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409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模拟题.docx

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模拟题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题组一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6海南高考,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2016全国卷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3.[2015课标全国卷Ⅱ,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4.[2015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2013江苏高考,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钅矍、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6.[2013课标全国卷Ⅱ,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7.[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8.[2016全国卷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题组二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9.[2013天津文综,2,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题组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10.[2017全国卷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1.[2016全国卷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2015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3.[2015重庆文综,3,4分]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4.[2015江苏高考,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15.[2014课标全国卷Ⅱ,26,4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6.[2013课标全国卷Ⅱ,26,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7.[2016江苏高考,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18.[2015北京文综,40,6分](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

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

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阅读图片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6分)

题组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9.[2016全国卷Ⅱ,27,4分]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2014课标全国卷Ⅰ,27,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1]甲骨文卜辞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

”《诗经》: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36]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这表明(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3.[2018湖北八校联考,26]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建置情况的部分材料,对其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分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

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县置河阴仓,河清县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

三门北凿山十八里,陆行以避湍险。

自江、淮来者悉纳河阴仓,自河阴候水调浮漕送含嘉仓,又取晓习河水者递送太原仓,所谓北运也,自太原仓浮渭以实关中。

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三十万贯。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逐渐分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4.[2018山东临沂期中考试,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  )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5.[2018鄂东南教改联盟联考,3]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体现出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