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770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docx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

目录

摘要………………………………………………………………………………………………3

1绪论………………………………………………………………………………………………4

2企业无创新之痛…………………………………………………………………………5

3创新中政府的作为………………………………………………………………………7

4产权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8

4.1企业的产权特征…………………………………………………………………………………8

4.2案例分析…………………………………………………………………………………………9

5大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11

5.1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因素…………………………………………………………………11

5.2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12

6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14

6.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14

6.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技术战略…………………………………………14

7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注意的问题…………………………………………………………………14

7.1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15

7.2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16

8总结…………………………………………………………………………………………………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实行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须而且应该在世界范围内与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内部资源条件,正确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从政府的作为、产权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的思路、技术创新需要注意的地方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1绪论

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加快,能源损耗也越来越快。

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浙和广东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能源紧张,工厂开始缺水、缺电。

能效的问题,即:

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已经开始摆在我们的面前。

根据统计,中国的投入和产出的能效指数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拉动经济发展的因数70%是靠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不到10%,而在发达国家正好相反,拉动经济发展的因数70%主要是靠技术,而不是靠资本投入。

如果让这种情况再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将会在15年内面临着能源很快就会耗尽的问题。

初步估计,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中国的能源大部分在15年左右就会耗光,最后连老百姓喝水都将成为问题,因此,低能效的高速经济增长,对中国越来越没有意义。

现在国家能够解决这个能耗与发展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靠技术创新,提高能效指数。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持续时间长,在当今的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可获得的技术空前增大,传播速度和更替周期空前加快,技术创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通过对技术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

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有获取知识的渴望,而且有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的要求。

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贡献的认同,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2企业无创新之痛

2005年10月,“自主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明确写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

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之后接受央视采访被问及“自主创新”的主体时,回答说:

“我一生都在做科研,如果你在10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科研机构是主体。

但是,经过这10多年不断地升华认识,特别是接触到中国技术创新的实际之后,我现在会坚定地回答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坚定不移的。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科技研究部门以及大专院校,每年国家把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科研经费投放到这些科研部门,专门去研究那些所谓的尖端科学(其实很多都是重复别人的劳动)和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上,而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却无人过问,政府对企业只是看作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要求它永远不停地运转。

这样的机器哪怕它起初技术多么先进,技术性能怎么的好,机器运转几年之后也会因磨损过度,以及部分元件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很快就会咽气。

当年的742厂(后来改名华晶)就是一个例子,1979年742厂与南韩三星同时引进东芝公司的IC生产线,后来三星却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之一,而中国一个具有世界最大半导体市场的国家,他的IC工厂却会在引进刚好十周年时就倒闭。

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的结果,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更加要求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光靠吃老本,最后一定会要倒闭,中国在集成电路技术引进方面花钱并不少,继742厂引进IC生产技术之后,还有多企业也引进过IC生产技术,但几乎没有一个能成功,这个原因可能到今天人们才会慢慢地开始明白。

中国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家过度的管理,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是阻碍“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个国营企业的老板如果一年任期不出成绩,或二年任期内完不成国家任务,这个老板必然要下课,而一项新的技术发明,申请专利审查需要三年,实施和转化成商品平均时间需要7~11年,并且能把新技术转化成商品的成功率最高才有15%,可想而知,当今有哪个国营厂的老板愿意冒风险去搞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在被称作“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出现了数万家科技企业,但个个都长不大,也活不长,大多数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五年。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在诞生之初由于选择技术产品对路,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但当产品生命周期一过,紧接着企业就陷入倒闭的泥潭。

其中:

北京四通、杭州UT斯达康、广州南方高科等企业都是很好的例子。

企业光靠一个产品或一代产品,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企业一般都是活命不长的。

 

 

 

3创新中政府的作为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当年的国营企业脱胎而来,通过股票上市,给政府减轻了包袱,但企业的包袱并没有减轻,而是更多地转移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

名义上企业的性质已经转变了,但实际上企业的性质根本就没有改变,政府不但对那些亏损的企业或潜在亏损的企业完全抛掉了包袱,而且通过税收还在大把、大把地从这些企业中抽钱。

以康佳公司为例,康佳公司最好的年头曾经向国家上缴利税12个亿,而自己最好的年头税后利润还不到3个亿。

哪怕是企业亏损政府对亏损企业的税收几乎也没有减少过,这就说明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国家永远都是要拿大头,企业永远还都是国家的。

而对于康佳的所有股民,公司上市十几年几乎没分到一分钱,政府这种对企业涸泽而渔的做法让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难。

企业的管理者首先是考虑股民资本的安全,在这种包袱的束缚之下,怎么有人愿意冒风险去搞技术创新。

政府在一些高风险技术领域虽然也出台过一些优惠或扶植政策,但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

例如政府支持的IC技术开发,以及AVD、EVD技术开发,还有HDTV技术开发等项目,都没有使这些项目或参与这些项目的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政府的支持反而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急激升华,年初招标,年底就可以出产品,谁的台词说得漂亮,谁就胜出擂台,因此弄虚作假的行为到处横流。

没有市场竞争,经济就不可能搞活,但市场竞争并不是让企业变成动物家园,弱肉强食。

政府作为企业的守护者和支持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参与竞争企业更有序,认真执行专利法是避免企业过分竞争的有效方法,也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好方法。

政府对企业的扶植和支持应该更有普遍性,让企业提出自己熟识的项目,然后政府提供部分项目发展资金进行扶植和支持,同时企业也要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资金,并由企业来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合作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产权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

 产权激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激励制度之一,而要实现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则需要对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

4.1企业的产权特征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行为,企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企业的产权特征必然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不同创新能力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的剩余所有权与最终控制权应该统一。

在国企的多极代理关系中,由于所有者虚位,企业的产权性质不清晰。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支持,决定了国企缺乏持续创新的产权基础,而且由于国家的约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无疑是清晰的,实现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的统一,让真正承担风险的所有者成为企业家。

而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企业家不仅承担着发现潜在利润作出技术创新决策的责任,而且还能有效组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正因为民营企业造就了真正的企业家,所以从长远来说,民营企业最具备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将最终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中心。

合资企业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构建而成,因此合资企业的产权特征比较复杂。

追求合资各方的利益是合资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而合资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合资各方差异目标妥协的结果。

由于合资企业中各个机构只有通过妥协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合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只能通过这种复杂的妥协得以实现,因此,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合资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特征,也决定了其技术创新能力是很薄弱的。

以上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对比分析。

私营企业由于其产权性质的明晰性,技术创新的潜力是最大的;而合资企业则由于其产权性质的复杂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最低的。

技术创新主体的产权性质,是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4.2案例分析

“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以下简称大唐、巨龙、中兴、华为)曾是中国通信制造产业的代名词,是当时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4家企业。

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四家电信制造企业原本处于同一规模,都是靠程控交换机起家,起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都差不多。

在如此众多相同因素下,为什么短短几年,四家企业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

从成立的时间上看,中兴和华为要远远早于巨龙和大唐,但实际上,论政策资源和技术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位于北京的巨龙和大唐都优于位于深圳的中兴和华为。

几年之后,由于技术的革新,移动和数据通信替代交换机成为通信业的主流产品,在这次行业转型过程中,国内厂商之间也出现了差距,而且主要因为产权体制的问题,差距越来越大。

曾经在交换机技术上领先于“中华”的“巨大”逐步衰落,而“中华”反而后来居上,开始在全球通信之林中塑造着中国通信业的领先形象。

在这四家公司中,华为是民营企业,其余三家都是国有企业。

但不同的是,中兴虽然有国有企业的背景,但是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资金投入,而且中兴是上市公司,并且采取了国有民营的运作机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巨龙的落后是产权体制问题,巨龙在产权体制上有先天性的不足。

在巨龙运作过程中,虽然也按照《公司法》规定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但多重利益主体并存,股东、生产企业混为一体。

由于04机的巨大成功,各方为眼前利益所诱,股东表面上代表了资本方,但实际运作中,股东却分别代表了资本方、技术方、债权方和供货方,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说话,利益之争不断。

这种实际运营体制的股东会、董事会并不讨论和决定巨龙作为一个独立于各方利益的企业实体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反而成了各方权益角逐的战场。

股东代表及其派出董事一方面要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行使表决权,另一方面在决策时又各自考虑从巨龙经营活动中如何取得短期收益,如何给技术支持定位,如何保护债权人和供货商的利益。

股东各方崇尚不受约束的权利,追求不择手段的控制,不顾商业规律和准则获得资源,追逐利益。

所有权与经营权掺杂不清,使巨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自相矛盾,整个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必要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整个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在上述状态下,决策的随意性很难避免,董事会在经营决策上不能发挥作用,公司频繁更换总裁,也造成经营策略上的频繁变动。

造成的失误给巨龙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

公司接入网的研发方面要领先其它企业至少一年以上时间,本应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但是却放弃了获得新经济增长点的大好机会。

 

5大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要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5.1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因素

(1)必须实行股份制度的企业改革:

我国应该以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因此,必须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允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关于技术创新价值和所占股份的计算方法,并让有关评价机构对技术创新进行正确评估。

(2)必须建立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

技术创新、投资本身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来自银行,而银行贷款首先考虑安全性,同时银行贷款也尽量支持“短平快”的项目,以便获得短期利益。

因此,银行往往不愿意对具有长远意义的技术创新贷款。

这一特征不符合技术创新对投资的风险性和长期性的要求,这是导致我国技术创新发展不快的一个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除了继续增加我国上市企业的数量外,要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专门高新技术企业板块,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上市融资;二是允许和促进我国各个地方建立小型的地方性的股权市场,通过这种股权市场获得风险投资,这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极为重要。

国家可先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二板市场为试点;三是各级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3)必须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税收优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

美国政府为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在20世纪最后5年中,拿出65亿美元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减免税优惠。

相比之下,近几年我国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实质情况的税收优惠不多。

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开发和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税收鼓励政策,一是对企业购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实行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二是对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可实行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三是明确规定R&D、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

此外,要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同时要尽快制订、完善并出台与政策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协助企业用好用活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4)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技术创新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而对技术创新活动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是产权。

目前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干扰了一些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

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和侵犯其他财产权一样违法可耻。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产权交易中知识产权的定价和交易规则,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5)必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抓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严格执法,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切实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分割、封锁市场的各种行政壁垒,防止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城乡分割、行政壁垒和部门垄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坚决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行为,有利于创新产品畅销市场。

5.2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1)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

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

国家和各省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对本企业发展战略拥有决策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

(2)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对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3)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首先,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

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

尤其要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

最后,强化激励机制,在制度上形成“事业留人”环境。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产权多样化、知识产业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创业股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实行技术发明人、企业管理者及企业职工的持股、股票期权、优先认股权等方法,使技术与管理转化为资本或股权。

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鼓励和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4)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必须明确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克服科研机构分散、低水平重复、缺乏相互合作的现象,促进科技、教育、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

我国企业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建立以“产”为主,“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充分、积极利用大专院校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的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5)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技术服务机构要协助做好政策指导、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完善技术创新信息网,及时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难题招标、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建立洽谈等活动。

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创业人员的服务业务,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针对投资、融资渠道不畅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深化科技中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

 

6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6.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试点等工作,企业技术创新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的技术创新已有较快的发展,以大型企业为主要试点,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服务正在形成。

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技术,构建企业创新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6.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技术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技术创新,经历了很多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

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

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技术创新战略。

首先,从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技术整合,企业内技术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

其次,针对不同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

 

7.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7.1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体制和动力机制不完善。

我省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缓慢,企业科技组织的形成、科技人员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评价等机制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企业创新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把手对技术创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从我省财政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资金来看,可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量小、分散,企业投入及银行贷款也存在严重不足。

企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创新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成为技术创新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

  企业创新人才缺乏。

未形成对科技人才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企业人才存量流失严重,优秀创新人才引不进来。

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开发能力弱。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不完善、不健全,创新基础条件极其薄弱;二是企业整合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三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四是技术中介机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各类机构服务不完善。

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省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不理想,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享受国家对技术开发实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形成。

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方面企业急需各种技术,而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却束之高阁,不能有效的转化成生产力,尤其在共性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上既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体系,又缺乏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的平台。

7.2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行业及企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搞好“引凤筑巢”工作,尽可能多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要重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是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导责任;二是政府采用资金补贴、企业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技术开发条件等,以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创新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建,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制定政策妥善解决企业高技术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企业引进的博士享受高校、政府引进博士的相应待遇;四是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科技人才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企业自身加强对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