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243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27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1、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

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

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

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学弈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

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八、课堂作业。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

    援:

    俱:

    弗若:

    然: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五)、结合注释读古文,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1、我所欲也:

是我所想要的。

2、熊掌:

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品。

3、亦:

也。

4、二者:

指鱼和熊掌。

5、兼:

同时都得到。

6、舍:

舍弃。

7、取:

选择。

8、生:

生命。

9、义:

正义。

(六)、阅读《两小儿辩日》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抄写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话:

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为什么?

教后感: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

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让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因此,我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来突破。

匆匆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

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

(急急忙忙的样子。

)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回“匆匆”。

而且是一去不复返。

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对作者进行简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它到那里去了呢?

   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

”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

   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

(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

(时间)

   4、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过渡:

同学们,我们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

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请同学们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

   5、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句话,请你们再来分析一下:

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让同学分小组讨论。

(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

   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

   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

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8、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认真学习,你现在对时间有了一个怎样的新认识?

作者又是怎样看的呢?

   1、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轻烟”说明无影无踪;“如薄雾”说明很快消失。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意思?

   3、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指导朗读。

   5、是呀,时间这么的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地浪费啊!

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

齐读最后一小节。

  二、总结课文。

   1、时间是怎样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度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要珍惜

            留下痕迹

五、练习设计

1、仿照例子写词语。

(1)例:

赤裸裸

(        )  (          )  (          )

(2)例:

匆匆忙忙

(        )  (          )  (          )

2、照样子写句子。

(1)例: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比作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反思我的语文教育,自认为思想是先进的,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我的孩子为什么还出现这种令人沮丧的表现呢?

我想,这和应试教育分不开,这和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分不开。

很多时候,为了分数,我们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过多的不放心、过多的“帮助”,孩子养成了惰性。

想想这日新月异的社会,想想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不寒而栗。

所以,孩子,请学会思考!

这是你们更好的生存的根本,这是你们能否造福社会、造福民众、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板书:

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浇水事实

  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

(从“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认识种树人浇水的无规律性。

板书:

浇水无规律)

二、研读交流--聆听浇水道理

  1.教师:

种树人来的时间并没有规律,浇水量也不一定,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2.梳理学生的问题: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

  4.汇报交流(通过抓住“百年的基业”,“不确定中”“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相机板书:

会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生存下去(板书:

长成大树),从而明白“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

  5.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感悟浇水的道理。

    请你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任选其中一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强调不照搬课文的原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6.指导朗读。

    ⑴种树人是怎样说这些话的?

该怎样读?

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

    ⑵指名读、互读、自由读、评读、全班读。

三、发表见解--感悟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的感悟

  

(1)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想表达什么的见解。

(相机板书:

(树苗)--(人))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见解。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相机从如下几点加以点拨)

   a.“不确定中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b.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相机板书:

生活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

   c.反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相机板书:

种树喻育人)

  (3)引读,加深理解。

(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2.抒发自己的见解。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小组推荐发言代表时,要照顾胆小说话少的同学,给他们建立自信的机会。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萎( ) 汲( ) 赖( ) 旦( ) 雅( )

    委( ) 极( ) 懒( ) 但( ) 稚( )

    番( ) 锻( ) 炼( ) 勃( ) 忧( )

    翻( ) 段( ) 练( ) 脖( ) 优( )

三、给画下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或注音。

   1、莫名其妙

    

(1)名字,名称。

(2)出名,有名。

(3)说出。

(4)量词,用于人。

   2、无缘无故

    

(1)缘故。

(2)缘分。

(3)沿着,顺着。

(4)边。

   3、语重心长

    

四、填空并答题。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 ),就能( ),努力生长。

  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五、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为了贯彻课标精神,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紧紧围绕这点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训练。

如: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

”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有一场怎样的对话?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

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差异,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

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

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而兴。

顶碗少年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

(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