果延长BA,得到的∠PAF=60°,延长EF,得到的∠PFA=60°,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三角形APF,在三角形APF中,∠P的度数为180°-60°-60°=60°,因此三角形APF是等边三角形.同样的道理,我们分别延长AB、DC,交于点G,那么三角形BGC为等边三角形.分别延长FE、CD交于点H,则三角形DHE也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G=∠H=60°.所以三角形GHP也是等边三角形.于是我们得到三角形APF、三角形BGC、三角形DHE、三角形GHP四个等边三角形.于是就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和等边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利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的性质,可以轻松的求出AF和EF的长,从而求出六边形ABCDEF的周长.

  解:

如图4,分别作直线AB、CD、EF的延长线使它们交于点G、H、P.

  因为六边形ABCDEF的六个角都是120°,

  所以六边形ABCDEF的每一个外角的度数都是60°.

  所以三角形APF、三角形BGC、三角形DHE、三角形GHP都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GC=BC=8cm,DH=DE=6cm.

  所以GH=8+11+6=25cm,FA=PA=PG-AB-BG=25-2-8=15cm,EF=PH-PF-EH=25-15-6=4cm.

  所以六边形的周长为2+8+11+6+4+15=46cm.

  【反思】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多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通过添加辅助线,利用六边形构造出等边三角形,从而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多边形问题转化为和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来解答多边形的问题.

方程思想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用方程思想求解数学问题时,应从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再通过解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

  方程思想应用非常广泛.我们不但能用方程思想解决代数问题,而且还能够解决有关的几何问题.

  【例18】已知三角形的第一个内角是第二个内角的1.5倍,第三个内角比这两个内角的和大30°,求这三个内角的度数.

  【思考与分析】题中的已知量是“第一个内角是第二个内角的1.5倍,第三个内角比这两个内角的和大30°”,未知量是这三个角的度数.题中没有给出三角形内角的度数.但第一个内角和第三个内角与第二个内角的度数相关联,所以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求出第二个内角的度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妨设第二个内角的度数为x,利用方程思想来解.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关系:

第一个内角+第二个内角+第三个内角=180°.当我们用数学语言表示第二个内角为x,第一个内角为1.5x,第三个内角为x+1.5x+30°,利用代换法,将上述的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

x+1.5x+(x+1.5x+30°)=180°.通过解这个方程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

设这个三角形的第二个内角的度数为x,则第一个内角的度数为1.5x,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为(x+1.5x+30°),列方程可得x+1.5x+(x+1.5x+30°)=180°,解得x=30°.

  所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5°,30°,105°.

  【例19】如图,已知在三角形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

     

  【思考与分析】我们欲求∠DBC的度数,因为∠DBC是直角三角形DBC的一个内角,因此问题转化为求∠C的度数,由已知条件知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关系为∠C=∠ABC=2∠A,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等量关系:

∠A+∠ABC+∠C=180°,从而我们用一个角的度数来表示另外两个角,代入这个等量关系求三个内角的度数,即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设∠A=x,则∠C=∠ABC=2x,代入上述等量关系得方程x+2x+2x=180°,可解得x的值,从而可求得∠DBC的度数.

  解:

设∠A=x,∠C=∠ABC=2x,

  在三角形ABC中,x+2x+2x=180°,解得x=36°,则∠C=72°.

  因为BD是AC边上的高,

  所以∠BDC=90°.

  在直角三角形BDC中,

  ∠DBC=90°-7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