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979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纲]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

3.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4.文学成就。

[课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1.纸的发明

(2)贡献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2)外传: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____________传入欧洲。

(3)贡献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

(2)应用

(3)贡献:

12、13世纪先后传入阿拉伯及世界各地,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的进步

(1)雕版技术:

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作品。

(2)活字技术

(3)贡献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则重视不够。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____________,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三、中国的古代艺术

1.书法艺术

(1)演变:

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__________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字体演变的主要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________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2)书法家:

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__________以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以楷书闻名,张旭、怀素以草书著称。

北宋四大书法家是: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都以行书名世。

元朝书法家首推赵孟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特别提示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人们注重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重审美功能,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草书、楷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臻于成熟。

而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群体的形成,则是书法发展为艺术的动力。

2.画中有诗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文人画,是________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主要强调艺术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中国画注重________的特点。

3.音乐

(1)骨笛、陶埙、青铜编钟等乐器的考古发现表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音乐艺术已较为发达了。

(2)秦汉时期的乐府机构在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的基础上,融合成了新的音乐形式;隋唐时期民间音乐进入宫廷,总称燕乐。

(3*/)明清时期不仅戏曲音乐繁荣,器乐艺术也发达。

4.舞蹈艺术

(1)宫廷舞蹈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2)民间舞蹈大多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情感。

5.戏曲艺术

(1)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杂剧、南戏出现。

(2)元朝时元杂剧形成。

(3)明代________剧兴盛起来。

6.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1)乾隆年间徽戏进京。

(2)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3)发展——____________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方法点拨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是否繁荣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经济因素:

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发展。

(2)政治因素:

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因素。

四、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

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精粹;奠定了中国文学____________传统的基础,后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是____________风格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风格浪漫、充满幻想的政治抒情长诗;其充满冲破传统、大胆怀疑精神的作品是《天问》;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诗经》与《离骚》。

3.汉赋

(1)特点:

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__________时全盛。

(2)代表:

西汉时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班固、张衡。

4.唐诗

(1)“诗仙”李白是____________诗人,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

其作品透射出的浪漫情怀,反映了时代崇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风气。

(2)“诗圣”杜甫处于帝国由盛转衰时代。

其诗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诗圣”。

5.宋词

(1)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新诗体。

唐代民间已流行,________走向辉煌。

作词是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

(2)代表唐末五代有:

白居易、韦庄、李煜;

宋代豪放派代表: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代表:

柳永、李清照。

6.元曲

(1)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________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是诗体的一次解放。

(2)元杂剧:

艺术特点:

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名家名剧:

__________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兴盛原因:

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7.明清小说

时期

原因

成就

(1)明朝手工业、商业繁荣,________阶层进一步壮大

(2)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长

章回长篇白话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长篇白话小说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短篇白话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朝

(1)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2)晚清时期,改良主义运动兴起

(1)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2)曹雪芹的《__________》

(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史论要旨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科技

主题1 四大发明对中外的不同影响

四大发明

对我国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主题2 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的安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政治因素: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4)文化因素:

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

(5)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因素:

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外之间的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发展与进步。

名师点津 结合上述原则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有利因素是政治上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明传承源远流长。

经济上:

农耕经济发达,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从政府到民间重视教育,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往来交流频繁等。

主题3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于世界。

史料一 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

“中国在公元3世纪与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史料二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

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发达,领先世界潮流。

史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科技的发展及作用深受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影响。

主题4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发。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主题1 中国古代文化的时代特色

(1)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孔子编《诗经》作为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隋唐: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

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宋元:

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名师点津 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又是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

欣赏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它反映的社会背景。

主题2 文学艺术的平民化、通俗化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大批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如文学方面出现了如宋词、元曲、传奇、小说等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和作品;绘画领域,宋代出现的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明清时流行的年画、剪纸画、木刻版画等民间风情画;戏曲方面则有元杂剧、京剧等,书法在明代以后也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主题3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了顶峰。

(2)在思想领域,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4)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5)明清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例1(2011·江苏高考)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例2(2011·安徽高考)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一是知道苏轼生活的时代,二是理解图片绘画的风格和题干引句的涵义。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借诗画以泄仕途几遭贬谪愤懑不平之气,属于文人画。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

例3(2011·福建高考)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把握京剧形成的时间及具有中国戏曲之祖称谓的剧种。

具有中国戏曲之祖称谓的是昆曲;京剧形成于清朝;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风靡全国。

京剧被公认为“国剧”。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科技领域的四大发明、绘画成就方面的文人画、戏曲艺术方面的昆曲和京剧,至于文学方面的成就一般少有命题。

能力立意上注重考查时代特征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影响,或者反过来考查文化成就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现实热点的历史命题价值

1.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卫星的成功对接,使中国拥有自己的载人太空实验站已不是空想。

人类飞向太空,从发射动力的角度回顾历史,绕不开

(  )

A.指南针的发明B.造纸术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D.印刷术的发明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2.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道: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研究与推广影响科技发展

D.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题点

 核心概念——文人画

3.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  )

A     B     C     D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4.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

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

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解读有关罗盘针的新材料

5.“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

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

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

这项技术是(  )

A.指南针的应用B.造纸术的应用

C.火药的应用D.印刷术

2.中国古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就都取得重大突破是在(  )

A.战国时期B.唐朝C.宋朝D.明朝

3.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中,对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影响最大的是(  )

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

4.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

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所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5.竺可桢说:

“自来我国学子之能谈科学者,稀如凤毛麟角,而在当时(11世纪)能以近世

之科学精神治科学者则更少”。

11世纪“潜心研究科学,为中国学术增光”,在其著作

中记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的科学家是(  )

A.葛洪B.沈括

C.宋应星D.徐光启

6.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

木。

这表明宋代(  )

①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②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 ③刻书风行一时 ④毕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7.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

8.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下

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风》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9.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其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

A.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

B.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伴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D.士人群体的出现

10.有人称:

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崛起——植

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属于“市民文

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④

11.有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有人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

尘土扑面耳。

”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

A.顾恺之B.展子虔C.阎立本D.张择端

12.影视剧《还珠格格》中,紫禁城潄芳斋成为尔康、五阿哥、还珠格格等与太后、皇后

斗争的根据地,院内建有一座戏楼,(如图),民国初年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出演《霸王

别姬》。

当时这里上演的剧目最多的有可能是(  )

A.越剧B.京剧C.元曲D.黄梅戏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观察下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论语》书影图二 活字印刷术图三京剧脸谱

(1)《论语》是孔子的经典语录。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分)

(2)活字印刷起源于宋代,“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意义。

(6分)

(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

京剧自产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深受人们的欢迎。

但在今天,京剧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请你就如何发展京剧艺术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6分)

(4)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文化你有哪些认识?

(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

“中国人在

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

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与13

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1)中国人取得的让“西方望尘莫及”、并对人类世界步入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4分)

材料二 有人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中国文明的顶尖级代表,甚至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2)如果需要你论证上述观点正确性的话,你认为有哪些科技成果最能代表中国文明的形象?

除四大发明外,请至少列举六例。

(4分)

(3)通过材料一、材料二的阅读,你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6分)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4)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不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6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

(1)西汉2.

(1)司南 

(2)阿拉伯人 (3)美洲3.

(2)唐末4.

(1)金刚经 

(2)毕升 

(3)波斯文艺复兴

二、3.实践经验

三、1.

(1)甲骨文 草书 

(2)王羲之2.

(2)北宋 诗意 5.(3)传奇6.(3)同治、光绪

四、1.现实主义 2.浪漫主义3.

(1)汉武帝4.

(1)浪漫主义 5.

(1)宋代6.

(1)小令 

(2)关汉卿7.

(1)市民 

(2)红楼梦

命题探究

1.C 2.C 3.A 4.C 5.D 

课时规范训练

1.A 2.C 3.B 4.A 5.B 6.C 7.C 8.A 9.B 10.D 11.D 12.B 

13.

(1)“仁”和“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