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011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docx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琵琶行

琵琶行

第一部分课文解读

内容解读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

“体如行书曰行。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

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本诗的成功还在于艺术上运用了优美鲜明、富有音乐感的语言,以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

萧瑟凄凉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最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平生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之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

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逝,“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乐曲弹奏与身世自述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荡,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本诗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结构思路

诗的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全诗共分五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别时茫茫江浸月”为第一段,写江头送客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诗人正与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伤感,酒宴前没有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凄清了。

这里“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意思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突然出现琵琶声做了准备。

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一下这美妙声音的究竟。

从“寻声暗问弹者谁”至“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层,写琵琶女的出场。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声音,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何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自伤身世沉沦,已不愿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十分动人,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制造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初为《霓裳》后《六幺》”为第二层,总写琵琶女的演奏。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曲调的悲怆;“低眉信手续续弹”,写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舞曲。

六幺,当时流行的舞曲。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三层,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乐曲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内心悲凄、时而心情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了迷,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自述早年曾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琵琶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尚幼,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琵琶女年老色衰,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凋零的花朵,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是梦,一天也是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为君翻作《琵琶行》”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和琵琶女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从“感我此言良久立”至结束为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透。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诗人呢?

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一,他把演奏者与聆听者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认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更是“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

其二,诗中写景物、写音乐,艺术技巧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使作品自始至终萦绕着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第二部分教案示例

(教读式)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诗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2.学习诗中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艺术手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课时安排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诗《琵琶行》。

  二.了解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无人敢管此事,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于湓浦口,偶遇琵琶女,于是邀请她弹奏,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行,古乐府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四.整体感知

  1.朗诵指导

  学生听配乐朗诵,要求画出不懂的字词,教师纠正读音。

  湓浦((pǔ))口铮(zhēng)悯(mǐn)然转徙(xǐ)

捻(niǎn)荻(dí)花霓裳(níchánɡ)红绡(xiāo)

钿(diàn)头银蓖((bì)还(huán)独倾浔(xún)阳

  2.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全诗每一段的内容,并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五.琵琶乐声动心弦

  1.诵读第二段,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2.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部分。

  3.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部分,再请学生自由朗读。

  方法指导:

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六.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

表达效果如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好处: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

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

使音节悦耳动听,节奏和谐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好处:

写周围环境、听众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诗人为何能听出曲中蕴含的感情?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七.课堂小结

  1.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无形抽象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2.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

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八.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诵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琵琶女能够弹奏出这样时而欢快时而悲伤的曲子,可以想象她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三、乐曲旋律、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相结合的整体阅读

明确:

第二段中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层,试着把第三段中琵琶女自诉的生活经历结合进去,进行第二、三段的整体阅读。

进一步加深体会乐曲旋律传递出的琵琶女的情感变化。

  1.前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她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这样孤独寂寞的生活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下一阶段。

  2.欢乐:

“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3.沉思:

“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此,琵琶女怎能不肝肠寸断?

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心情沉痛,回想命运的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沉痛之中……

  4.悲愤: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失落受伤的心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5.小结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不胜唏嘘中,也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与生活经历。

 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一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

  2.听罢弹奏,诗人对琵琶女产生了深切同情,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

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

具体说来:

  出自京都:

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

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

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4.课堂小结:

  诗人在第四段中表达的孤寂伤感、凄凉落寞之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五、作业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班级举行《琵琶行》配乐朗诵展演活动。

第三部分教学建议

一、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示范朗诵,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

学生的朗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交流诵读体会以准确把握朗诵中的情感。

二、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对琵琶乐声的描写,这无疑是教学的重点。

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鸣”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

三、本诗用形象类比法把诗人和琵琶女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第四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课后题

感悟

1.本诗序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篇奠定了凄切的情感基调。

2.

(1)第一层:

“忽闻水上琵琶声”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第二层:

“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初为《霓裳》后《六幺》”,总写琵琶女的弹奏过程。

第三层:

“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乐曲。

品读

聆听琵琶曲

曲调变化

比喻句

乐声由急骤粗重转而急促轻细,再转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然后倾泻而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乐声婉转低回、艰涩哽咽,凝绝声歇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乐声突然雄壮激越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声猛然刹住,戛然而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解析: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

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比喻,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形象具体、可感可见。

这一部分又可以细分为四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第一层。

用三组比喻描写音乐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然后倾泻而出。

第二层为“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纷繁清脆到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乐声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突然推向高潮,变得雄壮激越。

第四层为“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才到高潮的乐声猛然刹住,感情由激愤而凄厉,然后戛然而止。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冷涩凝绝”,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

它使听者时而内心悲凄,时而心情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还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在静寂的氛围中让人回味逝去的琵琶之声。

探究

琵琶女本是京城女,是名满京都的艺人。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青春年少;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饱受冷落。

作者本是京城高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当年丝竹管弦,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九江,有酒无乐,凄凉落魄。

共同的命运、遭遇、心境,把同病相怜、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

积累

(略)

第五部分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

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

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

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

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

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

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

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

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

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

同样,他在所谓“独善”时,也不会完全不关心封建统治。

虽然这两种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他在前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