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097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docx

《中央银行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29页3.5.6.7.8

3、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关于银行支付保证能力的问题。

●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5、对中央银行基本职能最典型的概括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6、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指一国由中央银行及其众多的分支机构来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特点:

权力集中、职能齐全、分支机构众多。

代表性:

英国、日本、中国等。

2、二元式中央银行

指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

特点:

与国家政治体制相联系,一般为联邦制国家采用的体制类型。

代表:

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指在一国之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同时扮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角色,也就是所谓的“一身二任”。

特点:

中央银行没有权利基础、职能不明确、组织体系庞杂、分支结构众多。

代表国家: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指某些国家或地区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形式。

代表性国家:

中国香港、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

(四)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若干个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特点:

跨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成员国发行共同的货币,执行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并对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监管,对成员国政府进行融资及办理成员国商定并授权的其他金融业务。

代表性机构:

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区、欧洲央行。

7、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结构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1、“三权合一”

2、“三权分立”

(二)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

1、职能部门

2、咨询、统计、调研部门

3、行政、服务、后勤部门

(三)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

1、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

2、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3、以经济区划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8、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状况

(1)权力分配结构

(行长负责制+货币政策委员会)

(2)内部职能结构

与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直接相关的部门

提供咨询、调研和分析的部门

提供保障和行政管理服务的部门

(3)分支机构设置

依据经济中心划分分行、依据行政区划划分中心支行、支行

第四章99页1.4.7

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原则特殊性;(自愿性VS强制性)

●动机特殊性;(利润最大化VS调控社会信贷规模、稳定币值)

●对象特殊性;(社会个人、工商企业VS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

●存款当事人关系的特殊性。

(平等互利经济关系VS前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4、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垄断发行原则:

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调节货币量)

●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原则:

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做担保。

(发行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货币需要量想保持相对适应的关系,否则通货不稳定,扰乱流通秩序,以至引起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动荡)

●要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是指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通货不足会导致经济萎缩,通货过量会造成经济混乱)

7、中央银行发行债券的目的和作用

一是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超额储备过多,又不便采取其它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时,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以减少它们的超额储备。

二是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

【作用】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VS筹集资金,获得长期资金,扩大资产业务。

第五章121页2.5.7

2、再贴现业务的主要内容

审查再贴现申请;

确定再贴现金融和利率;

规定可贴现票据的条件;

规定各金融机构的再贴现额度;

到期收回资金

5、中央银行在证券买卖业务应注意:

只能在一二级市场购买有价证券(保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客观要求)、

不能购买流动性差的证券(持有资产必须保持高流动性的特点)、

不能购买未上市证券、

不能购买国外的证券。

7、你认为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

采取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手段,保证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外汇供求、平衡外汇市场等宏观控制目标的实现。

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外汇资金安全,保证外汇资金的及时调拨和运用。

建立科学的储备资产结构,提高储备经营水平,增加资产回报。

合理安排投资,有重点地支持国内建设项目。

第七章165页1.9.10.11

1、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满足了国家对财富运用、保管及提供金融服务的需要,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优势,提高国库经营管理效率。

有利于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确保国库资金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

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协调配合。

有利于扩大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国库日常收付和预算资金转移的监督,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9、我国现行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

指的是对金融活动现象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对象即以货币和资金运动为核心的金融活动,通常包括融资主体、融资形式、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

“货币统计、金融市场统计、国际收支统计以及资金流量统计”

10、中央银行反洗钱的主要职责

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承担全国反洗钱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责任,

负责涉嫌洗钱及恐怖活动的资金监测。

11、征信管理的重要性

(一)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

推进政府更好的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杜绝欺诈信贷、保护交易合法性

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

通过信用挂钩,间接提升法院等国家机关的行政执法力度

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培养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

第九章215页1.3.4.5

1、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性变量。

它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是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得货币政策决定而是纯粹由经济机制内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

外生变量,又称政策变量,是指这一变量的变动不是由客观经济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决定的。

货币供给量首先应该是一个外生变量。

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三)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认为,假如货币当局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则会使利率降低,从而使价格上升,但价格上升后,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会减少,直至利率回升到初始水平,投资不会受到刺激,从而总需求也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货币必然是中性的。

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政策“非危机时期的有效论”

凯恩斯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有不同程度的有效。

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阐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应。

在适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黏性价格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增长水平的曲线,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所示:

4.卢卡斯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5.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新凯恩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2、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

(一)主要标准

基本原则: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二)客观条件

指标的选取要能较好地适应一国金融经济发展阶段、历史传统及其特殊国情,同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良好的适应性,它们必须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4、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货币供给量、利率、银行信贷规模、股票价格、超额准备金和名义汇率等。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通常指M0,M1,M2,M3等,

M0:

流通中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

M1:

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二)利率。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影响货币流通量的重要变量。

(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能否同时作为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与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调控方向上可以是一致的。

(四)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孰优孰劣

1.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1)其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强。

(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缺点:

(1)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多层次概念。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2.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1)可测性强。

(2)可控性强。

(3)利率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缺点:

(1)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往往使人们难以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准确地区分货币政策效果和偶发性的外生效果。

(2)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3)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的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效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五)其他可作为中介指标的指标

银行信贷规模、股票价格、超额准备金、名义汇率

5、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一)准备金。

银行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及其持有的库存现金。

(二)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综合,它构成了货币供给量倍数伸缩的基础。

第十章231页1.2.5

1、一般性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贷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根本特点在于。

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

主要类型: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主要类型:

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

2、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A、优缺点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优点:

1.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

2.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3.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缺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却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被迫出售其流动性资产,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4.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竞争基础的不平等。

5.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6.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频繁的调整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现金管理和财务计划。

7.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利于金融稳定,因而存款准备金率出现了固定化倾向。

(二)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

1.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这样做既可以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2.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缺点:

1.宣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2.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3.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手里,且因贴现率的变动而引起的贴现额的变动很难预测。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点:

1.主动性、2.精确性、3.连续性、4.可逆转性、5.可迅速操作

缺点:

1.政策意图的宣示效应较弱。

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容易被抵消。

3.公开市场业务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对金融市场的要求较高且中央银行也必须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才能开展业务。

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

5.对金融环境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B、适用条件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1.保证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1.调控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与再贴现配合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4.降低货币流通量的波动幅度。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1.率升降会影响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3.率升降可产生告示作用。

4.防止金融恐慌。

三大政策功能比较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之一,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威力巨大,中央银行通常采取公开市场反向操作来减轻它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虽然可以配合其他政策工具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它的主要作用却是作为公开市场政策的辅助手段。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公开市场业务将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无论如何,公开市场业务不能脱离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而单独存在,这三者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操作体系。

5、结合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试分析我国近五年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用。

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最明显,对经济的冲击最大。

央行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可以对货币乘数施加重大影响,加强货币调控的主动权,还有利于促使商业银行有序调整贷款行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

【平稳上升期】【小幅回调期】【上升摸高期】

(1)A时期【平稳上升期】,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活跃,导致银行信贷需求猛增,国内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通货膨胀的风险较大。

为此,央行由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流动性过剩问题凸显。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从而直接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2)B时期【小幅回调期】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造成外汇占款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过剩的外汇,货币投放又以乘数效应扩大货币供给,从而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激增。

(3)C时期【上升摸高期】,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

受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时CPI涨幅不断回落,而金融机构和企业银根紧张、股市持续下跌,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旨在放松银根,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

第十二章283页1.2.3.4.5

1、金融监管的含义,及必要性。

【狭义含义】——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的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含义】——【狭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必要性】

(一)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监管的必然性。

(二)金融业的高风险特性需要金融监管的有效防控。

(三)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四)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2、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持

(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差异与冲突

3、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目标】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这是由金融业在社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原则】

(一)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二)依法监管原则

(三)“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四)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原则

(五)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主要内容】

(一)预防性管理

(二)存款保险制度

(三)紧急救援

(四)国际金融监管的变革与发展

4、【集中VS分业】监管体制的异同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由相对统一的监管当局,行使监管职能的一种监管制度。

通常与混业经营体制对应

混业经营体制是指金融机构可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在内的全方位金融业务的一种经营体制。

优点: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集中统一和监管效率的提高;成本优势。

缺点:

需要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分业监管体制】是指一国按照不同的监管对象,由不同的监管当局,行使监管职能的一种监管制度。

通常与分业经营体制对应

分业经营体制是指“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只能经营本行业的业务,不能兼营其他行业业务的一种经营制度。

优点:

能较好地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防止金融权力过分集中,因地制宜地选择监管部门

有利于金融监管专业化,提高服务能力

缺点:

管理机构交叉重叠,容易造成重复检查和监督

金融法规不统一,加剧金融领域矛盾和混乱

降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效率

5、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框架,试分析改革。

课堂重点ABC

1、央行基本概念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金融机构。

【基本性质概括】即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2、央行的业务、职能

【业务】一般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

银行性业务

资产负债业务、支付清算业务、代理国库业务、会计业务

管理性业务

存款准备金管理、货币流通管理、货币市场监管、黄金外汇管理、征信管理、金融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国际金融活动与协调管理、金融调查统计、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等

【职能】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3、货币政策(目标、工具)

【含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工具体系】

【工具深析】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法宝”。

特点是针对总量调节的。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3、金融监管(含义、必要性、体制(集中+分业+集中监管)、目标)

【含义】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混业经营】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集中监管体制,指的是把金融业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

分业监管体制,指的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机制

【必要性】

1、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监督的必然性。

2、金融业高风险特性需要金融监督的有效防控。

3、金融监督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目标】

1、总体目标是:

促进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权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2、具体目标是:

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所规定的一系列数量标准。

【目标细化】

1、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

3、促进金融体系水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4、三大法宝利弊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含义: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作用: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优点:

速度快、效果明显、影响均等、自主性强

缺点:

对经济振动大;提升准备金率或使某些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仅影响利率水平而不是结构;各类机构竞争基础的不平等。

【再贴现政策】

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货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作用:

率升降会影响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率升降可产生告示作用;防止金融恐慌。

优点:

充当最后贷款人;体现政策意图;调节信贷结构;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引导市场利率改变。

缺点:

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缺乏主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作用: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政策配合可以提高调控效果。

目的:

保卫性目标,即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主动性目标,即主动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

优点:

主动性;灵活性;可逆转性;连续性(经常性);迅速性。

缺点:

需要发达的证券市场;其他因素的变动可抵消影响力;告示效应较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