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222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docx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一解析版

2019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课时规范练

(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

B.ATP水解是放能反应,可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C.ATP合成是吸能反应,能量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和糖的氧化

D.肌细胞中每个葡萄糖分解后都可以合成约30个ATP

解析 ATP中的戊糖是核糖;人体不存在光合作用;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时,1个葡萄糖分解合成2个ATP。

答案 B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合成都需要经历翻译过程

B.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线粒体中

C.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D.测温度T下酶活力时酶和底物要在T下分别保温再混合

解析 少数酶是RNA,RNA的合成不经历翻译;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均能合成ATP,存在ATP合成酶;低温能降低酶活性,但是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若混合后再保温,反应时的温度不是温度T。

答案 D

3.下列关于以葡萄糖为底物的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柠檬酸循环阶段生成的CO2中氧原子全部来自葡萄糖

B.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都分布在线粒体的基质中

C.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成ATP

D.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

解析 柠檬酸循环阶段生成的CO2中氧原子来自葡萄糖和水;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基质和嵴上;需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变成热能。

答案 D

4.利用无色洋葱内表皮、均加入适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片过程:

取载玻片→撕表皮→滴清水→盖盖玻片

B.细胞中液泡颜色变化:

浅→深→浅

C.细胞吸水能力变化:

大→小→大

D.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

小→大→小

解析 制片过程为:

取→滴→撕→盖;洋葱内表皮液泡中不含有色素,实验过程中颜色不变化;质壁分离过程,细胞失水,吸水能力变大,复原过程,细胞吸水,吸水能力变小。

答案 D

5.如图为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的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的两种状态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的结果

B.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图示过程速率加快,并有最大速率

C.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属于易化扩散

D.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 载体在转运物质的过程中发生形变;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元,但载体数量有限,运输速率不能无限增加;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转运,属于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主要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答案 D

6.紫色洋葱A和B的表皮细胞分别制成5个装片,依次滴加5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相同时间后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甲浓度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A表皮细胞未发生渗透作用

B.两种紫色洋葱表皮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是乙和丁

C.处于乙浓度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B表皮细胞的装片置于清水中,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实验后丙溶液中紫色洋葱B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小于戊溶液中洋葱B表皮细胞

解析 甲溶液中的A表皮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未变化,细胞内外不存在浓度差,未发生渗透作用;乙和丁溶液中,A、B细胞的原生质体都缩小,都发生质壁分离;处于乙溶液中的B细胞的装片可能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置于清水中而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乙溶液中的B细胞吸水,吸水能力降低,戊溶液中的B细胞处于等渗溶液中,吸水能力维持不变。

答案 C

7.为了验证酶的高效性及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其中FeCl3溶液能催化H2O2分解而释放O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加入材料

气泡

1

5mL3%H2O2

0.5mL蒸馏水

2

5mL3%H2O2

0.5mL新鲜猪肝匀浆

3

5mL3%H2O2

0.5mL3.5%FeCl3溶液

4

5mL3%H2O2

0.5mL100℃处理过的猪肝匀浆

A.新鲜猪肝匀浆含有过氧化氢酶是实验原理之一

B.2号与4号试管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C.2号试管在初期产生气泡最多则实验目的达成

D.1、2和3号试管间的比较也可验证酶的专一性

解析 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变量应是底物或酶,而1、2和3号试管的实验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验证的是酶的高效性。

答案 D

8.下表为不同光强处理对某种桃树和栎树的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度)和光饱和点的影响,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光合参数/

(μmol·m-2·s-1)

CK组(自然光照,相对透光率为100%)

T1组(一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30%)

T2组(两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10%)

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

光补偿点

29.7

32.8

20.7

31.4

18.2

31.2

光饱和点

752.5

1188.2

522

1164.5

417.5

1133.5

A.据表分析可知桃树更能适应弱光环境

B.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树木的种类和光强

C.CK组实验中,适当提高CO2浓度可能会使光补偿点变小

D.桃树从T1组环境转移到T2组,短时间内其叶肉细胞中RuBP的含量将明显上升

解析 从T1组环境转移到T2组,光照减弱,光反应生成的NADPH、ATP减少,三碳酸还原为三碳糖减弱,RuBP的再生减弱,短时间内其含量降低。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为探究我省不同时期银杏叶片各种色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引起7月~11月间银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

(2)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的    阶段,该阶段的产物有    ;叶绿素几乎不吸收    光。

(3)9月份叶绿素含量下降非常明显,但光合速率下降趋势反而变缓,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银杏叶色变黄与叶绿素总量呈    (填“正”或“负”)相关。

(4)用层析法,对叶片光合色素进行分离实验,与7月的色素带相比,10月的色素带中从上到下,第    条带的宽度明显变窄。

答案 

(1)光照和温度 

(2)光反应 NADPH、ATP和O2 绿 

(3)此时仍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负 

(4)三、四

10.图1为卡尔文循环示意图。

图2为某研究小组测定密闭温室内CO2浓度变化结果。

(该研究选择的实验材料和条件:

①选择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②设置15℃恒温为实验温度(假定此温度下呼吸速率保持稳定);③实验连续持续两昼夜,白天为自然光照。

请回答:

(1)在有光条件下,水稻吸收的CO2与RuBP结合形成六碳分子,再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接受来自NADPH的氢和ATP的    ,而形成三碳糖,该三碳糖由    (填元素符号)组成。

(2)A点水稻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3)与B点相比,D点的光合速率    (填“较高”、“较低”或“相等”)。

C点对应的条件下,若适当增加温室内CO2浓度(其他环境因素不变)光合速率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在48小时的实验过程中,水稻体内的有机物总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实验过程的前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    (填“>”、“<”或“=”)后24小时。

答案 

(1)磷酸基团 C、H、O、P 

(2)叶绿体和线粒体

(3)较低 不变 (4)增加 <

11.某同学为探究某植物生长的最佳光强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首先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幼苗,平均分为7组,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时记录毛细刻度管的刻度,12小时后再次记录毛细刻度管的刻度。

(1)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如果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且测量指标为装置中O2含量的变化,则该装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具体修改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使测得O2的变化量更精确,还应再设量对照装置,该装置的容器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

(3)如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7

温度/℃

25

25

25

25

25

25

25

光照强度:

灯泡功率/W

0

2.5

5

7.5

10

12.5

15

开始时的液滴所在刻度

1

1

1

1

1

1

1

12小时后液滴所在刻度

0.8

1.5

1.9

2.2

2.4

2.5

2.6

若将第7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光合细胞中的三碳酸的含量会    。

该实验设计尚不能确定生长的最佳光强度,请你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

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光强度 

(2)将小烧杯中的蒸馏水换成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将白炽灯换为日光灯 死亡的同种植物幼苗和CO2缓冲液(或碳酸氢钠溶液) 

(3)增多 增加若干实验组,在第7组的基础上依次增加光强度

12.骨骼肌的生理活性随离体时间延长逐渐减弱。

研究者为了确定离体骨骼肌再植的合理条件,采用生物荧光法测定离体后骨骼肌每间隔1h骨骼肌中ATP的含量,以判断骨骼肌的生理活性状况。

实验材料与用具:

室温下(18~20℃)保存的兔前肢的骨骼肌、荧光素酶缓冲液、荧光素酶—荧光素粉剂、不同离体时间后的骨骼肌样本、生物发光计。

(说明:

①在有氧气和ATP的条件下,荧光素酶能催化荧光素的氧化而发出荧光;②生物荧光法测定ATP含量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实验思路

①绘制ATP标准荧光发光曲线(见下图):

②测定骨骼肌样本液中ATP随时间下降百分比值:

将在适宜的氧浓度条件下,离体后15min骨骼肌中ATP荧光发光量作为对照组。

每隔1h测定适宜氧浓度和缺氧条件下                        。

再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得其比值。

③    所得数据。

请回答:

(1)补充完善实验思路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并绘制缺氧和适氧条件下,预测的ATP比值变化曲线)

(3)分析与讨论

①该实验中可以用ATP荧光发光量代表ATP含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需氧呼吸经    循环和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减少,ATP生成减少,质膜上载体参与的    过程受阻,引起细胞坏死。

解析 

(1)在适宜的氧浓度条件下,离体后15min骨骼肌中ATP荧光发光量作为对照组,每隔1h测定适宜氧浓度和缺氧条件下不同离体时间骨骼肌样本的ATP发光量,再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得到比值,最后统计和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2)由于骨骼肌的生理活性随离体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细胞内的ATP含量越来越少,因此其比值会逐渐减小,曲线见答案。

(3)①因为ATP含量与荧光发光量是正比关系,因此ATP荧光发光量可以代表骨骼肌细胞内的ATP含量。

②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减少,ATP生成减少,直接影响主动转运,细胞无法获得营养物质而引起细胞坏死。

答案 

(1)②不同离体时间骨骼肌样本的ATP荧光发光量 ③统计、分析

(2)

(3)①从题图可知,ATP含量与荧光发光量是正比关系 ②柠檬酸 主动转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