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147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docx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

监控摄像机学习教程

第一节、摄像机

摄像机的发展速度很快,从摄像管到CCD元件,以其构成的CCD摄像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不受磁场影响、具有抗震动和撞击等特点,同时清晰度、照度、可靠性等指标大大提高而被广泛应用。

CCD是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的缩写,它是一种半导体成像器件,因而具有灵敏度高、抗强光、畸变小、体积小、寿命长、抗震动等优点。

被摄物体的图像经过镜头聚焦至CCD芯片上,CCD根据光的强弱积累相应比例的电荷,各个像素积累的电荷在视频时序的控制下,逐点外移,经滤波、放大处理后,形成视频信号输出。

视频信号连接到监视器或电视机的视频输入端便可以看到与原始图像相同的视频图像。

一、CCD摄像机的分类

㈠按照成像色彩划分

CCD摄像机按成像色彩划分为彩色摄像机和黑白摄像机两种。

除色度处理方面不同外,其它原理基本一致。

主要有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其中光电转换系统是摄像机的核心。

自然图像通过光学镜头成像于摄像机的光靶面上,彩色摄像机的光学系统中使用相干分色棱镜或特殊条状滤色镜将光信号分成红、绿、蓝三色光信号,光电转换系统通过摄像管或CCD元件利用电视扫描方法把光图像信号转换成随时间变化的视频电信号,再经放大、处理、编码而成为全电视信号。

㈡按照分辨率划分

按照分辨率划分为25万像素左右,对应彩色330线/黑白400线的低档型;25万至38万像素之间,对应彩色420线/黑白500线的中档型;38万像素以上,对应彩色大于或等于460线黑白570线以上的高档型。

㈢按照摄像机灵敏度划分

按照灵敏度可分为最低照度1至3lux的普通型;0.1lux左右的月光型;0.01lux以下的星光型以及原则上可以为0Lux,采用红外光源成像的红外照明型。

㈣按照CCD靶面尺寸划分

摄像机摄像器件(CCD)的尺寸分为1英寸、1/2英寸、1/3英寸、1/4英寸等。

其中以1/3英寸和1/2英寸最为常见。

CCD尺寸水平(mm)垂直(mm)对角线(mm)

1英寸12.79.616

2/3英寸8.86.611

1/2英寸6.44.88

1/3英寸4.83.66

1/4英寸3.62.44

1/5英寸的CCD摄像机正待开发之中,将来也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定比例。

一般来说,大的CCD芯片,其相应的象素面积也较大,接收所摄光的面积增大,必然使象素输出电荷增多,灵敏度上升,在弱光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拍摄能力,容易使摄像机整体质量提高,图像细部明显细腻自然。

而光学系统聚焦影像时的焦平面越小,则成像过程中丢失的细节就越多,得到的影像放大后细部过渡就可能有突变的现象,显得不自然。

另外小尺寸CCD拥有更多的象素和更高的分辨率也会导致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

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小,其感光性能越低,信噪比越低,动态范围越窄。

每个象素上的信息趋于与在它附近的象素的信息混合(在电子学上这个概念叫做色度亮度干扰)。

二、CCD传感器的技术发展趋势

CCD是摄像机的核心器件,因此其性能高低将直接影响摄像机的品质,并且CCD的发展是摄像机更新换代的基础。

CCD传感器有两种,第一种是特殊CCD传感器,如红外CCD芯片(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高灵敏度背照式和电子轰击式CCD、EBCCD等,另外还有大靶面如2048×2048、4096×4096可见光CCD传感器、宽光谱范围(紫外光→可见光→近红外光→3-5μm中红外光→8-14um远红外光)焦平面阵列传感器等。

目前已有商业化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第二种是通用型或消费型CCD传感器,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大地进展,总的方向是提高CCD摄像机的综合性能。

㈠CCD传感器的像面尺寸向集成化、轻量化方向的发展。

由于制造CCD传感器的硅片和加工成本都很高,所以很希望一片6.5英寸的硅片上光刻出更多的CCD传感器芯片;由于光刻机的进步,所以在仍保持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特性下,CCD传感器的尺寸向1/2英寸、1/3英寸、1/4英寸、1/5英寸的方向发展。

在1993年,1/2英寸的CCD传感器占总产量的5%;1/4英寸的CCD传感器占总产量的10%;1/3英寸的CCD传感器占总产量的85%。

在1997年,在总产量比1993年增加200%以上的情况下,1/2英寸的CCD传感器仍有很大发展,已占总产量的15%(1/2英寸由于靶面较大仍有许多场合需要,尤其在科研领域中);1/4英寸的CCD传感占总产量的60%。

也就是说,1/2英寸较大靶面尺寸CCD传感器仍有很大增长。

1/4英寸的CCD传感器的产量比1/3英寸的CCD传感器来说,占总产量的比例在减少。

㈡CCD传感器向高素数、多制式发展

各种CCD传感器的像面尺寸在减少,但其像素数在增加,已由早期的512(H)×596(V)向795(H)×596(V)发展,甚至出现超过百万像素的CCD传感器。

为提高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已从通常的隔行扫描向逐行扫描格式发展。

㈢降低CCD传感器的工作电压、减少功耗

在初期研制的CCD摄像机有+24V、+22V、+17V和+5V等,目前通用的为+12V。

为配合PC摄像机和网络图像传输的应用,逐步以+12V和+5V两种工作电压为主。

⑷提高CCD摄像机的制造效率

为了降低CCD摄像机的制造成本,实现高速自动化生产,制造厂家追求紧密性结构,致力于CCD摄像机的小型化,即由DipOnBoard(DOB)过锡板工艺改进为ChipOnBoard(COB)板上连接IC芯片的贴片方式。

到目前为止,已实现多层板的MultiChipModule(MCM)多芯片集成模组化制造技术。

㈤CCD摄像机的数字化

在制造CCD摄像机时,从以往的Analog模拟系统逐步实现DSP数字化处理,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专门软件系统实现对CCD摄像机,特别是对彩色CCD摄像机的各种参数的量化调整,可以确保CCD摄像机性能指标的优化一致性以及在特殊使用条件下的参数量化修改。

三、CCD摄像机的技术性能、特点及进展

㈠Hyper-D高动态范围CCD摄像机

CCD摄像机是一种用来模拟人眼的光电探测器。

但是人眼在观察目标时,可以看清目标的最低照度为1Lux,当目标照度达到3×105Lux时,即为人眼动态范围,这种摄像机被称为Hyper-DCCD摄像机。

㈡从模拟AnalogCCD摄像机向DSP数字处理CCD摄像机方向的发展

采用DSP技术,可以使CCD摄像机在数字检测和数字运算技术上能够有效实现智能化逆光背景补偿;能够自动跟踪白平衡,即可以在任何条件下检测和跟踪“白色”,并以数字运算处理功能来再现原始的景物色彩。

㈢电脑摄像机(PCcamera)和网络摄像机(NetworkCamera)

由于计算机的进步和发展,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USB接口通用串行总线和IEEE1394高速串行综合数据传输接口以及PCMCIA来输入。

USB接口的传输速率是12Mbps,IEEE1394接口的传输速率是100-400Mbps。

随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对于CCD摄像机作为系统的前端图像传感器正向着适合网络用户的方向发展。

CCD摄像机不仅需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质量,而且还需具有小巧、使用简便、通用性强的特点。

当前人们关注的ConsumerCCD摄像机在不久的将来会普及到千家万户。

㈣逐行扫描(ProgressiveScan)方式CCD摄像机

ProgressiveScanCCD摄像机即逐行扫描CCD,是相对通用的隔行扫描CCD摄像机而言的。

CCD摄像机的垂直分辨率一般仅能达到350TV线,这是由于使用2场,每场以311条线扫描,以2∶1隔行扫描,对运动的目标会由于奇场和偶场合为一帧,使用两个瞬间状态的信息被平滑了,分辨率会不降。

而用PC逐行扫描方式摄像机拍摄的运动目标是在同一瞬间将两场图像同时采集成为一帧图像,达到提高垂直分辨率的作用。

综上所述,到21世纪,世界将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计算机化、通讯、电视融为一体的网络化即将成为现实,让人们去面对、去学习、去研究。

从整个系统来讲,CCD摄像机是核心的元件之一,但由于我国CCD摄像机制造技术和CCD传感器生产线正处于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目前我国CCD产业亟待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CCD摄像机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应用的领域将深入到每一个相关的专业领域,将给人们带来新的概念。

四、CCD摄像机常见性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现在摄像机的功能很多,如自动白平衡调整、自动增益调整、电子快门、逆光补偿、多种同步方式、Y/C分离输出等等。

但考察摄像机档次的最主要指标是水平清晰度、最低照度(灵敏度)和信噪比。

㈠清晰度

清晰度数是衡量摄像机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指的是当摄像机摄取等间隔排列的黑白相间条纹时,在监视器(应比摄像机的分辨率高)上能够看到的最多线数。

当超过这一线数时,屏幕上就只能看到灰蒙蒙的一片而不能再辨出黑白相间的线条。

工业监视用摄像机的分辨率通常在380~460线之间,广播级摄像机的分辨率则可达到700线左右。

清晰度是由摄像器件像素多少决定的,显然摄像器件的像素越多,得到的图像越清晰,反之也然。

清晰度越高,说明摄像机档次越高,反之越低。

㈡最低照度

最低照度是最低照度是当被摄景物的光亮度低到一定程度而使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电平低到某一规定值时的景物光亮度值。

一般彩色摄像机的最低照度为2~3LUX,照度的测定是以在一定的镜头光圈系数为前提,因此,不能只看摄像机说明书中标明的最低照度,应按摄像机在同一光圈系数下其照度值的大小。

最低照度越小,摄像机档次越高。

相对于彩色摄像机而言,黑白摄像机由于没有色度处理而只对光线的强弱(亮度)信号敏感,所以黑白摄像机的照度比彩色摄像机照度要低,一般可做到0.1LUX在F1.4时,至于微光摄像机则更低。

有关光圈系数的知识请参阅镜头一节。

视频信号的标称值为1Vp-p,标准值为0.7Vp-p,最低照度时的视频信号值为1/3到1/2的标准植。

所以摄像机在最低照度时的图像,决不会“如同白昼一样”。

另外,摄像机在最低照度时产生的图像清晰度,是用电视信号测试卡进行测式的,其黑白相间的条纹,要求黑色反射率近于0%,白色反射率大于89.9%。

而我们在现场观察时有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

树叶和草地的反射率很低,反差很小,就不易获得清晰图像。

因此实际使用当中不能以摄像机标称的最低照度作为衡量现场环境照度的标准。

㈢信噪比

信噪比也是摄像机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当摄像机摄取较亮场景时,监视器显示的画面通常比较明快,观察者不易看出画面中的干扰噪点;而当摄像机摄取较暗的场景时,监视器显示的画面就比较昏暗,观察者此时很容易看到画面中雪花状的干扰噪点。

干扰噪点的强弱(也即干扰噪点对画面的影响程度)与摄像机信噪比指标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即摄像机的信噪比越高,干扰噪点对画面的影响就越小。

所谓“信噪比”指的是信号电压对于噪声电压的比值,通常用符号S/N来表示。

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信号电压远高于噪声电压,比值非常大,因此,实际计算摄像机信噪比的大小通常都是对均方信号电压与均方噪声电压的比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系数20,单位用dB表示。

一般摄像机给出的信噪比值均是在AGC(自动增益控制)关闭时的值,因为当AGC接通时,会对小信号进行提升,使得噪声电平也相应提高。

CCD摄像机信噪比的典型值一般为45dB~55dB。

测量信噪比参数时,应使用视频杂波测量仪直接连接于摄像机的视频输出端子上。

㈣自动增益控制(AGC)

AGC——AutomaticGainControl的缩写。

所有摄象机都有一个将来自CCD的信号放大到可以使用水准的视频放大器,其放大量即增益,等效于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使其在微光下灵敏,然而在亮光照的环境中放大器将过载,使视频信号畸变。

为此,需利用摄象机的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去探测视频信号的电平,适时地开关AGC,从而使摄象机能够在较大的光照范围内工作,此即动态范围,即在低照度时自动增加摄象机的灵敏度,从而提高图像信号的强度来获得清晰的图像。

具有AGC功能的摄像机,在低照度时的灵敏度会有所提高,但此时的噪点也会比较明显。

这是由于信号和噪声被同时放大的缘故。

㈤背景光补偿(BLC)

BLC——BackLightCompesation的缩写,也称作逆光补偿或逆光补正,它可以有效补偿摄像机在逆光环境下拍摄时画面主体黑暗的缺陷。

通常,摄象机的AGC工作点是通过对整个视场的内容作平均来确定的,但如果视场中包含一个很亮的背景区域和一个很暗的前景目标,则此时确定的AGC工作点有可能对于前景目标是不够合适的,背景光补偿有可能改善前景目标显示状况。

当引入背光补偿功能时,摄像机仅对整个视场的一个子区域(如从第80行~200行的中心区域)进行检测,通过求此区域的平均信号电平来确定AGC电路的工作点。

由于子区域的平均电平很低,AGC放大器会有较高的增益,使输出视频信号的幅值提高,从而使监视器上的主体画面明朗。

此时的背景画面会更加明亮,但其与主体画面的主观亮度差会大大降低,整个视场的可视性得到改善。

当背景光补偿为开启时,摄象机仅对整个视场的一个子区域求平均来确定其AGC工作点,此时如果前景目标位于该子区域内时,则前景目标的可视性有望改善。

㈥电子快门(ES)

电子快门的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Shutter,是对比照相机的机械快门功能提出一个术语,它相当于控制CCD图像传感器的感光时间。

由于CCD感光的实质是信号电荷的积累,则感光时间越长,信号电荷的积累时间就越长,输出信号电流的幅值也就越大。

通过调整光生信号电荷的积累时间(即调整时钟脉冲的宽度),即可实现控制CCD感光时间的功能。

㈦白平衡(WB)

白平衡(WhiteBalance),只用于彩色摄象机,其用途是实现摄象机图像能精确反映景物状况,有手动白平衡和自动白平衡两种方式。

自动白平衡(AWB,AutomaticWhiteBalance)有分为连续白平衡和自动控制白平衡。

连续白平衡也称为自动跟踪白平衡(AutomaticTrackingWhitebalance,ATW),是随着景物色彩温度的改变而连续地调整,范围为2800~6000K。

这种方式对于景物的色彩温度在拍摄期间不断改变的场合是最适宜的,使色彩表现自然,但对于景物中很少甚至没有白色时,如场景大部分是蓝天白云或夕阳等高色温物体及场景比较昏暗的场合下,连续的白平衡不能产生最佳的彩色效果。

自动控制白平衡(AutomaticWhitebalanceControl,AWC),需要先将摄象机对准诸如白墙、白纸等白色参考目标,然后将通过菜单或开关设置从手动改变为自动方式,保留在该位置几秒钟或者至图像呈现白色为止,在白平衡被执行后,将自动方式开关拨回手动位置以锁定该白平衡的设置,此时白平衡设置将保持在摄象机的存储器中,直至再次执行被改变为止,其范围为2300~10000K,在此期间,即使摄象机断电也不会丢失该设置。

以按钮方式设置白平衡最为精确和可靠,适用于大部分应用场合。

手动白平衡关闭自动白平衡,通过手动调节红色或蓝色调整装置,以改变红色或蓝色状况,一般可调等级多达107个,如增加或减少红色各一个等级、增加或减少兰色各一个等级。

除次之外,有的摄象机还有将白平衡固定在3200K(白炽灯水平)和5500K(日光水平)等档次命令。

㈧同步方式

摄像机的同步方式一般有内同步、电源同步和外同步。

内同步(INT)是利用摄象机内部的晶体振荡电路产生同步信号来完成操作。

电源同步(LL,LineLocked),也称之为线性锁定或行锁定,是利用摄象机的交流电源来完成垂直推动同步,即摄象机和电源零线同步。

外同步(EXT)利用一个外同步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同步信号送到摄象机的外同步输入端来实现同步。

同步信号可以是彩色复合视频或黑色突法信号(VBS)、黑白复合视频或复合同步信号(VS),也可以是如矩阵等外部设备的复用垂直驱动信号(VD2)和复合视频输出信号。

五、一体化摄像机

对于厂商而言,发展一体化特殊型摄像机的本意是为了提供消费者一个使用方便、安装简单、功能齐全的产品。

因此厂商将镜头内建于摄像机中,使客户免除另外购买镜头及装配的步骤。

此外,一般传统摄像机造型呆板,以小型或特殊设计的外观取代旧式机种,甚至以多种附加功能,例如∶防水、防弹或电脑遥控、电源自动侦测等,提高产品价格,皆是厂商推出一体化摄像机的目的。

㈠产品类型

就目前产品外型来看,一体化摄像机可大致分为特殊型以及一般型。

所谓特殊型,是强调产品具备特殊防护功能,以免除防护罩的使用为设计出发点,其产品外壳多为圆柱体,项目包括防水型、防暴(爆)型、防弹型摄像机等。

以防水型为例,采用特殊材质如铝合金,增强外壳防水等级,强调不须外加防护罩。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进而发展自动对焦功能,或提供IR光源,在夜间也能提供清晰图像。

一般型则是从原有的传统摄像机造型而来,同样具备四方外表,而镜头内建,体积较小。

相较于特殊型或传统摄像机,目前一般型的一体化摄像机皆具备各式基本功能,如自动光圈、自动变焦、460电视线以上的清晰度、自动白平衡、背光补偿等等。

㈡镜头为发展关键

一体化摄像机的技术关键部分在于镜头以及摄像机内部的线路设计。

镜头决定其显像效果、光圈、对焦功能外,也是摄像机的最大成本。

而线路设计则是影响摄像机各项功能运作的关键。

镜头就镜头的形式来看,不论是机板型(BoardLens)或一般型镜头,可藉由手动调整光圈以及焦距的伸缩镜头(ZoomLens)发展已久,因此使用普及。

而近年来,在镜头制造商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变焦镜头(Vari-focalLens)以其自动对焦的优点而受摄像机制造商喜爱。

由于变焦镜头体积较小、可自动变焦,因此广泛应用于快速球型摄像机以及一体化摄像机中。

而伸缩镜头因体积大、价格较变焦镜头高出许多,因此一体化摄像机制造商多采用变焦镜头,使用率逐渐增加。

据了解,目前以3.5~8mm的镜头使用最为普及。

对一体化摄像机而言,由于体积较小,因此多半采用机板型镜头(BoardLens)。

相较于一般镜头,机板型镜头价格便宜、尺寸较小,但由于镜头与摄像机的空隙较小,因此安装制造较为困难。

在镜头尺寸部分,过去以1/3”镜头使用最多,但1/4”镜头较小更适用于一体化摄像机,加上近年来IC厂商大量生产晶片,带动1/4”晶片的成本降低,使用量逐渐凌驾1/3”镜头。

然而,1/3”镜头所摄取的图像效果最好,仍有不少一体化摄像机制造商使用,因此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㈢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关系着如何依现有摄像机结构,搭配镜头的自动光圈线路,以做到最佳效果。

一般而言,自动光圈有二种驱动方式,一是VideoDriver,另一种是DCDriver。

VideoDriver镜头是将光圈马达的驱动电路板安装于镜头内,利用摄像机输出图像信号到驱动电路板,再由驱动电路板来改变光圈马达,使光圈变化,成本与施工都比较贵。

DCDriver镜头是配合部分摄像机制造商,将原先安装于镜头中的驱动电路板转至摄像机中,因此镜头不需要驱动电路板,直接由摄像机输出DC电流来改变光圈马达,使光圈产生变化,由于接头固定,成本较低,施工也较为容易。

目前一体化摄像机市场上两种都有使用。

另外,线路设计也同时影响著摄像机的附加功能,例如快门速度调整可从1/60到1/100,000,自动白平衡、自动增益,或提供屏幕菜单功能,使用者可由OSD调整各项功能。

此外,图像放大(Zoom)也是厂商的强调重点之一。

简单来说,放大方式有数字放大以及光学放大两种,数字放大是以图像模拟的方式放大,容易有画面失真、模糊(马赛克)的情况出现,而光学式放大则不会有此问题。

因此,对使用者而言,在考虑图像放大的倍数时,应以光学式放大倍数为准。

㈣发展瓶颈

根据目前一体化摄像机发展情况来看,自动光圈镜头的控制、镜头与摄像机的搭配以及后续的扩充能力,仍是厂商的发展瓶颈。

所谓后续的扩充能力,在于产品新功能开发、如何与其他周边整合以及小系统的建置,是厂商在设计开发的重点。

目前主要镜头供应地为日本及韩国,其中以日本的制造量最大、销售量最高,然而日本镜头价格高,连带的提高一体化摄像机的制造成本。

㈤未来发展

一体化摄像机是为符合客户安装便利的需求所开发出的产品,未来也将继续朝此目标迈进,例如∶如何让图像品质更真实,开发能与电脑结合的使用介面等。

许多厂商表示,多工球型摄像机不但镜头内建,更能做到360度旋转监视、镜头、光圈、快门调整,以及定位点功能,当是“一体化摄像机”的发展极致。

六、球型摄像机

球型摄像机是指将摄像机、镜头等设备组合内置在球型防护罩内的摄像设备。

以球型防护罩区分,有全球型和半球型;以球型摄像机的性能区分为定焦镜头球型摄像机或定焦镜头球罩型摄像机和内置摄像机、变焦镜头、云台、解码器等设备的一体化智能球机;以安装方式区分,有悬吊式、吸顶式和嵌入式等;以应用环境区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

球型摄像机造型美观、安装隐密、使用方便、功能齐全,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特别是一体化智能球机以单一设备取代了传统的摄像机、变焦镜头、快速云台、遥控解码器等设备的组合,在性能价格比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球型摄像机的主流,因此我们常说的球机实际上是指这种智能球机。

㈠智能球机的功能

由于智能球机是多个前端设备的组合,因此需要具备这些设备的必需功能。

一般来说,作为高端产品的智能球机应具有较高的摄像清晰度、自动电子快门、自动白平衡、电子与数码变焦、自动光圈与自动聚焦、水平连续旋转、高转速、预置位等功能。

智能球机还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具备多项辅助功能以满足不同的气候条件,如内置风扇、加热器等。

㈡智能球机的优势与不足

相对与传统的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解码器组合,智能球机安装结构简单,所需连接的线缆数量少,几乎不需要调试的特点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故障发生率;其外观精美,体积小巧便于隐蔽监视,并且不影响现场美观程度;快速旋转能力更能准确快速追踪目标;造价相对低廉等。

智能球机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由于整机体积小,摄像机、镜头体积也相应变小,摄像机以1/4英寸CCD居多,其清晰度和光通量不及1/2和1/3英寸CCD的摄像机;镜头虽然变焦倍数较大,常见的有18倍、22倍,但起始焦距较小,一般为4mm,因此最大焦距不超过100mm,因此在需要监视大范围、远距离的目标时力有未逮;球机的防护罩外型为半球或球型,不能加装雨刷器,长时间使用后会因为积垢影响图像质量;球型罩对加工材料,光洁度、平整度、曲率、均匀度等加工工艺要求很高,劣质球罩会产生重影、透光率下降、反光、弧形失真等现象,影响监视效果。

㈢智能球机的发展

未来产品将会以小型化、智能化(具备自动追踪功能)、超低照度等功能为主。

部份厂商更进一步的指出,快速球在工程中的应用已得到认同,单就利润方面来考量,应用场所多集中在社区监控(如高速公路、街道等)为多,而日夜两用(彩色黑白自动转换)的快速球型摄影机势必将更适合应用场所。

另外,随著网络的普及,网络化、数字化乃大势所趋,通过网络进行控制并现有的监控系统相兼容,也是厂商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